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那么优秀为什么没保留下来?

我们好像在那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黄埔军校只有短短的六年寿命,是作为1924年国共合作的产物,当然这种说法是从稍微广义上来讲。然而无论怎么样来说,黄埔军校都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将才。

黄埔军校的颠沛流离

黄埔军校在广义上是指在1924年创办于广州黄埔区上的一所军校,后来在1929年更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国民革命军在1927年经过北伐占领了宁沪杭地区,分为了南京和武汉两个政权。政治中心北移之后,黄埔军校也进行了搬迁,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随着宁汉合流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取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担任该校的校长。而原先最早成立于黄浦区上的“黄埔军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但是早已经不是正统。

抗日战争很快爆发,宁沪杭地区沦陷。位于南京的中央军校内迁至四川成都,在此地成立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在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关麟征担任校长。

▲老照片



除了上述的几所分校,由于抗日战争期间,大批优秀的黄埔军校学生参与战场,最后只好马革裹尸还。为了不至于断档,各个地区又分别成立了九所分校,但是与本校相差太远。

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紧急将黄埔军校政要子弟200余人,通过飞机将它们带往了台湾。因为孙立人在1947年在台湾训练新军,在此地成立了黄埔军校第十个分校。而这些被并过来的子弟兵,纷纷进入这所学校就读。

然而在严格意义上,其实黄埔军校只存在短短三年时间。从1924年国共合作开始算,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而我开头之所以算六年,是截止到1930年搬迁黄埔军校。

▲如今遗址

黄埔军校培养了多少批学生?

如果从1924年创办学校开始,到1949年完全中断为止。黄埔军校满打满算录取了23期学生,步兵、炮兵、空兵、工兵等诸多兵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帮助。

之前严格意义的1924年到1927年之间,已经有六期之多。之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出现了三所分校。这个时间段里面招生人数很多,但是最后真正成功毕业的只有不足一千人。

如果广义上来算从1924年到1949年之间,其实算作是有23期之多。中间多次由于外部原因办学被迫中止,有几期学生没有完成学业就被迫毕业。而最后一期的第23期,由于政治原因也中间停止。如果再加上迁台的部分,至今已经有个78期。

▲学生毕业照

黄埔军校哪一期最厉害?

其实黄埔军校招生人数很多,但是大部分都成了炮灰。如果真要硬比哪一期最厉害,我们最好还是从狭义上的六期来比较一下。因为这个时间段算是黄埔军校最巅峰时期,培育出了太多优秀的人才。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报考条件也并不简单。当时报考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条:首先是中学以上文凭,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须要是党员,还要手持党部和党员的介绍书,这才有报考的资格。第一期报考有1200多人,但是只录取了350人。

当时在那种情况之下,满足上面条件的人其实凤毛麟角。而且正如我开篇所说,黄埔军校秉承的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后来更名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可见黄埔军校所培育出的是一批有抱负,有理想的热血青年。

▲黄埔军校阅兵

黄埔第一期的学生有:

蒋先云、徐向前、陈赓、左权、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郑洞国、陈明仁、宋希濂、李默庵、李仙洲、贺衷寒、许继慎、黄维、桂永清、王尔琢、范汉杰、宣铁吾、宣侠父、曾扩情、俞济时、孙元良、周士第、余程万、刘戡、霍揆彰、侯镜如等人。

黄埔军校第二期有:

郑介民、邱清泉、周逸群、卢德铭、余洒度、聂绀弩等。

黄埔军校第三期有:

王耀武、戴安澜、黄公略、曾泽生、方先觉、李天霞、陈奇涵、郭化若、康泽等。

黄埔军校第四期有:

林彪、张灵甫、谢晋元、胡琏、李弥、刘玉章、赖传湘、高魁元、文强、洪水、唐天际、郭天民、曾中生、刘志丹、伍中豪、邱维达、段德昌等人。

黄埔军校第五期有:

许光达、赵尚志、陶铸、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等人。

黄埔军校第六期有:

罗瑞卿、戴笠、张宗逊、陈伯钧、廖耀湘、孙明瑾、程子华、臧克家等人。

在这之后所创办的黄埔军校,所招收与毕业学生的质量都远远比不上以上几期。然而这些人大部分都为国捐躯,真正留下的也没有多少。如果平时比较了解历史,这些人的厉害之处,不用我多加介绍了吧。

黄埔军校有哪些老师?

