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相貌丑陋的天纵奇才,和庞统一样立下大功却悲情谢幕

有唐一代,名将辈出:李靖高尚而宽厚,李勣机智而狡猾,薛仁贵勇猛而残忍,郭子仪儒雅而大度,李光弼沉稳而干练。但是要说起最具悲剧色彩的唐代大将,则非封常清莫属。 

中年成名 

封常清,蒲州猗氏县人,外祖父因犯罪被流放到安西(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充军,担任胡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南门的守军。封常清少年时便跟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颇读诗书,常在城门楼上教他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封常清学识广博精深。外祖父死后,封常清无所依靠,从此过着清贫的生活。

封常清像

就这样浑浑噩噩过去了三十年,封常清仍然默默无闻!于是从军投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的麾下。当时将军高仙芝担任都知兵马使,颇有才能,有一次出兵,身边有三十多名侍从,而且衣服鲜艳漂亮。封常清也想成为高仙芝的侍从,便慷慨激昂向高仙芝投书一封,毛遂自荐。但封常清的形象却非常差,不但身材细瘦,而且还斜眼、脚短跛足。高仙芝见到封常清后,嫌他相貌丑陋,不愿接受。第一天失败后,封常清没有灰心,于第二天再次投书。高仙芝道歉说:“侍从已录取够了,哪里用得着又来呢?”封常清发怒说:“我仰慕您的高义,愿意侍奉您,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来了,您为什么一定要拒绝呢?看容貌录用人,会把子羽看错,您还是考虑一下吧。”高仙芝还是没接受他,他就每天到门口来等候,高仙芝没办法,就把他录取到侍从中。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封常清人生的转机就在不经意间降临了。  

开元末年,安西附近一个名叫达奚的部落背叛唐朝,举族自黑山向北,往碎叶逃跑。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派高仙芝率两千骑兵,昼夜兼程,追击达奚部落。高仙芝行军速度极快,抢先在绫岭设下埋伏。达奚部落一路狂奔,到达绫岭之时,已是人困马乏。这个时候,预先埋伏在这里的唐军身穿黑甲,手持陌刀,突然杀出。达奚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除了少数几人得以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 

高仙芝前脚破敌,封常清后脚就把呈给夫蒙灵察的捷报草拟好了。高仙芝回到帐中后,封常清非要他看看自己写的捷报。高仙芝只好硬着头皮看了下去。高仙芝不看则已,一看顿时又惊又喜。这份文采飞扬的捷报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从此便对封常清另眼相看。

高仙芝班师返回安西之后,夫蒙灵察设宴款待他。酒过三巡,判官(军中高级参谋)刘眺和独孤峻就问高仙芝:“前者捷书,谁之所作?副大使幕下何得有如此人?” 高仙芝心中早就乐开了花,但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淡淡地回答:“即仙芝傔人封常清也!” 刘眺和独孤峻听了,当时肃然起敬,强烈要求封常清入帐饮酒。喝起酒来,他们才发现,封常清的口才也十分不错。夫蒙灵察论功行赏,任命封常清为叠州地下戍主,不久之后,又升任他为判官。 封常清从此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封常清(影视资料)

天宝六年(747),封常清跟随高仙芝大破小勃律,再立新功。同年十二月,高仙芝取代夫蒙灵察,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他上奏朝廷,保荐封常清。玄宗降诏,授封常清为庆王府录事参军,充节度判官,赐紫金鱼袋。不久之后,朝廷又加封封常清为朝散大夫,专门掌管四镇的仓库、屯田、甲仗、支度和营田等事。《旧唐书》对封常清的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有才学,果决”。也正因为如此,高仙芝每次出征的时候,都要将镇中的大小事务委托给封常清全权处理。 

高仙芝有一位奶妈,其一个儿子叫郑德诠。一直以来,高仙芝都把郑德诠当亲兄弟一般看待,家中的所有事情都交给郑德诠料理。此时,郑德诠已经干到了郎将的职位,在军中颇有威望。 封常清每次出行归来,诸将都要在前面为他开路,郑德诠很不服气。他经常快马扬鞭,超过封常清的车辇,扬长而去。

