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宋明知金朝灭亡会唇亡齿寒,还要联合蒙古灭金?

iwndl

在宋朝历史上,有两次宋朝政府联合崛起的少数民族进行合作的战争,一是联金灭辽,一是联蒙灭金。这两次战争都灭了宋朝的敌国,但是盟国越来越强,结果也给宋朝带来了灭顶之灾。两次战争中,联金灭辽是最早发生的,宋金虽然合伙灭掉了辽国,但是金给宋带来了靖康之耻。那么有前面活生生的例子在前面,为什么南宋不顾金朝“缓冲地带”的作用而去联蒙灭金呢?

南宋这样做是有他的原因的,不像联金灭辽一样是统治者拍脑袋决定的,联蒙灭金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联蒙灭金首先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金国曾经给宋朝带来了刻苦铭心的“靖康之耻”。这场战争中金人把两位皇帝掳跑了,还掠夺了大量财富,每年还要向金国献币,宋朝自然恨金国恨得牙痒痒,官员都有复仇意识。有灭掉金的机会,忍了金国许久的宋当然不想错过这样的好机会。但是开始宋朝并没有想联蒙,因为靖康之耻的教训还在提醒他们。连主张抗金的真德秀都说:“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可见官员没并没有忘记以前的教训,并不想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但是金国没判断好形势,把自己的小弟推向了蒙古。


为什么说金国错估形势呢?当时蒙古异军突起,常常打败金国,金国局势危如累卵。金国迫于形势,不得不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而这做法却使得仅凭河南一地产出的粮食难以供养30万军队,金国陷入了严重缺粮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国就想到了富饶的宋朝,想要“取偿于宋”,于是借宋不输纳岁币挥兵南下,但金国并没有征服宋朝,就像《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金国这样的行为简直是自断手脚,没有好好防御蒙古,反而消耗自己的实力。这也把潜在的盟友推向了蒙古。

宋朝联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蒙古实力的增长。在蒙古铁骑的铁戈下,蒙古不断吊打金国,金朝广阔的土地就只剩下了河南一些地区,消灭金国是迟早的事。宋朝坐山观虎斗,看到金国这样的下场,与蒙古国就不得不选择合作了,也顺便收复失地,虽然也知道蒙古收拾完金国后就是宋朝自己了,唇亡齿寒的故事他们也懂,但是形势上只能这样做。

无论是联蒙灭金还是联金灭辽,宋朝面临的都是虎狼之势,他们对宋朝也虎视眈眈。宋朝在与他们合作之后,面临的也是与被消灭国相同的处境,宋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历史百家争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期南宋又联合蒙古消灭金国,导致北方直接与强大蒙古接壤,最后被蒙古给灭亡!北宋灭亡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灭金,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
北宋
两宋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在政治上翻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北宋联合金灭辽,而后金灭北宋,南宋联合蒙古灭金,而后蒙古灭南宋。而对于南宋来说,更是重复了先人所犯的错误。北宋联金灭辽,想趁机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却没想到金在灭辽两年后就挥师南下再灭北宋。
1142年金国
南宋中期,北方草原民族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先是消灭后方的西辽和使西夏臣服。消除后顾之忧后,成吉思汗于1210年与金朝断交,开始大举伐金。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岭歼灭金军30万主力,包围金朝首都中都。后因为中都城坚而撤,金朝便开始迁都汴京。最后金国在蒙古和南宋前后夹击中灭亡!
南宋
北宋灭亡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灭金,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蒙古联合南宋灭金,主要是利用了金国和大宋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宋而言,它最重要的就是收复北宋失地,一雪国耻,这也是和国内主战派目标一致的。其次,蒙古和宋还没有正面起过大的冲突,正面的冲突是在灭金以后。而且灭金后蒙古允诺给予河南的失地,对宋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南宋受金压迫太久,特别是向金称臣和大量的岁币导致宋金之间的矛盾重重。所以南宋的统治者确实也愿意一雪前耻。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对南宋而言,此时的金国已经没有作为屏障的价值了 。与齐坐山观虎斗,还不参与灭金中,收复失地增加领土和战略纵深。
蒙古灭大理国
蒙古在灭亡金国后,就挥兵南下,结果受到的抵抗相当激烈,蒙古只好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先灭亡云南地区的大理等国,可形成围攻之势,可见南宋的实力还是可以抵挡的。当时金人善攻,南宋善守。金在西夏灭后七年被灭,而南宋与蒙古作战坚持了46年之久。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自此宋朝灭亡!

