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慈安太后是被毒死的吗?

王超行侠仗义


慈安太后死于光绪七年,这一年是公元1881年。很多人认为慈安之死是慈禧主使,在后来的影视剧中,也多有慈禧害死慈安的描写。事实上慈安之死跟慈禧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过是后人将屎盆子强行扣在慈禧头上罢了。

左宗棠在慈安暴卒的事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昨日对时,上边(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既去暴击疾病,亦何至若是速耶?”

左宗棠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他见到慈安还好好的,怎么才一天就暴亡了呢?

因此,有人通过左宗棠这番话开始联想是不是慈禧害死了慈安。民国初期的作品《栖霞阁野乘》将这一段加以夸大,把杀人凶手的罪名强加给慈禧,说慈安因为撞破慈禧与一个戏子的奸情而被慈禧狠心毒死。这种说法纯属文人杜撰,经不起推敲。

在翁同龢的笔记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他说慈安的身体一直不好,并且伴有失眠,晕眩等症状。在殡天当日上午突然栽倒,中午开始神志不清,不能言语,而且口鼻歪斜,口水频流。

御医诊断为风痫,晌午过后开始出现遗尿。至晚八点前后,崩逝。

事实上,这是严重脑中风的表现,加之她身体本来虚弱,因此去世很正常。

在清宫档案中,专家找到在此之前慈安犯病的记载,最早的一次记载,是慈安26 岁的时候,曾犯过跟死前一样的症状。好在那时年轻,经过救治转危为安。后来又有几次同样症状,也都在御医的诊治下康复。

通过这些记载,不难发现慈安有这个疾病很久了,只不过前几次都侥幸逃过了鬼门关罢了。慈安死后,葬礼由慈禧负责,办理的风风火火。

野史传闻慈禧特意给慈安准备了一口薄皮小棺材以此羞辱她的事情纯属谣传,事实上慈禧为慈安准备的是皇后金棺,这点已经得到证实。

慈禧事实上是被后人妖魔化了,历史也很多时候被野史篡改,所有要认真读史,不可全信野史记录。


大狮


根据流传下来的当时的朝臣翁同龢记载的日记分析,慈安太后有过两次发病史。第一次是在慈安太后26岁的时候,这次发病经历了24天。第二次发病是在慈安太后33岁的时候。光绪初年,慈禧太后一度生病,原本两宫垂帘由慈安一人打理国事。根据清宫存档分析,慈安本身就有脑血管疾病。慈安太后去世当天,许多面见过她的大臣都看到她两颊很红,这说明过度劳累让她血压升高,加上没有好好休息,很可能诱发了脑出血导致离世。这种疾病不要说在100多年前,就是现在也非常危险。以慈安太后的身价地位来看,不可能有人敢毒害她。所以慈安太后不是被毒死的,而是突发疾病去世的。


环球淘趣


慈安是病死的,这是勿用置疑的史实。

但很多人把慈安之死的原因归结为是是慈禧毒死的,直接动机则是慈安害死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除掉慈安好方便慈禧大权紧握,毕竟权力不是分享品!


但细究起来,这两条理由都站不住脚。

首先当初参与谋杀安德海的,执行者便是山东巡抚丁宝桢,幕后参与者还有恭王奕訢。丁宝桢日后反倒没有降罪,相反还在杀安后的七年,成功晋级为四川总督。而恭王奕訢在杀安后的第三年,即1872年,帮慈禧张罗同治皇帝的婚礼。作为赏赐,继续享有“世代罔替”的亲王特权。

试问,若慈禧真有心为安德海报仇,为何不去对付最容易得手的丁宝桢,而去招惹职位最高的慈安!

二,杀掉慈安方便慈禧独揽大权?

实际慈安只是一个“少思虑”的普通妇人,在与慈禧垂帘听政的日子里。大多由慈禧发言,慈安跟光绪一样,坐在那里沉默不语。“慈安共慈禧听政,端拱受成而已,召对之时,大抵专由慈禧发言”(《凌霄一士随笔》)对付这么一个应声虫,用得着慈禧动手,去玷污自己名声!


