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游优优

第一,慈安并没有生育女儿,何谈慈禧对她的女儿相当不错?反而是慈安对慈禧的儿子同治相当不错,以至于同治与慈安的关系比与慈禧的关系更亲密一些。

第二,慈安和慈禧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相反,慈禧至少在表面上一直对慈安恭恭敬敬。这是由两人的地位决定的。

咸丰皇帝活着时,慈安是皇后,而慈禧只是妃子。古代后宫等级森严,在皇后面前,妃子是要行礼请安的。

咸丰死后,唯一的儿子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按照礼仪,尽管同治皇帝不是慈安的亲生儿子,可她仍是最正统的皇太后。而慈禧仅仅以皇帝生母的身份,勉强忝列皇太后。但在地位上,慈禧的这个皇太后低于慈安这个皇太后。

正是一直以来形成的这种高低关系,尽管慈禧的能力远远大于慈安,但她在慈安面前是不敢造次的,只能是小心伺候。

而且,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维护共同的利益,两人一直是合作无间的。比如之前对付肃顺等人,以及后来压制恭亲王奕訢,慈安和慈禧都是站在一起的。

当然,实际上慈安对慈禧的独掌大权是碍事的。所以,才有了慈禧毒死慈安的传说。这个说法虽然无法验证,但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据史书记载,慈安本来无病,却忽然暴卒。死前,正是吃了慈禧送来的点心。

慈安死后,慈禧就真正的大权独揽了。


趣谈秘史

咱先摆摆历史上的事实,然后在讲讲道理,分分钟你便明白了。

先讲讲慈安太后,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出身,老爹是广西的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地道的满洲镶黄旗人。家族不能说多牛逼,但也是官宦世家,吃穿用行教育那自然是没问题,富家自然富养女儿,其性格较好,有知书达理的范儿。所以人家慈安打一进这皇宫大内,就被老公咸丰赏识和稀罕,这不,慈安一起步就是贵嫔,这贵嫔对于刚入宫的女子来说,那地位怎么能说高呢,那是相当的高了,而且慈安在这条路上是越走越顺,平步青云,在同年的5个月后,地位又飞升到皇贵妃了,这对于一般的后宫妃嫔们是不可想象的,然后你觉得这就完了么,并没有啊,这姐姐在同年的十月份直接干脆被咸丰老公直接封为大清国最尊贵地位最高的国母了--名正言顺的正宫皇后,在后宫乃至全国都是NO1,女人中的巅峰了,大清的后宫三十六院全都是她的管辖范围,所以这就是真正历史上的真实的慈安皇后的地位。

ok,对比一下这个时候的慈禧,在大清正史上出身竟然是空白,也就是根本就说不清这大姐搁哪里来的,所以直接导致野史上就乱了套了,活脱脱的传出来6个疑似出生地,什么安徽芜湖说,什么内蒙呼和浩特说,什么甘肃兰州说,什么浙江乍浦说,什么山西长治说,什么北京说,总之没有人家正宫皇后根正苗红就对了。

在对比一下同时期,就是他们共同的老公咸丰帝在的时候,她们俩的地位之差,慈安那是正宫皇后,一国之母啊,满大清最尊贵的女人了,权利也是后宫女人们中的大姐大大大,无出右者。而慈禧呢,这个时候仅仅是一个贵人,贵人各位知道和皇后差几个等级么?我给你说一下这后宫交椅的座次,皇后(最牛逼),皇贵妃(第二) 贵妃(老三),妃(老四),嫔(老五),贵人(老六),常在(老七),答应(老八),宫女(不作数)。所以高下立现。根本不是一个level的好伐。后来慈禧中了个大奖,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咸丰唯一的一个儿子,这下是生着了,凭着儿子给她带来的荣耀,老公给慈禧连升几级,成为了贵妃,地位上和慈安依旧是差了2个level,这有毒的电视剧瞎tm演,杜撰慈禧和慈安水火不容,这么做就是争夺观众眼球,对正史一点不尊重,后宫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苛,绝对不会出现电视中演的那样,相反,真实的状态下是平常日子慈禧对慈安,那必须是万分敬重,好言蜜语,执礼恭顺的,绝不敢有半点造次。