慧达讲故事

南宋当然知道唇亡齿寒道理,也会铭记北宋靖康之耻血泪教训。金朝是眼前的凶恶仇敌,蒙古是远方潜在的威胁;在经过30多年的犹犹豫豫中,两害权衡择其轻,南宋最终被迫选择联蒙灭金。

1196年,南宋意识到了蒙古崛起的威胁,左丞相余端礼就献言宋宁宗:“蒙古强大起来,可能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中原会乱成一锅粥了!”次年,大臣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又提醒宋宁宗:“即使蒙古灭了金,我们只是换了个更强的对手,不值得高兴!”

1211年,蒙古对金开战。南宋朝议对策,形成“扶金抗蒙”(工部侍郎乔行简为首)、“灭金拒蒙”(礼部侍郎真德秀为首)两派观点,最后的决策是;南宋中止向金国输纳岁币,但不出兵,静观蒙金厮杀,坐等其结果再谋定。可看到,南宋丝毫没有“联蒙”的意思。

1214年,经三年战争,蒙古重创金国,占领了山东华北,金朝被迫从北京迁都开封。蒙古撤军转向西征欧洲,蒙金恢复了暂时和平。金国腾出手来收拾南宋软柿子,发动“北失南补”抢掠入侵,一打就是7年;此间,蒙古不断遣使要跟南宋结盟灭金,南宋虽仇金,但没失去理智,始终不予答应。

1230年,蒙古为了灭金,强行突破南宋国防线,借道突入中原,金国灭亡已注定"。

1233年,南宋终于出炉“联蒙灭金”。按南宋大将孟珙话说就是;“金国灭亡已注定,联合蒙古,不激怒蒙古,为抗蒙备战尽量争取时间;此时南宋参与灭金,可向蒙展示南宋军力,还趁机抢夺失地,增加战略防御纵深”。

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国。

接下来,就是蒙古收拾“投机者”南宋……。

不要一味说南宋愚蠢!重文轻武,拳头不硬是被沦为强国“棋子”的根本原因。南宋不乏伐谋之人,但可惜,再好的谋略实施,也需要武力作后盾,而不是靠笔杆子支撑。


谌人

辽国曾经非常强大

北宋自从立国之后就念念不忘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可惜宋朝兵力旺盛的时候也正是辽国的国运上升期,故宋太宗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徽宗宣和二年,宋徽宗感觉机会终于来了——辽国国力衰败,而且女真人建立的金正在加剧辽的灭亡,于是派宋使赵良嗣与完颜阿骨打签订“海上之盟”,相约共同灭辽。

金灭辽、北宋线路图

后来辽国确实被灭了,但仅仅两年后,女真人就全面南侵,消灭了北宋。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4年),南宋再次与蒙古达成协议,相约共同灭金,46年后,南宋灭亡。有了前一次的教训,南宋政府为什么还要不顾唇亡齿寒,消灭自己的潜在盟友呢?真的是因为百年仇恨吗?

防御大敌

蒙古的崛起

宋朝政府并非不知北方形势的变化,早在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丞相余端礼就曾经上奏章,说“万一鞑靼得志”,就像是当年金国崛起一样,肯定也会成为大宋的巨大威胁。随后也有出使金国的南宋使臣上奏,蒙古正在迅速崛起而金国现在已经腐朽不堪。如果蒙古灭金,则“一弱虏灭,一强敌生”,对大宋的威胁不减。所以早在宋宁宗时期,宋朝的北边防御就已经开始加强。

联金抗蒙?

蒙古南下线路

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大宋朝廷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辩——蒙古正在向金进行全面进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

1.乔行简认为尽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现在金就是宋的军事缓冲带,金一旦灭亡则唇亡齿寒,而且蒙古灭金之后得到金的军队和物资,对宋会造成更大的威胁。此时如果大宋联金抗蒙的话就能够保住这个缓冲带,而且大宋也有时间进行备战,因为宋蒙之战必不可免。

2.真德秀认为靖康耻,犹未雪,此时金国力大衰,正是我们报仇的时候,而且灭金之后宋也有可能收回北方失地(这个观点可当年海上之盟如出一辙)。但是真德秀反对联蒙灭金,因为“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

这场辩论并没有达成最终的决定,于是宋朝政府从此时开始不再给金岁币,先观望一段时间再说。

北失南补

此时的金国知道自己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他们做出了一个愚蠢至极的决定——北失南补!金宣宗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被迫南迁汴京,放弃了北方领土。此时的他们认为,蒙古惹不起,南宋还是好惹的,北方少了一寸土地,我们完全有能力在南宋找补会一尺来!他们边做着美梦边挨打——在一次战争中,金国15万主力部队被蒙古击溃。