那慈安是怎么死的?

很简单,慈安是自己病死的。且这病不是突然得的,而是由来已久的老毛病。早在1878年,慈安因为“湿热”,而被太医诊治过。太医建议,慈安应少喝酒。后过了两年,慈安把持不住,继续喝酒,且酒量大增。“复饮绍兴酒数殇”,日后患有腹泻,不能离开床褥。就这样勉强撑了一年,直到1881病死。临死当天还吃了一块南瓜糕。


说白了:慈安的死怨不得别人,都怪她太贪吃,是“健啖”害死了她!


本草百晓生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突然发病,当日戌时崩于钟粹宫。当日的《清实录》也记载,之前慈安太后尚称健康,结果十月初十日,“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疾大渐,上诣钟粹宫侍奉汤药,戌刻,慈驭升遐。”实际上,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的记录。这年慈安太后卧病近一个月,可见其病症之严重,所以本来身体就不好,下毒是无稽之谈


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前言

历史上对于慈安的突然暴毙众说纷纭,目前来说最主流的是“慈禧毒死说”和“正常病死说”这两种说法。

据清史记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早晨,慈安依旧召见朝中大臣商议国事,未出现任何身体不适。一直到了第二天早上也只是偶感违和,然而到了晚间慈安却突然暴毙身亡。于是朝野上下对慈安之死大为不解,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正常病死说

《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慈安先后有过两次病史。一次是在她二十六岁时,另一次是在三十三岁时。两次都属于中风先兆,但由于病症较轻,所以恢复的比较快。

这些症状都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这种疾病具有潜在的病发危险。而在光绪七年三月这次,由于当时慈禧生了一场大病,所以那段时间都是慈安一人独理朝政。

一时间所有朝政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身心疲惫在所难免,再加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可能引起血压升高而导致中风或者脑淤血。所以,根据慈安之前的两次病史来看,慈安“正常病死说”也是很有可能的。

慈禧毒死说

从当时的情况来分析,慈禧至少有三个毒死慈安的动机。

动机一:东陵事件。1880年,慈禧和慈安一同去拜谒咸丰陵寝,但两人因为礼节次序问题而发生争吵。慈安提醒慈禧她才是咸丰的正宫皇后,而她慈禧是因为同治继位,母凭子贵才升的皇太后。经过这件事,慈禧有可能一直对慈安怀恨在心。

动机二:亲政事件。慈安虽不喜过问政事,但她毕竟和恭亲王是一体的。慈禧想要独揽大权就必须除掉恭亲王,而除掉恭亲王的前提就是慈安必须死。所以,这也成了慈禧毒死慈安的动机之一。

动机三:密诏事件。《乐斋漫笔·崇陵传言录》记载,咸丰临终前曾留给慈安一份密诏,并叮嘱慈安若慈禧肆意妄为,就用这密诏来制约她。

后来,慈安将此密诏之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利用慈安的心软使用计策感动慈安,最后此密诏被慈安烧毁。虽然密诏被慈安烧毁了,但慈禧心里一直惶惶不安。她或许觉得慈安活着于她来说是个隐患,所以必须除掉。

以上三个动机都说明了一种情况,那就是慈禧是有理由除掉慈安的,因此“慈禧毒死说”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综上所述,比较以上两种观点,各有各的可取之处。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推理分析,都难以否定其中任何一种。



爆款历史


慈安太后的死因,目前有两种说法得到广泛的认可,一是被慈禧太后所害、二是因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致死

慈禧所害,慈禧有杀害慈安的动机

在同治皇帝去世后光绪皇帝上台,慈禧没有了儿子作为依靠。且随着光绪的成长,慈禧的权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小。还有一点就是在慈安去世的前一年,慈禧患了重病,所以事情就由慈安这个正宫太后去做了。而后来慈禧病好了,但慈安丝毫没有要将权力交给慈禧的意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慈禧萌生了除掉慈安的想法。

