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一起來回顧少年時代的中國古代英雄吧

隨著石板印刷技術的發展,連環畫開始作為通俗物出現。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黨的組織和宣傳工作把中華文化中的英雄主義提高到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新高度,成為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形成了強大的民族向心力。連環畫,成為新政權普及國民教育,宣傳各項政策的主要手段,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

在連環畫書攤看書的孩子

50-60年代

50年代是新連環畫的成熟時期,一群專業的連環畫家生活得到保障,專心創作,並逐漸成熟起來。這一時期的英雄題材主要有王叔暉的《木蘭從軍》、劉旦宅的《屈原》、王亦秋的《楊門女將》、朱光玉的《林則徐》、徐燕孫的《三打祝家莊》《火燒赤壁》、汪玉山的《陳勝吳廣》、程十發的《霍去病》、錢笑呆的《穆桂英》、陳光鎰 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等。他們創作的大量精品連環畫,使中國的連環畫創作達到了第一個高峰。

王叔暉《木蘭從軍》朝花美術出版社 1950年

劉旦宅《屈原》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0年

王亦秋 《楊門女將》上海人美 1962年

朱光玉 《林則徐》人民美術出版社 1963年

汪玉山 《陳勝吳廣》 朝花美術 1956年

程十發 《霍去病》 南方日報 1961年

林鍇 《甲午海戰》 人美 1963年

陶幹臣 《文天祥》 1959年

汪玉山、錢笑呆《穆桂英》 1959年

蔣萍 《李秀成》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58年

陳光鎰《鄭成功收復臺灣》福建人民 1962年

王弘力 《鄭成功》遼寧畫報 1955年

陳緣督 《戚繼光抗倭寇斬子》 天美 1956年

這一時期的古代英雄題材套書有《三國演義》《嶽傳》、《楊家將》、《東《西漢演義》等數種。上海人美,長篇套書《三國演義》,全書共60冊,近七千幅,是建國以來第一部大型套書,它的編繪質量堪稱一流,以至於後來經過多次再版重印,成為名副其實的傳世精品。這套60開本的“三國”,1956年著手編繪,參與繪畫的畫家近30名,1957年開始出書,歷時5年,到1961年才全部出完。1962年,上美聽取群眾意見,決定將繪畫風格不統一和質量較差的部分去掉,另請畫家重新繪畫。並於1964年完成。與此同時,北京人美的《水滸傳》計劃出30冊,至文革前夕只出版了26冊。《楚漢相爭》,6本一套,描述劉邦、項羽之間的鬥爭,加上繪畫者有張令濤、胡丁文與李成勳、陳丹旭繪製。

《三國演義》套書部分

人民美術出版社從1958開始出版《嶽傳》連環畫,幾年後,全套15冊出齊。作品雖是多人合作完成,但每一分冊的畫風也基本一致,風格上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表現了作品的整體美感。特別是封面採用年畫技法,又不拘泥於年畫的拘謹,融入了國畫的筆墨韻味,使畫面人物形象生動傳神。

《嶽傳》之《岳母刺字》

70年代

1966-1970年,幾乎沒有出版連環畫。1971年在周恩來總理指示出版部門儘快恢復連環畫編創出版工作後,才稍有鬆動。這個時期,美術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創作十分活躍,老畫家青春煥發,創作出了許多新的作品,有的作品已超過他們以前的水平,達到了成熟的藝術境界。如趙宏本創作的《小刀會》,畫面人物眾多,構圖和諧、新穎,繪畫一絲不苟,創作態度十分認真,沒有一點急功近利的傾向。因而《小刀會》成為趙宏本的代表作品之一。還有戴敦邦的《大澤烈火》、賀友宣的《昭後纂權》、古代英雄人物趙宏本的《商鞅變法》、陳光鎰的《怒搗大成殿》、胡德智等 《陳勝吳廣》、吳景希的《鄭成功收復臺灣》、王亦秋的《鑑真和尚》、王弘力的《張謇》、陳惠冠的《群英會》、汪玉山等的《薛剛反唐》、陳光鎰的《林則徐禁菸》。《林則徐禁菸》繪畫水平極高,這部作品也成了陳光鎰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

戴邦敦《陳勝吳廣》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

戴邦敦《陳勝吳廣》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胡德智等 《陳勝吳廣》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75年

陳光鎰 《林則徐禁菸》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8年

《李自成》 天津人美版 1978年

吳景希《鄭成功收復臺灣》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9年

《李自成》套書,江蘇、上海、天津、山東、陝西均出版不同版本。令人關注的是,《三國演義》更以版本多而居於前列。有30多種版本。這些版本,是由不同地區出版社,在不同時期,又不同編文者改編成不同的篇幅,再請不同畫家運用不同技法等表現形式,繪畫出不同開本、不同風格流派的作品。此外,王亦秋《楊門女將》、劉旦宅的《屈原》又重印了第二版。

《楊門女將》 連環畫人美版 1978年

80-90年代

到了八九十年代,古典名著和歷史演義小說大量被編繪成套書,而且版本眾多,數量可觀。《嶽傳》《說唐》《楊家將》都改編了全書,少則8冊,多則20餘冊。90年代初,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推出“中華五千年文史畫庫”,其中第五卷為英雄豪傑,包括《三國》《水滸》《楊家將》《隋唐演義》《嶽傳》等著名的英雄人物,並註明來自文學名著。又如華夏出版社,在90年代中後期,準備出版“中國古典小說畫庫”,擬定了若干系列,其中有“家將英雄系列”,選收羅家將、薛家將、楊家將、呼家將、狄家將、岳家將,描繪他們的戎馬生涯,千古業績。

華夏出版社 “家將系列” 部分 9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新的東西不斷湧入,讀者的需求和閱讀興趣耶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態勢。電視劇、電影、錄像帶和後來出現的大量電子影像產品,可以滿足人們更快捷、更私密且追求多感覺刺激的娛樂需求。各種風格的舞臺劇、影片以及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出現,使原來連環畫的讀者群出現分化,簡單以圖文結合的“講故事”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那些能對生活做出更深刻意義詮釋的獨幅畫或文學作品逐漸得到更多關注。此外,連環畫創作內部出現的“跑馬書”現象,也使其走向衰退。

本文參考:王家龍《樂此不彼——我的連環畫收藏生涯》

施大畏《上海現代美術史大系1949-20096連環畫卷》

汪觀清、李明海主編《新中國連環畫 70年代》

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