当时黄埔军校分为六个部门,包括了教育部、训练部、政治部、管理部,医学部、补给部。而又把学员分为了步兵、工兵、炮兵、辎重兵、宪兵、政治兵等。有厉害的学生,当然离不开厉害的老师。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由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戴季陶、张申府担任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担任总教官,胡谦担任教育部部长,廖仲恺担任党的代表。下面是部分名单:

汪精卫、李宗仁、白崇禧、程潜、陈果夫、邵力子、顾祝同、陈诚、陈继承、钱大均、刘峙、蒋鼎文、方鼎英、张治中、严重、缪斌、邵元冲、林振雄、周骏彦、李其芳、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瞿秋白、高语罕、熊雄、聂荣臻、郭沫若、鲁易、阳翰笙、周佛海、包惠僧、董必武、夏曦、李达、张国焘、陈潭秋、陈毅、许德珩、章伯钧等人。

▲蒋担任校长

当然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人,仅仅是这些老师的一部分。他们包括黄埔军校正统军校,以及后来诸多分校。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来自苏联的外籍军官,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当时几乎全中国所有优秀的人才,都被其中在这里来进行教学工作。

黄埔军校之所以没有重建,这里不方便深入分析。只能说黄埔军校的精神已经不再,再重新创办也没有任何意义了。黄埔军校当初创办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救国。后来合作破裂之后,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优势。 所以没有保存下来的原因也很明显了:黄埔精神不在!


▲点击上方关注


史之策

谁都知道黄埔军校在广州,但也许不是谁都知道“黄埔路”在南京,而本人就住在黄埔路旁边,步行三分钟左右而已。

南京市玄武区这条路为什么命名为“黄埔路”?

因为黄埔路的尽头过去有一所军校——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它的前身就是黄埔军校。北伐军打下南京后,黄埔军校就“搬家”了,从广州搬到南京。其实,学校的名字和宗旨没有变(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办校地址变了。因此,题主的问题问得不准。

另外,黄埔军校也许没有传说中那么优秀。现在的军校一般学制4年,而黄埔军校远没有这么长,是所速成学校。黄埔军校的学生们之所以名将辈出,并非靠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和技术吃了一辈子,更多是在毕业后的战争实践中不断成长锻炼。

黄埔军校的学员,受到的精神熏陶也许比军事训练更重要,正如那幅著名的对联所说:“贪生怕死莫入斯门,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脑洞大开的历史

黄埔军校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在广州黄埔区长洲岛上学习过的前六期,还包括同属前六期的各分校学员。

为什么说是特定,一是早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结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汇集了国共两党军事政治方面精英以及青年才俊;二是在学校学习中受到苏联教官及国内保定军校、陆大、云南讲武堂、留日军校等教官和毕业生等专业人士的教学;三是前六期学员几乎从尚未毕业就开始参加大规模战斗,从实践中提高了军事战斗指挥等能力;四是前六期学员无论后来在国共两方面均受到重用,百炼成钢。所以黄埔军校以前六期学员最为著名,成才最多。

北伐打下南京后,黄埔军校从广州黄埔迁至南京,后1931年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改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虽然是黄埔的延续,但这时由于国共分裂,军校已无苏联教官和共产党教师(尤其是教治教官)了。

以第六期为例,最说明受国共分裂之影响。第六期1926年11月在广州黄埔开学,招收4400余名学员。四一二事变后,只留下800余人,最后到29年2月毕业生仅为718人。1928年3月又在南京开学,收纳了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和福建陆军干部学校等学员2200多人,最后1929年5月又毕业了近3000学员。

第七期学员也分广州和南京两部学员,第八期至第十一期均在南京学习和毕业。第十三期在南京招生开学,受抗日战争爆发影响迁至成都毕业。第十四期至第二十三期均在成都毕业。1949年迁台,至2004年已办至七十三期。

因此说黄埔军校不是没有保留下来,至今仍然存在。只不过由于黄埔时期太过著名,现在仍被津津乐道。

补充几句:

何谓黄埔精神?

黄埔精神的概念最早是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共产党员,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后被迫率领部分军校中共党、团员转移至上海,旋即被捕,5月就义于上海龙华)于1926年9月23日在《黄埔日刊》上发表"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中提出的。随即在10月4日第四期毕业生典礼上,全体毕业生宣誓的誓词中再次提到。

誓词全文为:“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因此黄埔精神的精髓是爱国、革命,是团结、牺牲、负责。一直被国共两党双方军事人员所继承和传扬。黄埔精神是现代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之一部分,不能说是国民党或国民政府所独有的。

“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是孙中山批准最早贴在黄埔军校大门两侧的对联。孙中山逝世后,改成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而早期的黄埔师生无论国共两党都在践行黄埔精神。东征陈炯明,蒋介石亲自到前线指挥,才有的遇险被陈赓救出。沙基惨案中,黄埔师生牺牲27人。(黄埔师生组队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三人一排,周恩来在第一排中间。枪响时周两边两个黄埔学生中弹身亡,周毫发未伤。)

想了解国共历史又没时间看大量书籍资料的,建议你们看看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此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从黄埔军校成立到49年建国的国共相争历史,剧中大部分事件都有真实的历史出处。比如剧中主人公杨立青一句“那时候他(南昌起义后进军潮汕途中的林彪)是七连长,我是六连长。”历史上六连长叫聂鹤亭,55年的开国中将。

对历史我们应该怀着敬畏的心情,毕竟我们是生活在长久和平年代且复兴中的大中国,很难理解那段历史时光中为了反抗奴役、无畏生死的先辈们。


味心斋

黄埔军校,确切地说是广州前六期。七期以后在南京单独开办。改名中央军校。

前六期之所以优秀,是各种原因的综合结果。

从本质上说,黄埔一二期是军事速成班,三四五期属于中等专科学校,六期算大专。七期以后是更加正规办学。所以黄埔前5期学生的军事素养并不高,也因为如此,到1927年3月的时候,已毕业的前5期9000多只剩2000多人。基本折损在东征及北伐中。

可为啥黄埔前六期出了这么多人才?