联蒙灭金

现在情况十分危险!金国必亡已经是尽人皆知了,将军孟珙对当前局势做了三点说明:

1.金必亡,此时联金抗蒙就是给自己惹祸,不如先稳住蒙古,给自己争取备战时间。

2.联蒙灭金后大宋可以得到部分北方土地,加强防御纵深。

3.出动大宋最精锐的部队,在蒙古面前秀肌肉。

孟珙的建议被采纳,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十月南宋部队北上,次年正月金国灭亡。


国史通论

大家好。

许多人都说,宋人先联金灭辽,再联蒙灭金,最后两次被金、蒙灭国属于咎由自取愚不可及。包括柏杨在《中国人史纲》里也是这么说的。

但是实际情况比感情化的宣泄要复杂的多。与宋联金灭辽的原因不同,宋金关系的破裂责任不在宋朝。

金末形势,如能联合南宋,共御蒙古,使中原免遭蹂躏,实是上策。无奈金宣宗倒行逆施,他南迁汁京后,不考虑全力御蒙,却妄想失了河北便夺取宋的淮南,作为补偿。1217年起,金军连年攻宋,一无所获

结果蒙古人在北面却越逼越紧。金宣宗此人至死不悟。他死后,哀宗即位,才于正大元年( 1224年)向宋求和,宣布不再南侵。有过这样一番波折,宋金合作,显然很不现实。

至于到了金朝的最后时刻,宋不出兵,便得不到中原的寸土尺地,更加不利,参加战争,收复河南一部分土地,是当时最有利的做法。至于以后蒙古侵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无论宋人参加不参加灭金之战,总是会得出现的。这点只要看看蒙古的几次西征就知道了,花剌子模尙有使团被杀的借口,巴格达的哈里发可曾惹过蒙古人?东欧的罗斯公国根本连蒙古的存在都不知道,结果还不是被灭了。即使没有“端平入洛”的借口,蒙古攻宋也是迟早的事情,这叫做“匹夫怀玉,怀玉其罪”。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杂史谭

南宋联蒙灭金,跟北宋联金灭辽有非常大的不同,不能简单的看成“重蹈覆辙”。

北宋与辽的共存是双赢,双方从澶渊之盟后有百余年盟好,虽然其中不乏摩擦,但总的来看没有爆发战争,真是兄弟之国。

辽国这样高度汉化的游牧+农耕双轨制国家存在,一方面文明程度较高,知道和约的好处,不会一味以发泄荷尔蒙为目的进行抢劫,另一方面这个高度文明化的辽国又凭借其游牧属性中来的强大战斗力,为宋朝挡住了更野蛮的蛮夷。而宋朝每年的岁币在财政收入里基本是可以忽略,花点小钱免去大量军费,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所以宋徽宗、童贯的联金灭辽是愚蠢的自翦盟友之举,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功名而胡乱出招。所以辽人对宋人十分痛恨,认为他们毁盟。

金跟辽情况不一样,辽跟宋签订和约之前只在战场上争锋,没有其他仇恨,金则将赵家全部迁到东北,进行各种侮辱,可以说有血海深仇。另外宋金之间的盟约对宋朝而言都是屈辱性的,全都是乍签乍废,没有像辽国那样长久的盟约。

宋朝对蒙古人的威胁并非不知道,在蒙古兴起进攻金国的时候,宋人就已经意识到蒙古人灭金之后很可能是更强大的对手,宋廷也有与金国合作,援金抗蒙的动议,但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呢?有两个原因。

前期是金国觉得自己被蒙古夺走的土地可以从宋人身上找补,所以北边败给蒙古人的同时,却一再南侵宋朝,结果连连被宋将孟珙等人击败,合作自然无法达成。

后期三峰山之战后,金国主力已经尽灭,在唇亡齿寒的局势中已经失去了作为“唇”的资格,而且就是到了这时,武仙还在顺阳聚兵想进攻宋朝,宋朝对金国的耐心已经耗尽,遂决定联蒙灭金,宋将孟珙与蒙古军合作攻金国最后的首都蔡州,宋军竟然先攻进城中,金国就此灭亡。