而在这之前,慈禧与慈安两宫之间还是相处得很好的,因为慈安不揽权,而且那个时候同治皇帝(慈禧太后之子)还在。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慈禧在做主,虽说慈安才是正宫,但这一切都无法对慈禧构成太大的威胁。

此外,从辛酉政变至慈安去世,这二十年时间里,虽说是慈禧与慈安二人共同主政,但其实在大问题上,起作用的还是慈安。如同治选后,选的便是慈安中意的阿鲁特氏。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慈禧自然感到处处受限,加让她越来越不待见这种两宫主政的模式。特别是必须赶在光绪亲政之前,实现自己独自掌权的目的。如果等到光绪亲政后,光绪和慈安联合起来,那朝堂之上也就没慈禧什么事了。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慈禧有足够的动机杀害慈安。

但,这些说法,只记载于野史日记中或或出于学者们的分析,在正史中并无相关记载。所以,关于慈禧杀害慈安的说法,并不牢靠

慈安太后是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致死

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太后早在同治二年、同治八年就曾得过两场大病。我们根据翁同龢对慈安病情的描述,慈安这两场病极有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且据日记中的记载,慈安最后得病的病情描绘、及用药的情况,也符合脑溢血症状。

此外,根据《翁同龢日记》及《德宗实录》的记载,慈安太后的葬礼办的也非常透明,也让王公大臣们瞻仰慈安太后的遗容。如果慈安真的是被慈禧所杀害,亦或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慈安的遗容肯定是不能给这些王公大臣们瞻仰的。

既然慈禧能不做隐瞒,放心大胆的将慈安的遗容供众人瞻仰,就足以说明不存在慈安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排除了慈禧杀害慈安的可能。


像素说


在清朝的历史上,作为两宫皇太后之一的东太后慈安是与西太后慈禧一样举足轻重的人物!😯

然而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一向健康无病的东太后慈安在12小时内竟突然发病及暴卒,实在出人意料。从此,慈安之死成为清宫的一件疑案

其实大家都非常好奇,当时慈禧有着非常大的实权,会不会是她设计毒死了慈安太后呢?😯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慈安太后的背景资料:

慈安太后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公认的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二年(1852)二月被选秀入宫,诏封贞嫔。五月,诏晋贞贵妃;六月,已拟为皇后;十月,立为皇后,时年十六,比文宗小六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文宗驾崩,穆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为,世称慈安太后或,与西太后(西太后慈禧)并称。

慈安是咸丰皇帝的正室皇后,而慈禧当时是咸丰皇帝的妃子,慈安与慈禧两个人既是好友又是情敌。咸丰皇帝在世时,慈安直没有儿子,而慈禧生有一子,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咸丰皇帝早已察觉到慈禧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女人,所以并不想将皇位传给慈禧的儿子,可惜当时只有慈禧的儿子,没有它法只能传位同治皇帝。1861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病死,年仅6岁的儿子继位,

传说咸丰皇帝在临终之前,特别密授朱谕,嘱咐慈安太后,如果慈禧恃子胡作非为,就让慈安拿出密谕,按祖宗之法治罪于她。

但是咸丰死后,慈安曾把密谕拿给慈禧看,以示警醒。密谕的存在,使慈禧感到惊俱不安,办事谨小慎微,不敢胡作非为。她对慈安言听计从.关怀备至。时间长了,慈安看到慈禧安分守己,就对她放松了警惕。渐渐地慈禧取得了慈安太后的信任,之后不久,慈禧游说让慈安太后烧掉了这封密谕。。。😯

慈安的本意是善良的,本想让她辅佐自己,万万没想到慈禧太后渐渐独揽大权,渐渐轻视自己。

慈安太后的死亡经过:

光绪六年慈安皇太后忽然病重,久治不愈,朝政也由慈禧一人打理,这样的情况差不多持续了一年,到光绪七年三月,慈安皇太后猝然薨于钟粹宫。😯

关于慈安皇太后的死因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

一是官方说法,死于疾病。慈安的脑血管疾病并非突发,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慈安二十六岁,属于中风先兆,只不过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的再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所以,官方给出的结论是:慈安太后的死是因为脑血管的旧疾。

另一种民间说法:慈禧太后设计毒死了慈安。据说慈安太后生病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命人送了一副毒药,从而慈安太后就驾鹤西去了。针对于这样一种说法呢,可以说后代的历史学家们意见也不一定。

虽然慈安提携慈禧,但是毕竟慈安皇太后为正室,慈禧是偏房,虽然慈禧也干预朝政,掌握实权,但是尊卑始终有别。而慈禧又是一个好胜之人,其间心生杀意也不是没有可能。其实无论慈安太后究竟是怎么死的,是否是被下毒而死,总而言之一句话,这和慈禧太后都是脱不了干系的。

而且正史当中所记载的,慈安太后也是病死,并非为人所害。当然,这一切历史真相我们都不得而知了,留给了后人无限的遐想……

好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我留言讨论,谢谢!


夏日澜风解密频道


慈安跟慈禧并称东西太后,关于东太后慈安之死,有三种说法,一是生病而死,二是吞鼻烟壶自尽,三是被慈禧下毒给毒死的。目前清朝官方给出的说法是生病而死,然而慈禧跟慈安两宫太后关系交恶,也让慈安之死染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东太后慈安怎么死的

  清朝正史之中交待慈安太后是染病而亡,然而慈安染病的过程却充满了重重的一点。慈安留下的遗诏中写道,自己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染上微疴,微疴就是小病的意思,结果到了初十病情就突然加重。

  《清稗类钞》中记载,慈安刚刚得病的时候,御医给出的说法是小病不需要吃药,谁曾想到紧接着慈安太后就归天了。就连当时的军机大臣左宗棠都大呼不可置信。

东太后慈安怎么死的

  关于慈安之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也比较具有争议。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一同垂帘听政,两人关系貌合神离。慈安性格木讷,不像慈禧那样有权欲。结果有一段时间慈安多干预了一些朝政,结果就惹来了慈禧的不快。她言辞激烈的质问慈安,慈安说不过她,一气之下,就吞鼻烟壶自尽了。




小哥哥说历史


晚清慈安太后是患多年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最终脑中风引发脑出血而不幸死于脑卸恶疾,因此慈安太后是身患脑部重病而死,并非是遭慈禧太后下毒谋害。


小龙女5505


历史上大家对慈安太后之死有着众多说法,目前来说有史学家金梁以及史学家徐彻“正常病死说”以及《崇陵传言录》“慈禧毒死说”还有《清稗类钞》“慈禧逼死说”两大学说作为主流。现在就来探讨一下。

当时是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大病了一场,光绪七年(1881年)一月慈禧又病了一场。在此期间,慈安不得不亲自处理朝政。光绪七年(1881)初,慈禧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中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安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 [3]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1]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一时间,人们对于一向身体比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为不解。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9]于是,朝野上下对于慈安太后死亡的种种猜测不胫而走。

第一类: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清德宗实录》载:“(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2]这一记载见于慈安的《遗诰》。但《遗诰》完全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作,因此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怀疑慈禧有可能为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此时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担着光绪帝老师一职,同时还是礼部尚书。礼部主管皇室的婚丧大典,慈安大丧归属他的职责范围。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1]翁同龢在慈安死后,记下了慈安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情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发病过程:“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1]

