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怎么评价明朝:全世界最富饶国家 不知地球大小

在明朝中后期,不少外国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拜访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家。这些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生活,有的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还被允许长期居住在京城,由朝廷发放俸禄。他们所留下的大量翔实记录,有助于我们以一个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和了解明朝。

圣方济各·沙勿略:中国物产丰富,人口繁盛

圣方济各•沙勿略是一名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他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早在1540年,沙勿略就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三世的派遣,以罗马教皇保罗三世使者的名义,来到中国。

然而,由于路程太过遥远,直到1552年8月,沙勿略才乘坐船舶“圣十字”号抵达距中国广州30海里的上川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那时候明朝曾面临着严峻的倭寇肆虐,对外国人入境实行严格的控制。所以,沙勿略根本就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入中国,打算秘密潜入中国内地。

不过,就在这时候,沙勿略不幸患上了疟疾。在明朝,上川岛只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岛屿,缺乏医药。沙勿略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病逝。

虽然沙勿略最终与中国擦肩而过,但他在一份向欧洲教会报告亚洲传教状况的书信中依然对中国赞不绝口:“中国幅员广大,人民爱好和平。”“中国邻近日本,日本的各宗教派别都来自中国……我在日本见到的中国人极高,远胜日本人,且善于思考,重视学术。中国物产丰富,人口繁盛,大城林立,建筑精美,部分采用雕石。”

马丁·德·拉达: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马丁•德•拉达是一名西班牙人,于1533年7月20日出生在西班牙潘普洛纳。1574年,拉达从菲律宾来到中国,并在福建停留了两个月零九天。在中国期间,拉达近距离对中国进行详细观察。

回到菲律宾后,拉达写了一本《菲律宾群岛奥斯定修道会神甫马丁·德·拉达与其同伴赫罗尼莫·马林以及与他们随行的士兵在中国观察与体验到的事物》,即《马丁·德·拉达札记》。在书中,拉达记录了福建一行的经过,以及对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民情、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介绍。

拉达对中国不吝赞美之词,他说,在中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

这里物华天宝:“他们产大量的丝,质量优等,色彩完美,大大超过格拉纳达地丝,是该国地一项最大宗的贸易。”“在不宜耕种的山地,有大量的松树,比你通常在西班牙发现的更大更味美的坚果。在这些树之间,他们种玉米,这些墨西哥和秘鲁印第安人一般的食物。”

这里人杰地灵:“这个国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体质,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大都脸宽,小眼睛,扁鼻子,胡子稀少,但也有人有大眼睛和大胡子的,脸孔很均匀。” “他们的妇女穿着很奇特,很像西班牙人的样式,她们戴许多金首饰和宝石,衣服有宽袖,穿的是金银和各种丝绸料子。”

这里商贸繁荣:“港口的官员允许商人到邻近的各岛去进行贸易,如去菲律宾,每年都有很多装满大宗货物的船只前往,多次又输进西班牙,他们也旅行到他们为可以获利的其他地区和地方。”

利玛窦: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

利玛窦是来自于意大利的传教士。他也最为中国人所熟知。1582年8月7日,利玛窦乘坐一艘船舶抵达中国澳门港。此后,利玛窦就在中国居住下来,长达28年之久。直到1610 年 5 月 11 日,利玛窦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在中国期间,利玛窦广泛游历,在传教的同时,深入接触中国社会各阶层,获得了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第一手资料。利玛窦的经历也颇为传奇。他不但被允许长期居住在京城,还经历过一次强盗打劫。利玛窦还在这次打劫中受了伤,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居住在京城时,利玛窦送了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等礼物给万历皇帝。这些来自西方的“高科技”物件让万历皇帝爱不释手。

在北京,利玛窦与科学家徐光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认识结交了内阁首辅沈一贯、吏部尚书李戴、礼部尚书冯琦、刑部尚书萧大亨等人。

1615年,利玛窦所著《利玛窦中国札记》出版。在这本书中,利玛窦不但赞美中国人的聪明伟大,还冷静分析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如外国朝贡体制,“来到这个国家交纳贡品时,从中国拿走的钱也要比他们所进贡的多得多,所以中国当局对于纳贡与否已全不在意了。”

利玛窦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是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

利玛窦进而指出:“中国人是那样地固执己见,以致他们不能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要向外国人学习他们本国书本上所未曾记载的任何东西。他们甚至不屑从外国人的书里学习任何东西,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有真正的科学与知识。”

如今看来,利玛窦的批评鞭辟入里、切中要害。可惜的是,利玛窦的声音被淹没于明朝末期的金戈铁马之中,无人听到。以至于到了近代,有识之士才发现,早已有人为这个古老帝国精准地把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