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业源流史(连载七)——近代袜业的发展

第二章,近代袜业的发展

中国针织工业的发展是从织袜开始起源的。织袜工业隶属于针织业的范畴,以前我国从未有织袜此类工业存在,那时国人穿的皆是布袜。从1879年起,西方的针织品输入中国,受其影响,在一些沿海进口商埠相继办起了针织企业。“清光绪末叶,德货鹰球麒麟等牌汗衫裤洋袜,盛销于沿海各口岸,人民赏用,逐年增多,漏危亦日大,于是热心之士,有起而自办工厂者”,我国的织袜工业开始兴起。经外国推销到上海的手摇袜机,是我国出现最早的织袜机,也是上海织袜手工业起步的标志。几年后,由于电力袜机的引进,正式出现了以电力为动力的针织厂,上海出现的第一家使用电力袜机的工厂是景星针织厂,“为针织业之嚆矢”。这时,国内也出现了专门制造手摇袜机的工厂,生产的手摇袜机较进口袜机便宜很多,每台只有十几元,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南汇、松江、无锡、苏州、杭州、硖石、平湖、嘉兴一带也大批引进这种手摇袜机,使这些地方的手工织袜业得到迅速普及。由此,国内出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使用电力袜机织袜的机器工业,和以南汇、无锡、硖石、平湖等地为代表的使用手摇机织袜的手工工场两大部类,织袜业成为一种跨层次的“两栖”行业。

“九一八”事变以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促进了织袜行业的迅猛发展,沿海的一些主要城市已拥有针织织袜企业一千多家,其中仅上海就拥有600多家,当时还有一些犹太人在上海开办小型衫袜厂,用进口柯登袜机生产女式长统丝袜,其档次和价格在市场上是较高的。

解放前的一段时期,由于受战争影响,织袜业同其它针织业一样,生产受到挫折,全行业处于低潮。建国以后,才重新开始复苏和振兴,特别是通过公秋合营,一批织袜企业通过合并、联合、改造,真正走上了正轨化发展和规模化的道路。

自织袜业出现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几十年间,国产手摇袜机的普及,加之1925年长江的通航,致使袜子销路激增,织袜业得到大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在江南一带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织袜业中心区。据统计,上海较大规模袜厂由1921年的20家发展到1929年的130余家,无锡的织袜厂此时也达到了37家,南汇、平湖、硖石等地织袜业的发展同样达到了鼎盛时期。

一、以上海为中心的织袜产业

上海袜业发展概述

上海针织工业起步较早,仅次于缫丝和棉纺织行业。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国第一家针织厂在上海虹口创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家针织厂名叫“云章衫袜厂”,是由杭州人吴秀英创办的,当时采用英、德制造的人力织袜机、哈茄吊机、缝纫机,生产袜子兼营内衣。开始仅有几台手摇袜机织线袜,规模小、产量低。后因经营不善,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转卖给广东商人,改名为景纶衫袜厂(上海景纶针织厂的前身)。增添机器,开始向内衣发展。光绪三十二年,创制桂地衫、椒地衫、锦地衫,销路渐畅。光绪三十四年,汗衫出口南洋,首开国产针织品的出口历史。但当时中国针织品市场仍为英、德、美、日等国各大洋行霸占,民族针织业经营极为艰难。该厂创办后的20年间,上海内衣厂始终未获发展。

景纶衫袜厂的设立标志着上海手工织袜业的开始。据《上海之小工业》记载:

织袜一业,资本可大可小,故江浙两省,城市乡镇,几乎遍地皆是,多则有百余机,少则一二机,出品虽杂劣,而价格极贱,颇合内地销售,上海为外货机类倾销地,欲求战胜舶来品起见,是非小资本袜厂所能负此责任,近年上海国货袜厂如雨后春笋,盛极一时,共计有六十余家,最大者如中华第一针织厂,鸿兴袜厂,他若进步羲和久和足安五和胜德八余久益三才协和达丰精华等等,不胜枚举。

织袜机有手摇机电力机两种,以上海袜厂现状论,织线袜者多用手摇机,丝袜者则多用电力机,袜分罗纹平口两种,平口袜工作较繁,多用六十支双股线织之,罗纹袜则用四十二支双股线及四十二支以下者织之,惜纱线十九外货,国货纱线,粗者尚有,至六十支纱线,合上海国货纱厂,日出不及二包,即以中华第一针织厂一家论,日出线袜一千八百打,需用六十支线十二包,相差已远,言之可叹。