在咸丰帝死后,人家慈安也是正宫的皇后,慈禧在地位上也和慈安差一个级,只是平常小事慈安都让慈禧拿主意,但真正大的决定的时候,慈禧还是要和慈安请示才能一同做决定的,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二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垂帘训政,慈禧一直是比较恭顺的。并没有水深火热的地步。

第二个问题,太好回答了,正史上的慈安皇后和老公咸丰皇帝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所以你这个问题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好根本不成立,哪来的女儿,洋娃娃么?

老猪再次强调,多看看正史,别被那些脑残电视剧给蒙了。


老猪的碎碎念

感谢悟空问答诚邀

禧和慈安都是咸丰的妃子,而慈安是皇后,慈禧是太子的母亲。咸丰死后,她们俩都被尊为皇太后。慈禧为西太后,慈安为东太后,她们俩是咸丰的正室与侧室的关系。

一段清末史,留下了“两宫太后”之间诸多的疑案。由于最终清末政坛“女主”慈禧当权,西太后慈禧和正宫太后慈安的关系,便被前者捣成了一潭浑水,使后人难于从中看出真相。在这段其实清晰而被捣成的“浑水”中,后人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忘记这段两宫太后关系史,不论过程是非,只论结果成败,是捣成“浑水”者慈禧的主旨;二,是慈禧,才在这段历史的浑水中摸到了鱼。尤其是,在时人笔记对慈安“长厚”、“温和”的赞美词中,另一拨人透过这种赞美看到了人性的劣根,便是对“摸鱼”者的妒忌。这更使得这段“水”愈发浑浊而“深如海”了。

史笔关于慈禧与正宫慈安的第一次矛盾冲突记载,是“兰贵人”(后来慈禧)入宫得宠之际。有一段时间,咸丰皇帝表现得像《长恨歌》所谓那样: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宫“祖宗之法”规定,但凡皇帝每夜“临幸”某妃,都由太监将名册一式二份,一式由内监“敬事房”收录,一式交于正宫皇后。皇帝也难。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经由太监传到了正宫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训”前往干预。待咸丰皇帝前脚走,慈安便把“兰贵人”唤至皇后行使权力的坤宁宫,命令哭哭啼啼的“兰贵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妇道”。正欲家法从事,人走心在的咸丰皇帝匆匆走了进来,大呼“请皇后免责,兰儿已有娠矣”。慈安听到此言,连忙下座说:“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制也,受杖堕娠,失祖训矣。皇上春秋虽盛,储宫未备,吾安可守一训,而失列祖列宗之遗意哉?”(引自许指严《十叶野闻》)皇上造人计划,关乎国运千秋大业,朝政此时彼时,何足道哉?

史笔明确记载的“两宫”第二次冲突,发生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咸丰皇帝东陵祭祀仪式上。中国人都知道,祭祀仪式都有一定的规矩。在那个时代,尤其对于皇家来说,它几乎超越了“国法”。咸丰皇帝死前,西宫太后慈禧不过是“懿贵妃”,咸丰死后才升为“西太后”。就是说,如果此时咸丰皇帝九泉下有知,他还不认识这个“西太后”呢。祭祀开始,慈安坚持按咸丰帝生前规矩,慈安居前,旁边空位留给先于咸丰帝死去的那位“正后”,而慈禧稍居下位。对此,慈禧据理力争,两宫太后并坐“垂帘”已久,还提这种陈芝麻烂谷子的所谓规矩,是对现实西太后的侮辱,叫她何能“母仪天下”?最终仪式依就了慈禧意愿。史笔记载,这次在皇家祭祀公开场合中的争执,使得西后对正宫东太后尤为“衔恨”。