经过哈尔滨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的《慈安是慈禧毒死的吗?》一文已经可以基本断定为中医学的中风或者是脑溢血,并且这并不是慈安第一次发病。《翁同龢日记》中曾经记载过慈安的两次病史。一次是同治二年十月九日(1863年3月27日),时慈安二十六岁,“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恭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由“有类肝厥,不能言语”来判断,属于中风先兆,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月(1870年1月5日),时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传医进枳实、莱服子”。这次所谓的“厥逆”依然是脑供血不足而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这些情况说明慈安患有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而光绪七年三月这次,由于慈禧生病,慈安一人独理朝政,不善于摆布朝政大事的她,在这一时期里承担着巨大的压力,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根据《述庵秘录》记载,她“两颊微赤”,虽然自己无感觉上的大碍,但从这一面色判断,隋丽娟教授断定慈安此时“肝阳上亢”,血压可能已经很高,直接诱发的记载。慈安死后,慈禧立即做了三件事:1.即刻召集相关大臣入宫,安排后事。2.令王公大臣瞻仰慈安的遗容。3.慈禧为慈安准备了一个很大的金匮(据隋丽娟教授研究完全符合清代祖制)。由以上证据可以充分说明,慈安太后是病死的,但是自然病死的说法是否真的那么坚固可靠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自然病死的说法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疑点,现在我们就分析一下这其中隐含的不确定因素。

第一点,立刻召集大臣入宫,安排后事。从当时的宫中到达翁同龢的住址确实需要两个小时左右,如果我们假设慈安太后是被毒死的,那么以慈禧之精明,难道就不会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处理后事吗?她会不会计算好了慈安大约什么时候会去世,差不多时间就赶到东宫,然后命人立即将容貌化妆,弄做是正常死亡的样子呢?

第二点,命人瞻仰遗容。慈禧她知道祖制如此,所以若要将毒死设计成正常死亡,必定会算好这一步,而且命人瞻仰遗容可以让自己显得无私,并且由现代法医证实中砒霜毒死亡不一定七窍流血,[12]慈禧有没有可能事先就找人试验看看是否会七窍流血,即使容貌有异,那就叫人给慈安化妆掩盖掉呢?以慈禧之精明未必做不到,而且这种做法对于她来说还是有可能的。

第三点,准备的金匮大小与是否谋杀无关。如果慈安不是慈禧毒死的,慈禧心怀坦荡,则理所当然要准备符合祖制的金匮。如果慈安是被慈禧毒死的,那么慈禧的目的是要慈安死去,既然目的已经达到了别的善后事宜一切都好说。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如果她准备的金匮不合祖制,大臣们一定会有很多人出来质疑和反对,她不可能没事找麻烦。所以金匮大小不足以作为慈安不是被慈禧毒死的证据。

第四点,慈安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种病一般是盐类食用过多或者是高血糖、高血脂所造成的,说白了就是中医所说的肝阳上亢。慈禧精通食物相克以及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在叶赫那拉·根正的《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一书中记载:“光绪小时候,很多东西不能吃,吃了就会生病,慈禧曾经多次告诉慈安光绪不能吃什么食物,但是慈安仍旧给光绪吃那些他不能吃的东西,最后的结果就是光绪大病一场。”[4] 慈禧很会养生,知道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这是得到普遍承认的。无论是在《宫女谈往录》还是任何一本描写慈禧生活的书中,对慈禧精通的养生之术,无不赞叹。可以说慈禧精通食物相克,以及少量的医理药理。如果慈禧想要对慈安运用某些导致肝阳上亢的食物,像油炸食物一类,或想造成长期的隐伏病症亦无不可,或者将慢性毒药放入食物之中,使得慈安慢性中毒,我想这对慈禧来说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五点,金梁先生对毒死说问“显庙手敕焚毁,敕语何而知?食盒外进,食盒谁见?”[5]以此来否定毒死的说法。但是金梁先生似乎忽略了一点,历来宫廷斗争中,为什么有很多人可以提前知悉对手的招数,答案就在宫女太监身上。谁能保证当时没有人在旁边偷听偷看,或者是有慈禧的心腹宫女和太监在场?只是,这些宫女太监在大清朝尚存之时没说出来,大清亡国了才将事情说出来。这也是可能的啊!许多宫女太监知道很多的宫廷秘闻,但是,有些人会一辈子保守秘密,有的人就会在临死前将事情讲出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啊!更何况恽毓鼎为当时皇室的起居注官,《乐斋漫笔·崇陵传言录》中关于慈安这一段宫廷记录(包括慈安被慈禧毒死的事)就很有可能是真的。