因为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黄埔学生,毕业就参加东征,平商团,平杨刘之战,再北伐、军阀混战,内战,然后是十多年的铁血抗战。战场的激励,成就了一批批军事悍将。

其次,黄埔学生是那个时代最幸运的,最有晋升前途的军校生。因为老蒋的关系嘛,1924年一个千把人的蓝军教导团,到1945年抗战胜利已发展到89个军239个师420万大军,剔除地方军阀也是一个庞大数据,黄埔学生基本不愁出路,晋升迅速,成就自然就更多更大。

为啥输了呢?

前6期黄埔学生们到抗战结束基本都是旅长以上军官了,他们和整个蓝党系统一样,都已经腐败了。完全失去了进取精神,更是违背了孙总理的教育。焉能不败?

1949年后迁移台湾的中央军校,怎么敢说自己是黄埔学生?


张勇達州

毛泽东说过一句话: 嫡系,黄埔生,有这两条就一钱不值。在政治上反动、军事上无能的蒋介石手下,事实就是这样。曾经有句名言是“黄埔精神不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解释: 黄埔生临阵先逃,所以是不会死的。失望之下,后来老戴自杀了。至于陈赓、林彪、徐向前等黄埔生,并非蒋介石嫡系,相反坚定站在老蒋对立面,这才成为最终获得胜利的名将。至于嫡系黄埔生,最终全是败将,无一例外。就算有美国支持也没用。


乐见花

我也算黄埔研究迷吧。由于家父是黄埔生,我写了介绍黄埔的激情黄埔路和烽火缚苍龙二书。要指出的是,不能说黄埔主要指前六期。

事实上抗战期间的黄埔军校,是为抗日救亡为战场上急需的下级军官而扩办,成绩斐然。家父王曲十七期炮科毕业,炮科(炮兵大队)108名毕业生于1942年8月1日全部奔赴抗日最前线。为支援远征军抗日,父亲的一部分同学于5月份提前毕业到缅甸。

十六期十七期的毕业生有三分之一牺牲在缅甸印度抗曰战场和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中。其中,我父参加了惨烈洛阳保卫战和衡阳血战,均因保护珍贵的进口大炮,在战役后期撒出,但洛阳血战炮营官兵死伤俘太多大惨!


弄蟹斋主

人们之所以说他优秀,是因为它人才辈出,但从教学上看黄埔其实并不优秀,缺乏硬件不说,就是那半年或者一年的学习时间学员到底能学到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况且其中一半时间是政治教育,与其说是军校还不如说他是培训班,他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是由于时代的际遇和环境造成的。大家都知道,从古至今,我国并不注重军事科班教育,但这并不妨碍军事人才的涌现,特别是朝代更迭风口,往往一些农民出身的最终都成为了优秀的将军,所以说时势造英雄,就像雷军所说,你只要站在时代风口,你就是一头猪都能飞上天。就跟80年代的地摊,90年代的股票,2000年的房产,只要你做了其中一件,十有八九都能成款爷。总之,在我国近代风云突变之际,即使没有黄埔,也无法阻挡军事人才的涌现。


解除武装A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现在黄埔军校原址校牌。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黄埔军校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广义上讲黄埔军校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历史沿革:

1926年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大陆没有在黄埔军校原址重建陆军军校,原址已经成为广州地区爱国教育基地。


凯腾聚知

黄埔军校在北伐战争后(武汉与南京合并后)迁至南京改为陆大!陆大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培养了许多人才(以前黄埔毕业生后又进入陆大学习)……为什么后来不存在了呢!这涉及政权更力!首先,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军部分被转移至台湾!第二国军被俘部分正在接受组织改造!第三共和国政府也在哈尔滨,南京建立了相应的新兴军事院校,部分国军人才被吸收


杨希毅

黄埔军校并不那么优秀。

从学制来看,黄埔并无一贯学制,上课所教授的知识也都很一般。说白了,黄埔只是一所新兵培训班,一般学员在这是只能学到很入门的军事知识。

从结果来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能够笑到最后的只有林彪、徐向前、陈赓等屈指可数几位,大部分毕业生最后都吃了败仗,或者被俘,或者投降,或者逃走,或者战死。

如果一个军校的毕业生都是这样,这个军校真的不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