如果当时宋朝不跟蒙古人合作,蒙古人也能灭掉金国,无非就是慢一点,而金国也一再拒绝宋朝的善意,所以宋朝联蒙灭金并非战略失策,而是无奈之举。


文史宴

种种迹象表明,金国面临严重北方危机。

金国素来不将信义和规矩,联合蒙古嗒嗒尔部,以到金国会盟和解(巫医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双方误会,促进蒙古部落团结。),成吉思汗的的大爷爷俺巴孩带着几个亲随来到金国,没想到中计被金熙宗以企图叛乱罪名,将俺巴孩钉死在木驴上。俺巴孩被抓住后曾托人对合达安太子说:“今后以我为戒,你每将五个指甲磨尽,便坏了十个指头,也与我每报仇。”

俺巴亥的子孙们遵照他的遗愿,几代人不断对塔塔尔人作战,到了铁木真父亲也速该的时候,已经取得了胜利,将塔塔尔人驱逐出了蒙古草原,杀死了塔塔尔部的首领替大爷爷报了仇。也速亥取得胜利之后,娶妻生子,手握战神权杖的铁木真出世了。也速亥有一次出去办事,回程路上被塔塔尔人的继任首领下毒害死了。铁木真年幼,家族成员各怀鬼胎,一场权力游戏展开,黄金家族分崩离析。一代天骄,流放荒原,腾格里的考验和磨练,让铁木真如东升的太阳,照耀蒙古草原,经过一些列的合众联横,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敌人。

南宋的文官们,绝对不都是酒囊饭袋的榆木脑袋,洪皓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流放荒漠,坚韧不屈,可堪比中国第二个苏武。他并没有因为被金国的禁锢而停止自己人臣之责,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南宋朝廷传递战略情报,他将金国与正在崛起的铁木真的前世今生恩怨纠葛及时传递回临安,朝堂上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蒙古崛起的新力量,规划设计南宋的北方战略部署。

(注:洪皓南宋著名文学家,北宋的进士,南宋的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国务卿,出使金国被扣留十五年,威逼利诱劝降,毅然决然决绝。洪皓(1088~1155),江西乐平人(今江西省乐平市)人,生于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卒于国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绍兴年代,在国家民族艰难之际,以天下为己任,怀康国济民之志,秉忠孝节义之风,积极入仕,谱写了人生和家族的光辉篇章。是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岁中进士,殿试中“北宋六贼”王黼左丞相、朱勔宁远军节度使,见洪皓器宇轩昂、仪表堂堂、文才超群、答辩如流、绝非常人。欲招为女婿。洪皓侦知王、朱两人都是奸臣蔡京的党羽,就坚决回绝了。在南宋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卒谥“忠宣”,原配无锡沈氏,朝奉大夫沈复之女、太常博士沈松年之妹,封魏国夫人,绍兴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殁,享寿五十。又妣陈氏,宋高宗曾援笔撰《赞忠宣像》。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称,与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齐名。洪皓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太师、魏国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学专著《释隶》闻世。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右丞相、同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著古钱币学专著《泉志》。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魏郡开国公,经纶满腹,用了近四十年心血,撰写了七十四卷《容斋随笔》,格调高雅,议论精辟,考证确切。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自从宋高宗赵构为了迎回母后韦氏和宋钦宗尸骨出卖了岳飞后,南宋的文臣武将们都成了秀才,尽管洪皓等人不断传来战略情报,但是南宋内廷仍然没有定论,直到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派出了使臣希望和宋结盟南北夹击,而此时此刻的金国为了避敌锋芒,主动让出了山东和河北地区,自己开始南迁。

金国欺软怕硬,被蒙古人打得提不起神来的时候,想起了东南地区的肥羊南宋,于是再次背信弃义采取了南掠的政策,金国朝堂针对局势作出了”疲夏削宋”战略,把自己防线主要放在对付蒙古人。

此时此刻,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其实只是文官们自我的意淫,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皇帝只求自保,不图北伐。但是受困于舆论,不好与金国结盟,以金国为屏障抵抗 。这个时候,金国南迁,继续催要保护费,局势已经变化了,金国没有实力说话了。

南宋朝廷仍在犹豫不定,自己如果联盟蒙古灭了金国,那么当年的联金灭辽的悲剧会不会重演,自己毕竟被背信弃义的金国欺负了这么多年。南宋犹豫不定的时候,蒙古的铁蹄没有丝毫的犹豫,不断压缩金国的生存空间,南宋感觉再不下手,到时候连盟友身份都没有了,蒙古人会毫无顾忌跟自己清算,袖手旁观没有机会分汤吃肉,结成同盟有机会保半壁江山,怎么办?