两宫的第三次争执,要算因刚得宠的李莲英而引起。史述清末李莲英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左右逢源,但早期的他并非如此。某日慈安坐轿经过宫中某殿,李莲英正与某小太监玩掼跤比赛。深知“两宫”权力高低的李莲英对东宫慈安的轿子视而不见,仍然挡于道中玩兴正浓。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莲英才退于路边跪下,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史笔说,慈安欲对李莲英行使“杖责”,竟有后宫中人为其“缓颊”说情。看来,西宫慈禧能力和权力大于正宫慈安,已是后宫之中为人所共知的事实,不是慈安遗留的正宫地位所能决定的。史笔甚至评论,就连恭亲王,也由于知道慈禧与慈安有矛盾,不敢效忠于慈安,而是恭顺于慈禧。可见慈禧当时的霸权人气。气呼呼的慈安改道去见慈禧,说:尽管李莲英有一点才能,也不过是一太监,应受祖训限制,对两宫太后一律敬畏,你怎么可以放任他,让他只知有西宫、不知有东宫?慈禧反诘说:李莲英不过是一个奴才罢了,太后要杖他杀他,就像对待一只猪一只羊,我怎么可以庇护?对他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何必来责备我?慈禧很会说理。

史笔所载的两宫太后第四次冲突,更具诡秘性,与它连在一起的,是慈安“暴卒”。由于它涉及数千年中国主流文化发展成为的“道德”大是大非问题,历来道仕们宁愿披之以“衣冠”而成为道貌岸然,而掩之以道祖所言“食色性也”,它掩盖了真本人性而成为“伪道”。处于主流道德说教下的慈禧,也不能不对她27岁开始寡居的人性欲望讳莫如深。这种讳莫如深,只在语言上而非在具体行动上——这是分裂式的行为按本性而语言按“道德”的历史现象。

史册记载清楚,慈安暴死那年1881年,慈禧正生了一场持续很长一段时日的大病。当“暴死”这个消息刚传出,清廷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那些官宦们还以为慈禧死了呢。原来,慈禧在生病之际,“垂帘听政”便由慈安一人独当。慈安见识自在慈禧之下,凡对主政的恭亲王有不放心的疑难问题,慈安便“就商”于病榻之上的慈禧。某日清早,慈安又带着这种疑难问题去请教慈禧。由于时间尚早,外间太监未及通报,慈安进入,摇手示意宫女不要声张。及至慈安踏入正殿,便闻到一股血腥味,步入寝室,只见慈禧横卧榻上,边上有一男子正为她抚背捶腰。

关于这次慈禧生病,由于“正史”无确切记载,史述有很多争议,有说正常生病,有说小产。至于“小产”的作俑者,史述也有争议,有说戏子伶人,有说清末重臣荣禄。这些各自言之凿凿的“公婆说理”,使这种本来符合真性情、薄如窗纸的史实,成为了“浑水”,成为了“深如海”。不过,那位八国联军后进入皇宫、受过西式教育而思想比较开明、深得慈禧太后宠爱的“德龄公主”,从晚年慈禧对荣禄的情感不经意表露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她比较倾信于那个男子是荣禄(有近代史学者从荣禄的升迁中寻找蛛丝马迹)。当然,有感情和实际行为可能不在同一人,也难说。

史传就在这次慈安发现之际,慈禧向正宫娘娘大谈数十年姊妹情,大谈两人做女人难、做寡居女人更难、做寡居皇太后难上加难的苦难历程,说得慈安眼泪稀里哗啦,把咸丰帝临终那份处置“懿贵妃”的手书出示给了“知错能改”的慈禧。

慈禧一生善于制造悬念与悬案,她自己病重而别人“暴卒”的相似一幕还出现在她临终。1908年11月,清廷官宦只知太后患重病,忽然传出光绪帝死亡,使人疑窦丛生。“先传太后危笃,初未闻帝病加剧,乃帝先崩,疑传纷起”(金梁《光宣小传》)。现代科技手段揭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钱氏集团666