第六点,在《翁同龢日记》中对慈安的死记载了“呜呼奇哉”[1]这一句,它第一种解释是:慈安太后前几天还好好的,今天突然病逝,其中必有蹊跷。

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疑点,慈安自然病死的说法才不能被所有人所接受,由此人们提出了另外一种“慈安被慈禧毒死”的说法,因为从当时的状况来看,慈禧有毒死慈安的充分动机,下面就对于动机方面进行分析:

动机一: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她知道祖制太监不可出宫,但是偏偏派了安德海出宫,这里面我们要深思一下,安德海在宫内惹得天怒人怨,难道慈禧真的不知道吗?丁宝桢在杀了安德海后,不断升官,一种可能是慈禧为了故弄玄虚,特意这么做的。另一种可能就是慈禧知道安德海在宫内惹得天怒人怨,想让他违背祖制最后将其铲除。而丁宝桢有意或者无意地成为执行者,正合了慈禧的心意,随后升职。然后慈安太后有意或者无意的参与了这件事,毕竟安德海是慈安心腹,那么慈禧会不会把这怨气算到慈安头上呢?慈禧这一生很多时候都会意气用事,例如最开始的支持义和团运动等等,所以在这一事件中也意气用事也是有可能的。慈禧太后对太监可以说一直就是一种想法:奴才。据《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慈禧曾孙口述实录》记载:慈禧不让小太监们陪光绪玩,说太监们内心扭曲,一肚子坏心肠。会教坏小皇帝。[4]由此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对太监的态度只能说是宠你归宠你,一旦有大过失,就地正法。并且我们也知道,安德海弄得满朝文武不满(安德海死后,曾国藩对幕僚薛福成说:“吾目疾已数月,闻是事……稚璜(丁宝桢字),豪杰士也),慈禧会不会用他来抚平众怒呢?

动机二:东陵事件,1880年慈禧与慈安共同拜谒咸丰陵寝,途中因为次序礼节问题发生争吵。慈安提醒慈禧自己在咸丰帝生时是皇后,慈禧是贵妃,同治帝即位,慈禧才母由子贵,升为皇太后(《慈禧外纪》82页,《慈禧外纪》101页)。[7]慈禧是很忌讳别人提这个的,当年同治皇后阿鲁特氏提到这一点,慈禧愤怒的不得了,慈禧有可能因此而对慈安记恨在心。

动机三:慈安虽不过问政事,但慈安与恭亲王毕竟是一体,慈禧想要打击恭亲王,慈安一定会帮助恭亲王来反对自己。然而慈禧想要大权独揽,恭亲王是一定要打压住的,所以慈安成为了他打压恭亲王时遇到障碍,再加上以上几点原因,杀慈安太后动机已成。

由此可见,慈安“正常病死说”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其中的疑点还有待进一步考究。

第二类:毒死说

根据《乐斋漫笔·崇陵传言录》第52页[6]以及《清朝野史大观》中都有记载,咸丰帝临终前,曾秘密留下一份遗诏给慈安,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后来,慈安将此事告知慈禧,慈禧使用计策感动慈安,慈安将遗诏烧毁。最后,慈禧给慈安送点心,慈安食用后中毒而死。

这一种说法有很多人支持,因为在当时的情况,慈安手中握有咸丰皇帝临终前留下的制约慈禧的遗诏,这对于慈禧在宫中的地位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慈禧完全有可能使用某种手段将慈安毒死,以铲除这个隐患。但是这种毒死说也引来了很多人提出质疑。接下来讨论一下这种说法的疑点。

