如何评价《大秦帝国》这本书?

CarKei




大秦帝国这本书是作者孙皓辉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小说,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该书主要内容描述的是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我个人看完了前二部,第三部没有看完,说些个人看法:

第一,作者孙皓辉是先秦史专家,又是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秉持的严肃的探究和反思的态度。先秦史的研究,由于历史久远,史料较少,不像后世明清时期的历史,史料众多,记载详细,可以说大秦帝国系列作品是作者大量研究和阅读了先秦史资料,这其中甚至包括了诗经、楚辞以及考古学研究发现成果,研究先秦时期文化民俗和各国政治体制,在此基础上以时代背景为基本框架,以反映社会问题和矛盾为基本依据,大胆创新合理想象构思,虽然部分故事内容情节作者虚构或想象的,但基本脉络是沿着秦国崛起到统一的主线进行,可以说是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是一个了解先秦时期历史文化和秦国统一之路很有借鉴意义的重要文学作品。后来大秦帝国电视剧拍摄,第一部裂变就是其本人编剧精益求精又严格按照真实再现的古装历史剧去演绎,加上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而后取得了轰动一时的效果。

第二,作者所站的角度和高度是前无古人的,他是首次站在秦帝国的角度,完整和系统的阐述秦帝国从弱小到强大再到统一和灭亡的历程,这就把儒家和历朝历代史书当中对于暴秦的片面认识和有意识丑化,起到打破常规偏见,如拨云见日般肯定了秦帝国及其代表的原生文明和精神,以及秦文明对历史和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意义。

第三,作者在书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总结,值得我们细读和体味,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秦帝国的兴衰成败是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在特殊情况下又必然形成的。今天走进新时代又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路上,如何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又能突破历史局限,大秦帝国系列作品,尽管是小说,就像三国演义,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借鉴作用。

尽管有许多人对作者在书中所持的观点持以批评的态度,认为其过分美化秦帝国及其文明和精神,但客观的说,不能用今天的思想观念去看待历史和古人,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有其时代特点,暂且以存在就是合理这个哲学上说的过去的观点概述,今天我们还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甚至享受秦帝国及其文明的益处,却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大肆鞭挞着秦帝国及其文明,这其实是一种悲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这个浮躁社会里,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认真研究和探索的专业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学者态度,这一点上孙皓辉及其大秦帝国系列作品起到正面作用和意义。


云横秦岭家何在

《大秦帝国》是孙皓晖所著的历史小说,如果硬要从历史或者文学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很实在地讲,没有多少历史价值,也没有多少文学价值。整本书不过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壮大,最后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背景作为基础,通过虚构小说的手法,混淆历史真相,创造出一种吸引眼球的,充满偶然和戏剧化的历史小说而已。



因为央视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很快掀起一场全民火爆的“帝国热”,这种小说因为电视而火起来的模式,之前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就是一个典型。为什么大家喜欢这类历史剧?因为其中隐藏着一种让中国人为之振奋的“大国崛起”情怀。

秦帝国的崛起,仿佛在预示着现代中国的崛起。所以大家在观看历史剧的过程中,找到了一种身份认同感。

《大秦帝国》这本书共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部十七册,外加一册《大秦帝国进阶指南》。全书总共400多万字,如果要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读完整部小说,估计要花300个小时左右,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简单看了其中前两部 就去找历史版本的《春秋战国》来读了。

不知道有没有人完完全全地读完过这本书?我觉得价值不大,除了当成网络小说打发时间之外 说实话,收获不大。

全书中以秦帝国为中心,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铺展开来,主要讲述了秦国如何从一个中等小国,从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图强,一步步发展壮大,蚕食包括六国在内的十二个大小诸侯国的过程。

战国末期,群雄逐鹿,礼崩乐坏,百家争鸣,英雄辈出。这本书比较夸张的是虚构了了一个叫“鬼谷子”的人,作为法家和兵家的始祖,影响了包括墨家和儒家在内的其他流派。但是在历史上,鬼谷子这个人是否存在是很有争议的,这本书通过小说叙事的艺术手法,过分强调了个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显得很不可信。当然,这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的,如果只是读小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故事性和戏剧效果都营造得不错。