先纠正一下标题。慈安皇太后从未生养过子女。所谓慈安的女儿应该是指咸丰皇帝和丽贵妃生的女儿荣安公主。荣安公主与她的弟弟同治皇帝感情很好,后来下嫁一等雄勇公符珍。她们姐弟从小一起长大,被慈安太后养在宫中。慈安太后非常喜欢孩子,自己没有生,就把荣安公主和小皇帝视如己出。史载,每日小皇帝从上书房放学,除到慈禧处请安外都是回到慈安那里吃饭和玩耍,而陪伴他的就是只比皇帝大一岁的荣安公主。所以常被后世误以为荣安公主是慈安太后的亲生女儿。


实际上说是慈安太后的女儿也没有错。因为慈安太后是皇后,而庄敬端贵妃(丽妃,荣安公主生母)只是嫔妃。按祖制,慈安太后是荣安公主的嫡母。更何况,同治9年,荣安公主被封为固伦公主,这是皇后所生之女才有的封号。清制嫔妃生的女儿一般只能封和硕公主。同治年间仅有的两个公主都曾被封为固伦公主(另一个是荣寿公主,恭王的女儿,慈禧的养女),这在清朝很罕见。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以后两宫并尊垂帘听政,关系一直都很融洽,根本没有势同水火互不相容的状况发生。

清祖制,皇后地位尊崇,在宫中为六宫之首,其礼节和待遇与皇帝相同等级。皇后每天起床、一日三餐,其他的嫔妃都要按礼节晨昏定省并随侍左右。所以,两宫并尊时虽慈安太后比慈禧年龄小二岁,但慈禧太后却称她为姐姐。

慈安太后是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穆扬阿之女,姓钮钴禄氏。慈安太后的出身与慈禧太后相同,她们的父亲都是道员。她们也是同一天进宫选秀。慈安初进宫时封贞嫔,不到一年晋封皇后。慈禧初封兰贵人,次年晋懿嫔,后来生了儿子晋为懿贵妃。

咸丰皇帝与皇后的感情很好,慈安太后也非常贤惠,待人宽厚,人缘也很好。只是人过于忠厚善良,关键时刻缺乏杀伐果决的魄力。

慈禧太后是满洲镶蓝旗人,这一点与慈安太后不一样。慈安太后出生的镶黄旗是满洲上三旗之一,而镶蓝旗是下五旗之一。

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因此上三旗高于下五旗。旗人不能随便改动出身,如若改动必须是皇帝特旨。不过改不改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只是说起来好听而已。慈禧太后垂帘后将自己的出身改动了一下,升到镶黄旗,与慈安太后一样,以示两宫并尊。这是符合清祖制的。一般而言,皇后娘家如果不是上三旗可以改为上三旗,俗成抬旗,但必须出于皇帝的特旨。

后来的同治皇帝的岳父,蒙古状元崇倚就是从镶蓝旗抬入镶黄旗。本来按惯例,阿鲁特氏入选皇后,作为皇后娘家是应该抬祖孙三代的,但由于慈禧对崇倚的父亲、道光朝的权臣穆彰阿印象恶劣,所以只抬了崇倚一支。要知道当时穆彰阿的女儿也与她的侄女同一天入选同治的后宫,是为庄妃,慈禧于情于理都应该做个顺水人情,优待一下自家亲家。

慈禧太后的父亲是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官职与慈安太后的父亲穆扬阿一样,四品官。按清制,旗人四品以上官员,其女儿年龄为13岁至16岁的,要报内务府候选宫女,俗称选秀。未参加选秀的不得嫁人。清宫选秀一般三年一次。选中的秀女两个出路,一是在皇帝身边随侍,一是指婚给王公宗亲做福晋。

说是三年一选,实际上很难做到。从咸丰到同光年间,选秀活动并没有几次。初时是洪杨之乱猖獗,宫中选秀过频影响不好。后来是皇帝年纪小,没有需求。

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相处愉快,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矛盾。这种和谐共处的结果造就了后来的同治中兴的局面。

