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学海无涯,一代大儒顾炎武教你如何泛舟

昆山玉峰山脚下的顾炎武雕像

吴淞江畔,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1613年,顾炎武出生在当地的一个大家族中。从小被过继给亲戚的顾炎武,在嗣母王氏的严格管教下,14岁便考中了秀才,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顾炎武画像

作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到底有多博学,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十二大儒之一呢?

身份:

清代学术开山之祖、思想家、

史学家、语言学家

研究:

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

河漕、兵农、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著作:

《日知录》 三十二卷

《音学五书》三十八卷

《古音表》三卷

《易音》 三卷

《诗本音》 十卷

《唐韵正》二十卷

《音论》 三卷

《金石文字记》 六卷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一百卷

《顾亭林诗文集》

《肇域志》

……

反正科教授是在一边眨着崇拜的星星眼,一边羞愧于记不住他所有的著作名的复!杂!心!理!下把他的生平看完的……

他的博学,可能三天三夜都讲不完,认真的。

那就长话短说吧,请看一下这份对比:《三百年前的他和三百年后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科教授温馨提示:切勿对号入座!)

他在看《大学》《春秋》时

我们可能在玩手机

他在追寻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时

我们可能在玩手机……

和地铁上的手机一族相比,顾炎武的觉悟直接高了三个世纪啊!

顾炎武在马背上抓紧时间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爱国名言可谓家喻户晓。大家可能知道这句话是梁启超先生说的。其实,这句话是从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有责,与有责焉耳矣。”精炼而来。这种关怀民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仁人志士。

顾炎武名言

虽然少年得志,顾炎武之后的人生却急转直下:他历经动荡,曾经官司缠身,深陷牢狱之灾。然而,这一切都没能将顾炎武压倒。荣辱浮沉中,他选择离家北游,卧薪尝胆、精心治学。

公元1657年离开家乡之后,顾炎武几乎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三个月以上。他行走了三万余里,勘查了当时中国的20多个省,90多个县。

漂泊二十多年,他抄录的珍稀汉唐碑文不下90通,再加上其他抄写的文本,足足装了两大箱。自己带不走,他便用两匹骡两匹马驮着走。

游学路上,每到一处关隘,顾炎武都会唤来当地守卫的老军人了解风土人情。只要听到与平时所闻或书上记载有所不同的,顾炎武便立即翻阅资料,查找原始记录进行核对。

行进在广阔的平原上,没有地方可以歇脚,顾炎武就直接坐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偶有遗忘的章节,就会到下一站的旅馆里,打开书箱找出书籍反复熟记。

顾炎武著作

为了《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顾炎武通读了二十一史和天下郡国地方志、名人文集、奏章文册等史籍文献,呕心沥血,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为了更加准确地解读古代典籍,顾炎武重新研究了音韵学,使得后人得以深入解读上古传世的经典文献;他运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被称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教书

顾炎武雕像

一代大儒顾炎武,这个江南小镇走出来的秀才,没有拜过名师,也没有拥有过一张安静的书桌,却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十二大儒之一。他和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重民本、务当世之务的主张,影响了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等一系列主张开眼望世界的人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流浪的大儒

《探索·发现》

《流浪的大儒》(上)、(下)

播出时间:5月30日-31日 21:53

监制/闫东 主编/刘铭 黄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