其中最让人感慨的,恐怕是商鞅这个人物的命运。

商鞅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英明贤主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展开变法,使秦国从偏安一隅的边陲小国一举跃升为军事大国,在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占得一席之地。商鞅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同时又是一个志存高远勇于革新的英雄,尽管最后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他对秦国最终称霸诸侯功不可没。

可以说,没有商鞅,就没有强秦一扫中原,统一六国。

秦孝公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贤君,在他的努力下,秦国从筚路蓝缕到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君王坚定不移地发愤图强,才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这些都是这本书比较优秀的地方。



遗憾的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作者硬组CP,虚构了两个女人,墨家传人玄奇,和秦孝公的感情戏,还是商界巨贾白门传人白雪和商鞅的感情戏,多少有些画蛇添足,矫揉造作的味道。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如果仅仅把它当成小说来看。《大秦帝国》可以给四星,大家觉得呢?你给几颗星?


博书

大秦帝国作为一本历史小说是非常优秀的,很好的讲述了秦国变法图强最终一统天下的这段历史,重点突出了秦人变革,拼搏,自强不息的这种精神。优点相信已经有太多人说过了,我来说说这本书的缺点吧。

总有些无知的人说《三国演义》是胡编乱造,却对《大秦帝国》十分推崇,但二者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历史小说,也就是都是“胡编乱造”。对很多不太懂历史的读者来说,由于《大秦帝国》故事性强,细节完整,逻辑通顺,所以很容易误把《大秦帝国》的故事当成真正的历史,如果你参考《史记》等史书会发现,很多时间《大秦帝国》都有着小小的问题,当然这对于一本历史小说来讲完全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读者,要带着读小说的心态去读,如果把《大秦帝国》当成权威史书,那就一定会出问题的。

另外一点就是作者的主观性太强,秦人的主角光环太强,在作者眼里秦人有着几乎完美的品质。作者孙皓晖有另外一本书是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应该是秦文化,然而秦朝只在中国历史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其影响力根本不足以根深蒂固,我们千年来的儒家文明也早已把秦文明冲刷干净了,现在说恢复秦文明,其实也只是恢复作者要的那种变革,拼搏的精神,也并非真正的秦文明,其性质就和康有为说孔子支持变法是一样的。作者还认为秦国二世而亡是一种偶然,这是作者自身对秦帝国的喜爱而产生的感情偏差。

总之,读《大秦帝国》一定要自己思考着读,不能一味奉为经典,归根结底这是一本小说,它所表达的是作者的观念,而不是秦人的观念。


电竞小书生

1,史实有出入,但毕竟是小说,可以原谅。

2,武侠风太重,上至王侯,下至平民,都有功夫,而且还不低。

3,玄幻部分不少,比如神奇的丹药,奇特的医术,力大无穷的华阳夫人,比现在的技术还神奇。

4,人物设定不合理,刚出场英明神武,越往后越昏庸,有的还有神经问题,比如战国的秦惠文王,楚威王,齐威王,还有的近于荒诞的,比如嫪毐。还有性格前后矛盾的,比如嬴政他妈。

5,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的戏编得的太多。

6,抬高秦人,无论怎么写,秦人总是有道理的,山东六国怎么弄,都是必死的,就算是一时雄起,也是暂时的。

7,文字的堆砌,长句太多,有卖弄之嫌,华丽的辞藻并不比大白话有力量,文白夹杂。

8,故事情节,人物出场生硬穿插,手牵手一个个出场,有点水浒写作手法。

9,写作手法雷同,无论写景,还是写人。如果不是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还以为全套书(十一本)都是重复的。


且哲且博

历史的细节往往是不忍心细看的,而大家在刚接触历史时都喜欢纠结细节,这本书正好迎合了你们的口味,浩瀚的百年历史,细到车轮子的大小服饰理纹都呈现给你们,满足你们的胃口,至于是否是真假那是另一会事,我反而觉得鬼谷子的局下看的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