之所以能够和谐相处,主要原因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二人的性格特点。慈安太后处理宫中事务时比较公正,人缘也好,在嫔妃和大臣中威望很高。她的缺点是宽以待人,忠厚有余而精明不足。尤其是在处理政务方面,几乎一窍不通。而慈禧太后则恰恰相反,她精明干练、无师自通。加上为咸丰皇帝长期批阅奏章,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熟知朝廷体制运作的方式,也大致了解前线统兵大员和内外重臣的性格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一点是,她喜欢揽权。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咸丰皇帝的安排。咸丰皇帝死前,除了指定顾命八大臣之外,还特别为慈安慈禧的关系做了安排。他为二人各御赐一枚印章,慈安太后是“御赏”(象征她代表皇帝亲临),慈禧太后是“同道堂”(象征与皇后同心同德)。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但有一条规定,就是皇帝谕旨颁发时,必须加盖这两枚印章,御赏章矜在谕旨起首处,同道堂章矜在结尾处。缺一不可。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两宫与顾命大臣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后两宫垂帘时很自然地就沿袭下来,原来与顾命大臣之间的制约就演变成了两宫之间的监督和制约。

二人在多年的政治同盟中实际上是达成了高度默契,各取所需的。慈安太后并不是一味懦弱,而是有守有为。慈禧太后也不是大权独揽,而是遇大事必争求慈安太后的意见。当时诛杀弃城逃跑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将骄蹇贪淫的统兵大员胜保逮问入狱并赐死,给劳苦功高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封爵等大事,都是慈安太后的主张。在同治皇帝亲政前后,慈安太后更是诛杀安德海、立阿鲁特氏为皇后的幕后操纵人。总之,慈安太后在与慈禧的合作中发挥自己所长,平衡各种政治势力,也平衡了慈禧的权力。而慈禧则正好利用慈安太后对政务不甚感兴趣的时机把持朝政。二人可谓相得益彰。

关于慈安太后暴毙,一直是晚清清宫一大谜案。

据说咸丰皇帝临终前,担心慈禧会恃子而骄,慈安日后羁糜不了她。他曾就此与肃顺商量,肃顺当时力劝皇帝“效钩弋故事”杀之。可是咸丰皇帝顾念旧情下不了手。

虽然下不了手,但还是做了安排。他给慈安留了一道密诏,内容是不论何时,如慈禧有骄纵不法之事,慈安可以召集近亲王公大臣杀之。

慈安太后与慈禧合作多年,感念慈禧特别辛劳,于江山社稷有功,觉得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个遗诏了。但是她又想当面向慈禧表明心迹,让慈禧承情,就把慈禧找来,屏退左右,当着慈禧的面烧了这道遗诏。据说慈禧当时完全没有思想准备,扭捏万状,无地自容。

没过几天就发生了慈安太后暴毙的事。


艾米丽艾拉

慈禧与慈安表面上绝对是客气的,矛盾也绝对是有的,但私底下是不是水火不容就不为外人所知了,慈安死了之后,朝野上下都猜测是慈禧所谓,毕竟慈安比慈禧还要小两岁,却在44岁就暴亡了。另外,慈安没有女儿,题主的题目是错的。

慈安,钮钴禄氏,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生在广西柳州,十五岁(咸丰二年)时被选秀入宫。慈安在宫中升迁很快,二月入宫为秀女,四月即被封为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十月被立为皇后。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咸丰帝驾崩,慈禧的儿子同治继位,慈安与慈禧一起被尊为皇太后,共同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暴亡,年仅44岁。

慈安与慈禧都是皇太后,而且地位还要在慈禧之上,但事实上她比慈禧还要小两岁,慈禧生于1835年,然而结果就是她暴亡,比慈禧早死了27年,慈安为什么会暴亡呢?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都认为她的死因与慈禧有关,因为她俩矛盾其实很深。

