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死于没有医德 利用曹操的病威胁曹操给官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被曹操所杀,曹操有头痛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著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小说家之言不能能正史看,那么在历史上,华佗是怎么死的呢?

华佗是历史上的名医,这众所周知,但是华佗本不是医生,而是士人,他是半路出家为医,虽然以医术精湛而名闻天下。但是,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 《三国志》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华佗想走仕途这并没有错,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华佗错在利用医术谋求官职,暴露了没有医德的弱点,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曹操屡次手书招呼,又敕令郡县发遣,而“(华)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曹操遂“大怒,使人往检”,但是他还是小心地先求证了一下,没有就此给华佗定罪:“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华佗谎言被揭穿,下狱。

在华佗下狱后,曹操手下的头号谋臣荀彧为华佗求情,说:“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而曹操不从,并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显然,曹操认为,像华佗这样的人有的是,不足珍贵。

作为一个医生,把为病人治病当作一个走上仕途的手段而故意拖延并以此为要挟,华佗此举实在是有损医德,是可称为无良医生,曹操对他看不起,当是在情理之中。

所以在华佗死后,曹操头风病虽然还是时时发作,但亦终不悔,并道:“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此话一针见血,道出了华佗的心思和华佗被杀的原因。可叹华佗一代神医,医术固然一流,却错估曹操,一世英雄如曹操岂是轻易被威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