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资质 求准入 留给河南速达的时间不多了……|中国汽车报

一家汽车企业,承担着一座城市的梦想,肩负着一个省的期待。它不是一家知名车企,甚至在汽车行业内的很多人都未曾听说。它就是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拿到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一年有余,厂房尚未建好,缺资金、缺人才,正在为进入工信部准入目录而努力的河南速达。

决定命运的148天

速达于2017年3月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建设批复,但这个生产资质是有期限的。根据发改委“27号令”,拿到生产资质两年内未能完成工厂建设,不具备生产条件的企业,发改委将撤回已发放的生产资质。

“即使困难再大,速达也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自公司成立起,造车一直是速达的梦想,如果拿到的生产资质被收回,企业成为笑柄不说,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按照速达的规划,今年9月底,企业将完成厂房建设,实现样车生产,工信部的相关负责人将会来验收,样车也将会被送检。如果能通过工信部的企业和产品“双准入”,速达就可以真正开工生产,成为一家国家认可的汽车企业。

两级政府的“心头肉”

根据速达获得生产资质时的规划,整体项目总投资为26.4亿元,其中建设投资23.8亿元,将形成10万辆规模的纯电动汽车年生产能力。可拿到生产资质后,速达的工程进展却慢了下来。“董事长李复活可能是没想到造车的投入如此之高。项目初期,他个人投入了十几亿资金,但随着工程进度不断推进,工厂建设花费不断增加。”徐为民称,“实际上,早在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前,河南速达就曾遭遇过资金危机。2014~2015年是速达最艰难的时期,经常有一些人来公司讨债。”

在谈到当地政府对速达项目的态度时,徐为民表示:“速达汽车项目不仅是三门峡市政府的一号工程,也是河南省的重点项目,省政府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私下里已经将其列为‘头号工程’。

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的制造业相对落后,尽管郑州有宇通,但其局限于客车领域,乘用车方面目前只是几家企业在河南投资建厂,如郑州海马、郑州日产等,河南本土的乘用车品牌一直是空白。河南省政府一直希望能够创建本省汽车品牌,在他们看来,速达电动汽车项目是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实现汽车品牌突破的机会,希望它能成为三门峡市的经济支柱,也成为河南省的一张汽车名片。

为此,两级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多次考察速达项目,除了在土地政策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外,对于速达申报生产资质也给与了直接帮助,还在企业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利用政府平台,为速达引资解困。”

徐为民尽管没有明确表示地方政府在国家发改委生产资质的申请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但从他透露的两处细节来看,地方政府的积极程度不亚于企业。“曾在河南省工作过的一位领导曾经指示,你们(速达)去国家发改委汇报一下,我也会去积极帮助协调,让相关部门了解到速达是有能力生产汽车的,应该获得国家支持。”徐为民称,“还有一次三门峡市领导到省里开会,省长刚见到市长就询问速达的最新进展。各级领导始终坚定地把速达看作是未来的希望,坚定不移地支持。”

“老李,来我们这儿干吧”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山西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要冲之地。在经济方面,三门峡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除了储量丰富的煤炭、铝和黄金外,还是我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然而,对于属于资源型城市的三门峡市而言,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经济不仅不利于环境保护,更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成了三门峡市的迫切愿望。

新能源汽车,一度被看作是三门峡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希望,不惜“以全市之力”托举。“

一方面,从国家目前的战略布局来看,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良好,既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产业延展性也很强;

另一方面,速达经过多年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品开发能力。

据徐为民讲述,当年杨树平到李复活住的宾馆去找他,详细了解产品的性能,语重心长地说:“老李,来三门峡干吧。”李复活深感自己做节油器产品二十多年无人问津,杨树平这样的诚意让他十分感动,同时也让他在三门峡做电动汽车有了底。李复活随后将眼光投向了电动汽车,请来西安交通大学电动汽车专家曹秉刚教授及其团队,于2010年4月成立了三门峡速达节能新能源科技研究院,2010年9月成立了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三门峡市的电动汽车事业就此起步。

留在三门峡是底线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宣传部长徐为民:

发展新能源汽车 三门峡市意志最坚定

决定造车、创建新能源乘用车企业,在各方参与者中,三门峡市政府的意志最为坚决。资金注入,工程监督,三门峡市政府将项目指挥部搬到了施工现场,这足以显示市政府的重视程度。当然,政府领导需要政绩,速达成功了,《政府工作报告》上就有“拿得出手的项目”可写。但从客观上讲,三门峡确实需要汽车产业,增加税收、完善基础建设、解决社会就业。我们的要求不高,即便最终速达的产能没有达到设计目标10万辆/年,但超过3万辆,它的贡献度也已相当可观。因此无论于公于私,三门峡市政府再苦再累也要把事情干成。起初我们认为造车和其他项目相比,没有太多差异,但实际上,造车需要的资金远非一般民营企业可以承受。作为民营企业,我们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的帮助。

★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办公室主任辛云苍:

政府多措并举 为速达项目保驾护航

今年以来,速达电动汽车项目初期的建设、设备已经逐步到位。关于下一步的走向,包括未来实现规模化生产、营销及整车品质提升。三门峡市政府的主导思想就是全力支持速达,通过工信部的“双准入”后,正式拿到纯电动汽车生产的牌照。先把速达作为三门峡地区,乃至河南省新能源汽车的龙头企业做起来,使之具备生产、经营的能力和资质要求。一方面是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引入资金增资扩股,保障项目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还将为速达寻求外来合作牵线搭桥,实现速达电动汽车的整体提升。

对于速达这样白手起家做汽车的企业,不能只是一味唱衰。速达自去年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的资质以来,出于种种原因,受到了各方的质疑。这种质疑态度,其实出于一种心理惯性——不相信中国人自主搞汽车的能力,特别是不相信像三门峡这样的地方以及像速达这样的企业能搞成电动汽车。速达不缺乏政府的扶持,也不缺乏政策的支持,它缺的是资金、行业与社会的认可,以及作为一个造车企业的管理经验。至于项目进展缓慢,实际上,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也是在质疑声中艰难前行,每家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容易。在国家政策、规则确立后,速达的发展其实并不慢。速达不具备其他有传统汽车产业基础地区车企的相关优势,它的发展只是相对慢。

★采访手记

速达应成为一面镜子

离开速达时,徐为民与笔者一行三人告别,他告诉笔者,速达之前很困难,老板扛着,政府坚持,很不容易才走到今天。他还说,在企业困难的时候,自己不能向老板提出辞职,希望能够等到明年企业走上正轨时,再“告老还乡”。

徐为民的这番话令人动容。但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竞争的法则,没有企业能够幸免。徐为民所在的速达,即使明年能够拿到工信部的“双准入”,笔者仍然不太看好它的发展,原因有两点。

第一,自身实力不足以造车。李复活做发动机节油装置起家,在该领域小有成就,却与电动车的技术关联度不大,虽然后来转向三电系统的研发,但核心技术水平有限,无法支撑企业的发展。从资金上看,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在以10亿元为单位的造车大潮中,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第二,受环境束缚过于严重。速达起步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虽然市政府和省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但当地缺乏汽车制造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体系,对相关人才的吸引力很小。而这种局面是速达一时间难以改变的,原因是三门峡政府已经深度介入了速达的发展,其职能已经从提供服务转变为招商引资,将速达的未来与城市的发展牢牢绑在一起,限制了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权宜空间。

然而在这里,笔者不是想给本就很困难的速达再泼一盆冷水,而是希望速达的现实境遇,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尤其是行业管理者的思考。

为什么速达会拿到生产资质?在众多新造车势力中,速达的知名度不高,实力也不强,且在拿到生产资质前,资金已经出了问题。发改委在审核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一问题吗,还是哪些环节蒙蔽住了这些问题。这必须引起政府部门的反思,面对新的项目时,必须要保证在决策前对其状况有清晰的认知,并且不受任何干扰。

如何避免“速达”再现?如今,我国汽车业的全面开放已经势不可挡,未来各种新的产业投资也会出现。政府部门的管理思路是否应该发生转变,是在审批环节更加严格还是打开大门之后对企业进行动态管控,这些是政府部门应该思考的问题。从速达的案例中,笔者认为应该防范企业与地方政府绑得过紧,共同谋利,把项目做起来还好,一旦陷入停滞就会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给行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