想象一下,一群文武官员,拿着玫瑰花,一个花瓣联盟,一个花瓣不联盟,多么滑稽的画面。但是,大争之世,争于实力,南宋朝廷的投降主义占主导,从耶律阿保机开始,经历完颜阿骨打,到现在的铁木真,宋朝出过英雄,但是却很快只保留歌颂英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没有唇亡齿寒的说法,金国把南宋当做口中的肉,怎么个吃法?那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情和口味,南宋没有资格作为自己盟友,那是一群羊。铁木真在南宋若即若离的联盟政策中,看出了南宋的懦弱,于是开始违反联盟协议,比如托雷占领洛阳事件,按照协议应该归还南宋。

鼓乐阵阵,马蹄声声,马长嘶,人北望,草青黄,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华要让四方莱贺!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唐俊龙55398571



燕云十六州,宋人在心中已经期盼数百年的美梦,更是在他们心中燃烧了数百年的灼痛。

当时的宋朝政府难道真的不知道,如果他们联合蒙古覆灭金朝以后,宋朝将会直面蒙古铁骑的威胁么?他们当然知道,甚至当年徽宗时期的“联金灭辽”的历史教训尚在流血,可是他们为何仍然要冒着亡国的风险执意要联合蒙古消灭金朝?

唯有五字:燕云十六州。



一、石敬瑭献燕云于契丹,中原失屏障。

唐亡以来,中原处于长期的胶着混战状态,居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趁此良机发展,终成中原劲敌。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后来心生反意,可是仅以自己手中的兵权又无法对抗后唐,于是石敬瑭向契丹献上燕云,以获取契丹对他的支持,当然是出兵支持,最终后唐为石敬瑭联合契丹所灭。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自称“儿皇帝”,燕云自此落入契丹手中。

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以后,也是特别想收回燕云,可是他已经在赵普的建议下自导自演了“杯酒释兵权”这场戏,于是他想着能否用钱买回来?赵匡胤当然没买回来。赵匡义即位以后,经过赵匡胤,他知道用钱是买不回来燕云的,于是便试图通过战争抢回来,可是两次皆以失败告终。赵匡义只好无奈地放弃了,安心发展。赵匡胤和赵匡义哥俩没完成的事,后来的皇帝更加没有可能完成了。

燕云十六州,作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屏障,始终被北方的政权拿捏着,人家什么时候心情不好了便穿过燕云来踹你几脚,然后抢点钱粮和女人回去享受,宋朝心里真是数不清的不痛快。于是,北宋趁着辽国病倒毅然联合金国灭了辽国,等辽国被灭了,燕云又落到金国手里了,宋朝心里更加不痛快了,于是又联合蒙古灭了金国,这下好了,整个宋朝被人家连根拔起了。




二、徽钦为金朝俘虏,堪称宋朝百年耻辱。

燕云十六州自落入契丹手中以后,即使是赵匡胤与赵匡义兄弟两人也始终没能收回来,当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实施后,更没希望了。北宋真宗时期,宋朝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宋朝每年从财政拨款来孝敬辽国,因此檀渊之盟始终被视作是耻辱。这两件事始终是宋朝的心头病,压在心里喘不过气来。

时间到徽宗时期,徽宗虽然只会玩文艺,不会当皇帝,可是对于燕云和檀盟亦是颇感沉痛,亦是希望可以在他当政时期解决这两件事。当时,辽国的属部——女真诸部已经在东北崛起了,辽国逐渐丧失了对女真的掌控,宋朝看在眼里,心里很兴奋,他们将之视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于是,宋朝派遣使者去联络女真,展开“联金灭辽”的战略部署。“联金灭辽”只从战略目而言,无疑是成功了,辽国确实被覆灭了,虽然主要是由金国完成。

可是,当辽国灭亡以后,金国却看到了宋朝的虚弱不堪,于是又趁势反攻宋朝,最终的结果是徽宗和钦宗皆被俘虏,成为宋朝的百年耻辱。在北宋,曾经只是燕云和檀渊之盟;在南宋,则是燕云和徽钦被俘,南宋朝廷难道真的不想报仇吗?当然想!因此,当蒙古崛起以后,南宋便又联合蒙古,试图消灭金国以雪前耻,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历史竟然又重演了,南宋重蹈了北宋的覆辙。