慈禧当年是和慈安是一起进宫的,但慈安却升迁如光速,一年不到就成了皇后,而慈禧呢?两年才升到懿嫔,四年之后才靠生下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升为懿妃,然后又等了一年,才成为懿贵妃,直到咸丰死后,同治登基,她才被尊为皇太后。但因为慈安之前就是皇后,算是正品夫人,她是妃子,所以即使都是皇太后了,还是低慈安一等。

在咸丰早期,兰贵人(即慈禧)得宠之际,咸丰皇帝日日笙歌不早朝,作为正宫皇后的慈安便手持“祖训”前往干预,她趁着咸丰前脚刚走,把慈禧叫来自己寝宫,先是命她下跪,宣示她不守妇道,魅惑皇帝,然后准备杖刑惩戒。结果还没开始杖刑,咸丰帝就着急忙慌的跑来了,大喊慈禧已经有了身孕,慈安这才放过了她。

从咸丰二年,两人一起入宫,到咸丰驾崩的九年间,慈安一直死死的管着慈禧,压着慈禧,慈禧怎能心中不恨?而两人一起当了皇太后后,慈安手中还有咸丰临死前的“密谕”,其内容就是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为,就让慈安依此密谕,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咸丰死后,慈安曾将谕拿给慈禧看,以示警醒,所以只要慈安活着,慈禧就不敢造次。

慈安活着的时候,也确实一直掌控着比慈禧更大的权力,只是她不喜欢政务,平时大都放手让慈禧去做,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如诛杀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将骄奢贪婪的胜保下狱赐死,赐给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平定太平天国的汉人们爵位等。

慈禧活在慈安的阴影之下,一直都很憋屈,就连儿子同治皇帝大婚娶的皇后,也没有选她推荐的富察氏,而是选了慈安看中的阿鲁特氏。

如此种种,所以当时朝臣面对慈安暴亡,都难以置信。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慈安死后,慈禧理所当然的掌握了所有的大权,军国要事一言而决,还有一个影响就是导致了鬼子六奕䜣的失势。辛酉政变之后,奕䜣与慈禧之间一直有矛盾,但奕䜣以“嫡庶之分”为由,通过支持慈安压制慈禧的嚣张气焰,慈安凭借倚重和信任奕䜣,掌控军机。结果慈安一死,没两年奕䜣就被慈禧罢黜,直到十多年后的甲午战败后,由于满清皇室实在无人可用,才再度被慈禧任命为军机大臣,但此时的他面对慈禧,已经没有任何对抗的资本。


渔樵侃史

首先更正一下,像众多进入王朝后期的皇帝一样,咸丰皇帝也变的子嗣困难,终其一生,不过才二子一女。而活下来的只有慈禧太后所生的唯一一个儿子——同治帝,和庄静皇贵妃所生的女儿——荣安固伦公主了。因此,慈安太后并没有子女,因此也就不存在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好与不好的问题了。

再说到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关系。慈禧太后自发动辛酉政变掌握清廷大权以来,她以高超的权谋和政治手段,统治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慈禧太后掌握大权期间,有两个关键的人物,死的都比较蹊跷。

一个是光绪帝,1908年,年仅37岁的光绪帝,突然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暴毙,而据后世化验,光绪帝死于砒霜中毒。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慈禧太后下的手,但是在慈禧太后拥有绝对统治权的紫禁城中,光绪帝死于中毒,很难说与慈禧太后毫无关系。

而另一个死因成谜团的则是与慈禧太后同时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了。1881年4月8日,清光绪七年,身体一贯无大碍的慈安太后突然暴卒于钟粹宫,死因至今仍为谜团。慈安太后的突然逝世,虽然不能排除得急病的原因,但同在宫中和朝堂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显然脱不开嫌疑。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同时入宫,但是在宫中的发展,慈安太后远好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入宫没多久即被升为贵妃,一年后,年仅16岁的慈安太后,已经成为咸丰皇帝的正宫皇后了。