但有一次,郑德诠捅了马蜂窝。因为封常清真的怒了。 封常清回到官邸之后,就派人去找郑德诠。郑德诠也多少感觉到有点不对劲儿,但转念一想,高仙芝是自己的兄弟,封常清肯定不敢乱来,便壮着胆子来见封常清。他每经过一道门,士兵便合上一道门。郑德诠吓得心惊肉跳。 果然,封常清非常恼火,他大声地斥责郑德诠:“郎将须暂死以肃军容。”而后,便命人将郑德诠按倒,大棒伺候。60杖打完,郑德诠已经是不省人事了。高仙芝闻讯赶来,才发现郑德诠“已死矣”。因为封常清执法公正,高仙芝并没有怪罪于他。此后,封常清又先后处死了两员有罪的大将,从此“军中莫不股栗”。

天宝十一年,朝廷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副大都护,摄御史中丞,持节充安西四镇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知节度事。天宝十三年,封常清第一次入朝,玄宗加他为御史大夫,赐给他别墅一栋,不仅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为五品官,还追封了他的父母。不久之后,又让他掌管北庭都护,持节充伊西节度使等。

乱世将星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封常清第二次入朝。当时,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已经发动了叛乱。叛军蓄谋已久,进展极为迅速。眼见着安禄山就要渡过黄河,直捣中原了,玄宗一筹莫展。 恰好封常清来京述职,玄宗便向他询问平贼的方略。他想都没想,便拍着胸脯大包大揽。

玄宗见封常清如此自信,非常高兴。第二天,他就下诏加封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令其赶往洛阳,招兵买马,伺机东征。

十多天后,玄宗便收到了封常清的好消息:他已经募集到了六万人马。玄宗十分满意。其实,玄宗并不知道,封常清是报喜不报忧。

封常清到了洛阳之后才发现,现实居然是如此惨淡。虽说他有六万人马,但这些人全是没有见过战争场面的新兵,而且基本上由洛阳城中的服务业从业者和市井小流氓组成。这样的军队,也就能吓唬吓唬山贼,真要对付训练有素、彪悍善战的叛军,恐怕不行。

十二月初一,安禄山的大军抵达黄河边。安禄山望着汹涌的河水犯了愁。也是此贼命不该绝,就在这时,老天爷突然变了脸,彤云密布,阴风惨淡,温度很快就降了下来。安禄山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当即命令众军把破船用绳索和草木串联起来,一直连到了对岸。是夜,滴水成冰,奇冷无比。初二清晨,叛军发现,昨天还波涛汹涌的黄河,一夜居然结冰了,而且冻得特别结实。安禄山一声令下,叛军踏冰渡河,当天就拿下了灵昌郡。紧接着,叛军陷陈留,破荥阳,兵锋直指洛阳。

封常清率军增援,却遭到了叛军何千年所部的阻击,失利之下退入洛阳城中,坚守不出。叛军见唐军有所准备,索性团团围住城池。 是日,封常清召集洛阳的主要官员,商讨退敌之策。河南尹达奚珣主张,趁敌军远道而来、步骑疲惫之际,选一支骁骑连夜劫营,挫敌人之锋,然后坚守待援。东京留守李憕、御史中丞卢弈和采访判官蒋清等三人则认为,不能出战,战则必败,不如死命坚守。

封常清最终采纳了李憕等人的意见。

三天之后,洛阳城破。守城五官,降了一个达奚珣,逃了一个封常清,剩下李憕、卢弈和蒋清三人,难以支撑,大唐帝国的东京洛阳陷落了。时为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距安禄山范阳起兵叛乱,只有短短的34天。