织袜手续,①摇纱②倒纱③织袜④检验⑤缝头⑥漂染⑦装潢。如细分之,其各种手续,有二十二种之多,手摇袜机大多国货,每部价洋十七八元,电力机近年国人亦能自制者,惟机上所用之针,上海虽有匠心永和两机厂,专门制造出售,然止可用之以织线袜,如织丝袜所用之针,仍非外货不可。

民国初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使用电力织袜机的工厂即景星针织厂,成为电机针织业的鼻祖。民国元年(1912),上海第一家专业手摇机袜厂——柯泰袜厂设立。翌年,锦兴袜厂首先向国外引进电力袜机,成为上海第一家电机袜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洋袜进口锐减,其时又值国产手摇袜机试制成功,袜厂趁时发展。民国5年,上海手摇机袜厂发展到70余家。民国8年,华商袜业公会成立,会员厂有50余家。其中规模较大的中华第一针织厂(现中华第一棉纺针织厂),有引进的K字、B字袜机共270台。

这时,上海已经有了专门销售的袜子专营店。南洋衫袜商店最早是设于广东路的一个袜摊,专卖老式的白竹布袜。1916年改为坐商,主要经营针织线袜,取名南洋袜厂,以“群岛牌”注册商标向厂商定牌生产高支纱汗衫、双纱棉花衫和双纱平口袜。1927年在南京路增设南洋袜厂南号。1955年,南洋袜厂的广东路老店并入南号,次年更名为南洋衫袜商店。

1914年以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国产品来源阻断,袜厂开设“如春笋怒发,复以积极竞争之故,出品渐精,袜厂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上海规模较大的袜厂由1921年的20家,发展到1929年的130余家,发展速度可见一斑。截止1935年,上海有电机袜厂三十多家。

制袜业自民国18年国产电力袜机制造成功后,电机袜厂迅速发展,与手摇袜厂同时并存。其中也有全能厂和单一工序的小型厂。民国16年,华商袜业公会改组为针织同业公会,针织各业会员厂达到200余家,标志上海针织工业已粗具规模。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高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民族针织工业又得到发展。到民国25年,又有中南、国华、富华、惠福等内衣全能厂,承丰、林森、延生等织造(织布、成衣)厂,华伦、昆源、祥生、友益等单织厂,华昌、中兴、义兴、新育、莹荫等单造厂相继设立。上海针织内衣全能厂发展到22家。袜子品种从一般纱袜发展到人造丝提花袜、高支麻纱袜、过膝女袜、花口套袜及羊毛袜等,改变进口袜独霸市场的局面。

民国26年八一三抗日战争中,地处虹口、闸北、南市一带的五和、林森、祥生、国华、中南、康福等厂均毁于日军炮火。针织工业迁徙至租界内,掀起了建厂高潮,景福、公和、洪盛、富强等厂相继设立,针织内衣厂达100余家;制袜厂增加公益、美丰、裕康、天一、九华等30余家。无锡中华袜厂也在这时迁入上海租界。大部分厂通过南洋商人扩大外销,获得厚利。

民国30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外销中断,内销亦因电力、原料等限制,全行业生产萎缩。民国32年,日伪颁布《收购棉纱棉布暂行条例》,商统会以市价的1/4强行收购纱布,上海针织工业被日伪收购各类棉纱达160吨。大部分厂压缩生产,产销量锐减。当时,中华第一针织厂移机申新九厂,景纶厂移机恒通纱厂,就地取纱,生产得以继续。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商康泰厂被国民政府经济部接收,更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针织厂。私营针织厂纷纷复工。美丰、永大、云明等袜厂相继设立。到民国37年,袜厂发展到780家,比民国34年增加146家。但不久内战加剧,通货膨胀,针织用纱又受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配额所限,多数厂被迫减产,上海针织生产普遍趋向枯萎。

1932年,上海其中21家袜厂资本总额为1877766元,平均每家袜厂资本为89417. 4元,其中资本额最大是华纯织造厂,有559441元,资本额最小的是三才厂,仅有资本5000元,可即使资本最少,该袜厂的电力袜机也有24部,罗纹车6部,缝头车2部,倒纱车1部以及摇纱车2部。