首先,就是金梁先生的问题,既然是秘密焚毁,那么这件事又怎么被人知道的呢?就算是慈禧下毒,她刚刚送过食物,慈安吃过后就被毒死。慈禧难道会笨到让自己罪行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吗?她好像还不至于这么肆无忌惮吧。

第二,假设她真的下毒,我想以当时的医学技术,要做出一种毒药死后毫无特殊症状的毒药,好像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中国古代的一些毒药一般都是来自于砒霜,其中的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如果一旦用这样的毒药,一定会有不寻常的症状,太医们以及众大臣是看得出来的。

第三,有人提到《翁同龢日记》记载“呜呼奇哉”[1]第二种解释,有人认为慈安太后死得不寻常。《翁同龢日记》这句“呜呼奇哉”[1]是认为慈安死的很蹊跷由感而发,那么能不能解释为是对自然病死的慈安太后去世得太快由感而发呢?这也是可以的!所以单凭这一句话也不能成为慈禧毒死慈安的有力证据。

第四,《清稗类钞》中记载了时任军机大臣的左宗棠的一段话,他听说慈安太后突然暴病身亡,便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9]有人就这句话分析后觉得左宗棠说得不太正常,首先这段话出自野史,而且这是不是左宗棠说过的话还不一定。民间诋毁慈禧的内容很多,这就很有可能是其中一个。

第五,都说发病突然,但根据徐彻教授、隋丽娟教授等人的研究,慈安已经有过两次中风现象,发生第三次也很正常。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 [1]这就证明了前一天已经有先兆了,不能说是发病突然,所以慈安完全有可能是病发致死而不是被毒死的。

第六,当时英国使馆G·道格拉斯·格雷医生(《龙夫人·慈禧故事》376页)分析慈禧死因时说,毒药分三类:腐蚀性的,具有很难掩盖的死亡标志;麻醉性的,陷入昏迷,或者突然死亡。鉴于前一天已有征兆,所以这两种可排除。剩下的就是,刺激性的,但慈安牙关禁闭,没有呕吐等迹象。那就说明不是中毒而死。[10]

以上的论证说明慈禧要想使用某种手段毒死慈安无论在技术层面上还是在当时的个人立场上都有许多阻碍因素,要成功毒死慈安而又不被世人发现和怀疑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只要稍有不慎,罪状被揭发则有可能使自己万劫不复,慈禧真的有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铲除一个本来就患有心脑血管病,身体状况不佳,而且又不会过多涉政的人吗?再加上证明“毒死说”的证据远没有“自然病死说”的证据充分,所以慈禧毒死慈安的说法也有些站不住脚。

再者从动机上进行分析:虽然有东陵事件,安德海被杀等事件,或者说生活中一些其他事件导致她二人之间不快,但是,作为一个一同走过风雨的姐妹,而且是对自己没什么威胁的战友,那么这一点小摩擦还是可以容得下的,更何况慈安太后是一个不过问政事的人。在那个男权至上,宫中斗争不断,内忧外患的社会中,每天在封建礼教压制下度过的慈禧,真的就不需要一个能与她相濡以沫的人,陪她一齐走下去吗?再强势的女人,也有心软的时候,慈禧也不例外。毒杀慈安,最多就是可以狠狠地打压恭亲王,但是,以慈禧当时的实力,想要打压奕也不难,如果因为慈安死亡这一事件中引起怀疑,她要承受的反而会更多。弊大于利,动机上也不是很成立。

终上所述,比较自然死亡和毒死这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与不可取之处,无论是史料证明还是分析推理都难以否定其中的任何一种,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利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开棺验尸,这就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了。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根据各方面的史料记载,作出无限贴近真相的推测与解释,想了解慈安之死的真相,可能开棺验尸是最准确的。最后还是引用辜鸿铭评论慈禧的一句话:“无论她有什么缺点,至少她维持了中国的秩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