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徐州的陶谦,是真是假?

曹操发兵攻徐州。陶谦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带领数千人马奔赴徐州。先打了一小仗,暂缓危机,陶谦把刘备迎进城,要让徐州,刘备不干;刘备写给曹操一封信,让他以国事为重。曹操被吕布偷袭濮阳,就卖给陶谦一个人情,撤了。

陶谦设宴招待众人,席间又要让徐州。刘备还是不干,陶谦就请刘备屯兵小沛。不久,陶谦病重,临死前让刘备接受徐州。刘备开始不干,后来百姓苦求,才接受徐州。

读过或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上面的故事,徐州牧陶谦三让徐州。这里的陶谦一幅大公无私的模样——为使徐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而把徐州管理权送给刘备,估计有很多人如果只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上面的故事,大多都是同情这个可怜的好人吧。然而,在真实历史上,陶谦真的是这样一个可怜之人吗?那我们下面就好好说说这个徐州牧陶谦。

首先,应该先弄清楚曹操为什么要攻打徐州?《三国演义》中是这么交代的: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据兖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兖州。途经徐州时,徐州牧陶谦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张闿护送曹嵩一行。不料张闿杀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财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帐记在陶谦身上,以为父报仇为名,发兵攻徐州。

陶谦面对兵临徐州城下的曹操大军,自知难以抵敌,便采纳别驾从事糜竺的建议,请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来相救。孔融请刘备同去救陶谦。刘备遂欣然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和数千人马奔赴徐州。

按照演义中的交代,曹嵩被杀,绝不是陶谦的过错,相反的他本是一片好心(或者说是为了交好曹操,这样就更没了杀曹嵩的理由),只不过他的部将见财起意杀了曹嵩一行。

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看看正史的记载又如何呢?《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初,太祖父嵩,云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 《后汉书·曹腾传》记载:嵩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后汉书》也记载,就是陶谦杀的。

关于被杀经过,《三国志》注引《世语》记载: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兗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

《世语》说的很详细,曹嵩在泰山华县。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护送曹嵩一家到兖州,也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应劭的兵马还没到,陶谦秘密派遣数千骑兵追杀,当时曹嵩以为是应劭来迎接,没有防备。陶谦的兵到了,杀了曹操的弟弟曹德。曹嵩非常害怕,跑到后院要翻墙逃跑,让他的小老婆先爬墙,可是他的小老婆太胖了,爬不上去。曹嵩于是跑到一个厕所,后来和小老婆一起都被杀,全家都死了。应劭知道以后,非常害怕,弃官投奔了袁绍。后来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冀州,那时应劭已经死了。

当然这些在演义中这些都没有提到,而《资治通鉴》、《吴书》等则不认为此举是陶谦所为,抛开这个暂且不说,那么让陶谦最出名的就是三让徐州。但是让我们来看看,陶谦三让的徐州当时是个什么样子。

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以替父报仇为由,起兵讨伐陶谦,当时袁绍亦派部将朱灵督三营军相助。曹操大军先后攻拔十余城,曹将于禁攻克广威(沛县东),沿泗水直至彭城。另前锋曹仁别攻陶谦部将吕由,破敌之后还与曹操合兵。陶谦引军迎击,却遭遇大败,只得逃离彭城,退保东海郯城,曹操乘机又破彭城,傅阳。当初各地流民依附陶谦,多在彭城间,此次遇曹操大军,皆遭杀戮,数万(一说数十万)人被驱赶到泗水河中淹死,尸体阻塞了河道,致使河水都不能流动。

其后曹操向东北攻费、华、即墨、开阳,陶谦于郯城一面遣别将救援被曹军围攻诸县,一面告急于青州刺史田楷。曹操围攻郯县,未能攻下,便转而攻取虑、睢陵、夏丘三县,所过之处全都遭到屠戮,鸡犬不留,旧城废址不再有行人。

兴平元年(194年)四月,曹操再度率领大军南攻徐州,先拔五城,遂略地至琅邪、东海。回军经过郯城,徐州将领曹豹与刘备屯兵郯东,邀击曹操,被其击破,曹操随即西拔襄贲,所过之处多所残戮。陶谦眼见日暮途穷,打算逃回老家丹阳, “谦恐,欲走归丹阳”。

所以,看见这样的一个徐州恐怕不想让也不行喽。其实演义中真真假假,“让徐州”是史实,而“三让”则是虚构的。《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陶)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这说明,陶谦在临死时的确曾将徐州后事交给刘备,也就是“让”过徐州。但是,陶谦是在死的时候才“让”的,准确地说这也不是“让”,而是交给刘备继承了,如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