另据资料记载,南汇的织袜业开始于1912年,全盛时期是在1919年到1926年,在这七年中“城乡四郊,袜厂林立,机声相应,盛极一时”,从1927年到1933年,织袜业开始出现衰落状态,“时局不靖,金融奇紧,农村经济愈感凋敝,购买力忽告低落,织袜厂因亏本而宣告停歇者,时有所闻。”到1933年,在南汇继续开工的较大袜厂有48家,其中属于独资性质的袜厂数量最多,计有32家,其余的16家袜厂则皆属于合伙性质。

1949年上海解放,市军管会接管官僚资本的中纺公司上海第一针织厂,更名为国营上海针织厂。当时,上海制袜业831家,全部开工17家,局部开工的298家,开工率37%。1950年下半年开始,国营商业对针织厂加工订货,国家银行对困难户发放贷款。内衣、制袜、手套业于1951年分别成立联营所,企业生产逐渐好转。这时,又新增了一批私营针织厂。

1954年,光大、镒大、鸿兴等袜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振丰棉织厂迁往安徽省合肥市,成为上海纺织工业首家内迁企业。1956年1月,全行业1517家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其中制袜业787家。11月19日成立上海市内衣织造工业公司(12月13日更名为上海市针织内衣工业公司)和上海市制袜工业公司,实行归口管理。1957年,公司按“产品相同,地区相近,分区管理,以点带面”的原则,把归口单位划分成独立厂、中心厂、代管厂。至此,各厂生产开始纳入国家计划。1956年以后,全行业共有40多家针织厂陆续迁往内地。到1959年,所属企业按“产品归类,协作配套”的原则,裁并成171家针织厂。其中内衣33家,袜子106家,手套30家,机械2家。1962年,南汇县属5家袜厂和松江县属1家袜厂划归上海市针织工业公司。

50年代末,上海针织行业普遍开展技术革新运动。手摇袜机相继掼掉摇手柄,向半自动、自动化发展。袜子染色改为扁浆式和滚筒式,染色工序掼掉撬杠棒。此外,先后设立了针织第一、第二机械厂、针漂一厂、针漂二厂、同丰丝光厂和针织商标厂,为行业生产配套、协作服务。

60年代初,袜厂普遍采用化纤原料,化纤袜生产正式起步。1961年,锦纶丝袜和弹力锦纶丝袜占袜子总产量的5.21%,逐步替代传统的纱线袜。手套也开始采用化纤原料生产。60年代期间,行业内两个机械厂从修配发展到制造。上海针织机械一厂(简称一机厂)开始用旧的K字袜机车身改制成51型绣花袜机,到70年代又相继制造成功Z72型、Z76型双针筒袜机;上海针织机械二厂(简称二机厂)试制成功国产第一台经编机和20英寸、30英寸多三角大直径提花纬编机,填补国内空白。1970年4月,行业创建针织第三机械厂,制造出GN2-1型高速包缝机(拷壳车),全行业老式包缝机得到全部更新。历经10多年时间,完成从手摇、半自动、全自动到电子群控的革新改造。

70年代期间,内衣业起步发展化纤产品。1971年,景纶厂试制维棉、粘棉、腈棉、涤棉产品,开上海针织外衣化纤产品之先河。接着,鸿兴袜厂改为针织二十厂,庆生袜厂改为针织十九厂,织造纬编针织涤纶面料;上袜一厂增添涤纶生产线。

在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上海针织工业技术改造总投资4.09亿人民币(含用汇3788万美元),投入各种项目181个。全行业新厂房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占全行业全部建筑面积60%,一大批高层厂房和宽畅的办公大楼建成,使原来的一批弄堂厂、搁楼车间得到改造。绝大部分厂的污水排放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上海织袜十五厂等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这一期间,引进国外各种袜机237台及各种辅助设备近1500台,行业具有国际上80年代初水平的主机设备,从原来5%上升到18%。同时,行业自力更生,通过3个机械厂生产袜机4469台(其中供业内3000余台),对行业内50%三四十年代老设备进行了更新。通过老厂改造,行业拓宽外销市场,扩大锦纶丝袜、薄型袜、毛巾袜和童袜生产,压缩弹力锦纶丝素色袜品种。1990年,针织行业所属针织一厂、针织二厂、百达厂、五和二厂、针织九厂、针织十七厂、针织二十厂、针织二十二厂、统益袜厂与第五棉纺厂组成上海针织内衣(集团)公司,其余44家厂组成上海针织公司。1992年,两个公司均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1992年末,上海针织行业共有袜子厂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