而慈禧太后入宫时,才是一个小小的贵人,哪怕生下了儿子,也不过才升为贵妃,与已经是皇后的慈安太后仍差了两个级别。在等级森严的后宫,慈禧太后只能乖乖听命于慈安太后。


据说,曾经咸丰皇帝在慈禧太后处耽于享乐,被慈安太后发现,她将慈禧太后叫到宫中惩戒,还是咸丰皇帝以慈禧太后怀有身孕为由,方才被慈安太后放过。

而两宫皇太后同时垂帘听政时,据《清宫遗闻》记载:

“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及召对时咨访利弊”。

这句话主要的意思是东宫慈安太后德行更好,对朝廷大事做主,而西宫慈禧太后,则才华显著,日常的小事都由她来做决定。慈安太后虽然对政治并不热衷,但并非大权旁落,每逢朝堂有大师,慈禧太后都不能做主,而必须请教慈安太后做决定。


无论是诛杀胡作非为的慈禧太后心腹太监安德海,还是为同治帝选皇后,都最终由慈安太后做主。可见,在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慈安太后拥有最后的决定权。这对于对于权势极为热衷,有强烈的掌控欲的慈禧太后而言,必然是十分痛苦的。

虽然表面上,惮于封建礼教的“嫡庶之分”,慈禧太后不得不对慈安太后恭恭敬敬,但作为典型的政治人物慈禧太后,权势才是她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对面和心不和的慈安太后下手,慈禧太后既有动机,也有能力。


鸢飞九天2018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都是咸丰帝的后妃,关于他俩关系不和的传言多来自野史,甚至有传言慈安太后的暴毙也是慈禧下毒暗害的结果。但这一切都是后人臆测,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慈安太后钮钴禄氏,是咸丰帝的正宫皇后,而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是咸丰帝的懿贵妃,同治帝生母。

1861年8月,咸丰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唯一的儿子同治帝即位,慈禧母凭子贵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慈安为母后皇太后,并称两宫太后。不久,因顾命八大臣中的肃顺,骄横跋扈,把持朝政,两宫太后联合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政权,封奕訢为议政王,实行著名的“垂帘听政”,也就是皇帝前居御座,两宫太后隔帘后座,共理朝政。

慈安太后生性温顺,对权利和政治的热情不高,又缺乏主见,因此,朝中的大事小情大多出自慈禧的主意。慈禧太后早在咸丰帝在位时就表现出对权力的浓厚兴趣,她天资聪颖,字写得也不错,也由此成为咸丰帝在朝政上的得力助手。

据史料记载,慈禧对慈安是比较尊重的,慈安因为性格原因在政务上高度信任慈禧,对于慈禧做的决定基本没有反对意见,并没有妨碍慈禧揽权。慈安的行为使得人们误以为慈禧独断专行,一言九鼎,而把慈安给忽略了。事实上,慈安的地位比慈禧要高,在山东巡抚丁宝桢斩杀安德海的事情中,正是慈安决定按祖制处死了这个不可一世的权监。在同治帝选后的问题上,也是慈安力主,选择了慈禧并不十分喜爱的阿鲁特氏。但总体上来说,慈禧与慈安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

再说慈安子女的问题,事实上,慈安一生没有子女,咸丰帝确实有一女儿荣安固伦公主,但她的生母是咸丰帝的庄静皇贵妃(丽妃),所以,实际上并不存在慈禧如何对待慈安女儿的事情。

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历史茶坊!
各位读者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历史茶坊