兵败受谗

封常清跑到陕郡的时候,刚好碰上了前来增援的高仙芝。满身血污的他声泪俱下,极言叛军实力之强悍,并强烈建议高仙芝回军潼关,坚守待援。

高仙芝和封常清共事多年,深知以封常清的为人,绝不会故意夸大敌军战力,借以洗脱自己的罪责。但是,玄宗给高仙芝的命令是东进洛阳,收复失地。如果他听从封常清的建议,放弃陕郡等大片国土,一旦朝廷怪罪下来,那该如何是好?所以,高仙芝很是踌躇。封常清提醒高仙芝,叛军前锋崔乾祐所部正在向陕郡火速推进。以唐军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与之决战。如果崔乾祐抢先袭占了潼关,那么唐军的归路就会被切断,届时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封常清所言非虚。此时此刻,崔乾祐正率领三万精兵向陕郡飞驰而来,其先锋部队距离陕郡已经不足40里。

关键时刻,高仙芝听从了封常清的建议,下令全军撤往潼关。 然即便如此,撤退还是慢了。叛军的前锋尾随而来。唐军光顾着逃跑了,遭到了敌人的突袭,伤亡惨重。但不管怎样,唐军最终还是摆脱了敌人的追击,成功地撤到了潼关。

洛阳沦陷,玄宗大怒,派人削去了封常清的官爵,让他以白衣(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但就在固守潼关的日子里,高仙芝、封常清与监军边令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边令诚为人狡猾,视财如命。玄宗安排他做监军,他不想着鞠躬尽瘁,反以为是捞到了一个大大的美差,总想着收点儿好处。他对着封常清挤眉弄眼好长一段时间,不知是封常清不善于察言观色,还是故意不予理睬,反正边令诚的目的没有达到。脸面挂不住的边令诚从此对封常清怀恨在心。

边令诚不学无术,对军事一窍不通,却偏偏喜欢讨论军务,尤其喜欢在高仙芝这样的行家里手面前指手画脚。高仙芝当然是不肯听从。一来二去,边令诚又恨上了高仙芝。

崔乾祐的军队刚刚退走,边令诚便赶回了长安,来告二人的黑状。边令诚对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功劳只字不提,反大说两人的坏话:封常清谋划不利,导致洛阳沦陷,失败之后又虚张贼势,推脱责任,动摇军心,以致弃陕郡于不顾;高仙芝临阵怯懦,听信封常清的胡言乱语,居然放弃了数百里江山,而且还遗留了大量的粮草军械给安禄山;这还不算,高仙芝还克扣士兵的粮饷,搞得军队人心涣散,士气低落。

玄宗越听越生气,当即就要下旨将高、封二人拿到长安问罪。边令诚做贼心虚,担心当面对质被揭穿,便哄骗玄宗说:“二人兵权在握,如知朝廷怪罪,亦学达奚珣献关投敌,则京师祸不旋踵矣!” 边令诚趁机献上了一条毒计……

翌日(十二月十八日)清晨,边令诚带着数百名大内侍卫,拿着玄宗的圣旨返回潼关。

含冤谢幕

边令诚找到封常清的时候,他正在驿南西街巡查军务。圣旨刚念了一半,迫不及待的边令诚就让军校行刑。封常清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他慷慨陈词:“我讨贼无方,令国家蒙羞,死所甘心。但身死之后,有表章奏与皇上,请公公予以上达天听。”说罢,闭目待死。边令诚命令行刑。刽子手手起刀落,一股殷红的鲜血喷洒到了半空……

封常清受死的时候,高仙芝正在关上巡查防务。他听说朝廷有圣旨来到,便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来到官署上,他第一眼就看到了封常清的尸体。边令诚对高仙芝说:“大夫亦有恩命。” 高仙芝明白了,原来他也难逃一死。他辩解道:“我退,罪也,死不辞;然以我为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则诬我也。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岂不知乎!”

当时,城中的军士已经围拢了过来。高仙芝对着众军士大呼:“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 众军异口同声:“枉”。但边令诚不为所动。 高仙芝最后看了一眼封常清的尸体,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

这一天是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封常清,以一个仆人的身份,最终成长为大唐帝国的封疆大吏。在那个风云动荡的唐中乱世,人们的命运都被一只无形的手操纵。封常清,用他的无悔忠诚和才识为他热爱的帝国奉献到了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