三、既是险境,也是机遇。

事实上,无论是“联金灭辽”或是“联蒙灭金”这两个战略不能说是彻底的错误,可是毫无疑问的是,宋朝“联”和“灭”的对象颠倒了,按理来说,泱泱宋朝,这么明显的错误不可能没有看出来,可是却仍然犯下了这个滔天大错,并且在这个坑里跌倒两次,可见宋朝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执念有多深了,让他们冲昏了头脑。

可是,如果当时宋朝能放下“辽国窃据燕云,必须得死”和“金国窃据燕云,也必须得死”的执念,将“联”和“灭”的对象转换,联合同时受到宋金威胁的辽国,消灭金国,当然宋朝是可以掌握与辽国谈条件的主动权的,燕云或许可图,当然这只是或许,没人知道当时的辽国执政者会否答应这样的条件,可是也比“联金灭辽”这种没头苍蝇之策要稳妥许多。

燕云十六州,压在宋朝统治者心头数百年,它太沉重了,沉重到只要看到一丝希望便会迫不及待甚至丧失理智地去争取,最终结果是什么也没争到,反而又赔了夫人。


吾与吾国

金朝是南宋眼前的凶恶仇敌,咄咄逼人,而且丧失理智,始终侵扰、掠夺南宋;蒙古是远方潜在的威胁,一直愿意交好南宋。两害权衡择其轻,南宋最终被迫选择联蒙灭金,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金国执行"北方损失南方补"的愚蠢国策,对南宋释放的善意不仅视而不见,还固执地认为南宋是"软柿子",欲疯狂取得包括土地在内的好处甚至妄图灭亡南宋,让当时的南宋想借金朝为屏障的幻想彻底破灭。南宋对金政策不得不达成一致,为了自身的存亡,抛开了蒙古和金朝之间战争的观望心态,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决定抵抗金朝军队南下,并且大肆广招有实力的山东有志之士,同时与西夏和蒙古会师,从而减轻金军对自己施加的压力。其实早在公元1196年,南宋就意识到了蒙古崛起的威胁:左丞相余端礼就献言宋宁宗,“蒙古强大起来,可能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中原会乱成一锅粥了!”次年,南宋大臣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又提醒宋宁宗,“即使蒙古灭了金,我们只是换了个更强的对手,不值得高兴!”1211年,蒙古对金开战。南宋朝议对策,形成“扶金抗蒙”(工部侍郎乔行简为首)“灭金拒蒙”(礼部侍郎真德秀为首)两派,最后的决策是:南宋中止向金国输纳岁币,但不出兵,静观蒙金厮杀,坐等其结果再谋定。公元1214年,蒙古重创金国,占领了山东华北,金国被迫从北京迁都开封。蒙古撤军转向西征欧洲,蒙金之间出现暂时和平。金国却来进攻南宋,发动“北失南补”抢掠入侵,一打就是7年;此间,蒙古不断遣使要跟南宋结盟灭金,南宋虽仇金,但战略目标明晰,始终不予答应。公元1230年,蒙古为了灭金,强行突破南宋国防线,借道突入中原,金国灭亡已注定。1233年,南宋终于决定“联蒙灭金”。南宋大将孟珙曾说,“金国灭亡已注定,联合蒙古,不激怒蒙古,为抗蒙备战尽量争取时间;此时南宋参与灭金,可向蒙展示南宋军力,还趁机抢夺失地,增加战略防御纵深”。公元1234年,金国在宋蒙联军打击下遭到覆灭。公元1235年,宋蒙(元)战争爆发。公元1279年,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覆灭,南宋灭亡。


易水方舟

金和南宋的仇恨太深了,不是一俩句话能说的清楚的。南宋当时最想的就是收复失地,元朝当时灭金后蒙古允诺给予河南的失地,对宋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有时候人容易被诱惑所迷失了、不能冷静思考,唇亡齿寒南宋懂,但他做不到。

灭金是南宋一雪前耻的最好办法,把老祖宗的耻辱洗刷回来,古人是最重视尊严的,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

还有就是即使当时金在和元作战,金居然还要宋向其纳贡,宋年年都要向金纳贡,负担很重,灭了金,在南宋看来不会不会再有经济负担了。

蒙古和南宋当时并无大仇,金和南宋的仇已经是深的不能再深了,南宋国内主战派对金巴不得除之而后快。

忍得越久,仇积累的就越深。南宋对金的仇太深了,看到有击垮其的机会,积蓄了很久的怨气就爆发出来了。

积怨太重、利益熏心、想一雪前耻这些东西加起来使南宋不能冷静思考问题,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搞掉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