第一,慈安并没有生下女儿,她没有子女。

第二,关于两宫皇太后不和这个传说,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就有。比如有人说,咸丰皇帝临死之前,担心慈安受到慈禧欺负,所以给她一个密诏,说懿贵妃要是欺负你了,或者干预朝政了,你就把这个密诏拿出来,把她废掉。后来这件事被慈禧知道了,慈禧就用苦肉计,挖块自己的肉给慈安做药引子,把慈安一感动,就把密诏烧掉了。然后慈禧就开始胡作非为。这件事纯属扯淡,慈安在咸丰一朝是正宫皇后,而慈禧如果不是因为生下大阿哥,根本没有可能在后宫获得任何地位。而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这两个女人曾经团结在一起,扳倒辅政大臣这件事,没有慈安的首肯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慈安确实在很多事情上和慈禧政见不同。首先是安德海事件。安德海是慈禧的得宠太监,同治皇帝要斩杀安德海,是得到慈安的支持的。其次是选后事件。同治皇帝选后时,慈安的候选人阿特鲁得到了同治皇帝的支持,慈禧非常不高兴。

所以,慈禧有谋害慈安的动机。

甚至有人说,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清俾类钞里说,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但《翁同龢日记》记载得更加详细,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根据这个判断,慈安应该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是被毒杀,应该会有呕吐等症状,但这在脉案里是没有的。

我觉得两宫皇太后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是慈安这个人,本身对于权力的欲望不高,对于执政没有兴趣。


susie李舒

第一。

在野史中,对于孝钦显皇后和孝贞显皇后的关系有很多描写,多数都是认为二者充满矛盾,天天勾心斗角,水火不容。但是这些都无法得到档案证实,只能认为是野史。

而在比较可信的史料中,一般认为,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为人温和,但是怠于理事。成为皇太后之后,身体依然比较病弱。清宫医案里关于孝贞显皇后的脉案很多,如其失眠多梦以及内热积滞等等。相反的,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处理政事则比较积极,而且和孝贞显皇后相比,身体相对健康许多。

清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里这样描述两位太后的关系:“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谘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

简单说,即是慈禧太后比较聪明,能力也高,日常的问题都是慈禧太后做主。慈安太后虽然平时不管事,但是关键时刻有决断,而且一般认为她仁德,做事比慈禧太后注意方法。从这个记录来看,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二位倒是很“互补”。

至于他们的“矛盾”,他们从同治朝开始长期共事,很难说没有矛盾。比较凸显的,在给穆宗同治帝选择皇后的问题上,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当时闹得就比较僵。但是这种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协调的地步。

光绪六年以及光绪七年年初,身体一向很好的孝钦显皇后罕见的患了重病,这大概是孝钦显皇后一生中唯一一次患重病,是痢疾。因为孝钦显皇后患病的缘故,孝贞显皇后只能暂时独自处理政务。本身对政务缺乏兴致,身体又不好的孝贞显皇后(同治朝的时候孝贞显皇后就曾经两次晕死过去),便在独自处理政务一段时间后,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薨逝。

第二。

孝贞显皇后也就是慈安太后没有女儿。所以谈不上对她女儿好。


橘玄雅

首先可以指出题目中的一个错误之处。慈安是没有女儿的。再来看慈禧和慈安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慈禧和慈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这是由她们之间的性格以及彼此之间利益格局所决定的。

第一她们的性格是比较相合的,慈禧刚强,慈安就比较柔和,这样一刚一柔,就导致她们性格上不会发生太大冲突,延伸到她们的政局上,慈禧擅长制定各项政策,慈安就决定大臣们的赏罚进退。政治上的分工减少了她们之间权利的争夺。

再者,清朝两宫太后并尊的制度也维护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她们不会为了争夺后位而产生矛盾。而且她们还面临共同的政敌顾命八大臣。

但是慈禧慈安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矛盾的,比如慈安诛杀了慈禧的亲信安德海,她两在同治皇帝皇后的人选上也有分歧。还有就是她们可能在丈夫活着时也争过宠,丈夫死后彼此也暗地里争过地位高低之类的,这从两宫太后的陵寝上也可看出。

不过总体而言,她们还是比较和谐的,并且野史传的慈禧害死慈安应该也是没有依据的,慈安应该是病死的,这个可以推荐看百家讲坛隋丽娟教授关于慈禧的讲座,感觉讲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