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守城时箭射没了该怎么办?别急,古人套路多着呢!

图片来源《赤壁下》中的草船借箭

古人首先想到的是向敌人借箭。当然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的小说故事,但草船借箭这事在唐代还真发生过。根据《张巡传》中记载,张巡防守雍丘时,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就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它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叛军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箭,很久才知道它们是草人。于是,张巡得箭数十万支。这以后,张巡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叛军觉得好笑没有防备。结果这次是真人——张巡的五百敢死队!结果这五百人冲向叛军的军营,杀得叛军的军队大败。

可见,草人真的能借到箭,但是也就用一两次,次数多了,敌人就不上当了。那么,如果箭用完了,敌军也识破了借箭的计谋,借不到箭了怎么办?对此,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这个方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把原来一支箭截成几段,一支当几支用,这不就行了嘛?

根据《金史·强伸传》记载,天兴元年(1232年)八月,元兵围攻金国的中京——洛阳。由于之前的金军守将任守真已经在郑州兵败战死,所以城中人公推强伸为首领。当时,元兵围攻甚急,城中兵械已尽,于是强伸就将剩余的与元兵射过来的箭支一截为四,并熔钱为镞。

但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众所周知,正常用弓射箭,都是要把箭搭到弓臂(或称弓把)上,然后才能射出去。而同一把弓在拉开不同距离下,弓臂储存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比如拉开30厘米,可能是20磅弓力,拉开80厘米拉锯,就是60磅。现在箭短了一大截,用原来的弓射,拉锯就会小得多,基本上飞不了多远,更没什么杀伤力。显然,箭不是简单截短了就能用的。

片箭

而古人早就想到了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新唐书》就有记载:筒射之箭,长才尺余,剖筒之半,长与常弓所用箭等,留二、三寸不剖,为筈(箭尾扣弦部分)以傅弦,内箭筒中,注箭弦上,筒旁为一小窍。穿小绳系于腕,彀弓即发。豁筒向手,皆疾矢射敌,中者洞贯,所谓筒射也。简单说,就是找个竹筒,劈成两半,作为搭箭的容器。这样就能射很短的箭了。而且竹筒还可以回收,以便多次使用。强伸手下的金军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射他们所截短的短箭。不过他们管那个搭箭的容器叫鞭筒,于是管这种箭叫鞭箭。我们现在一般把“筒射之箭”与“鞭箭”统称为片箭。

片箭筒和短箭

不过,片箭技术也不是中国所独有,很多国家都存在过片箭,比如日本的片箭,叫做短筒术。韩国也有,并在电影《最终兵器弓》里有过亮相。这种技术也被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所使用过。现在土耳其还有这种技艺的流传。根据推测,片箭的灵感来自于弩。

《最终兵器弓》中出现的片箭

土耳其片箭

第一就是成本便宜。以前的一支长箭可以当两支甚至三支箭用。而且短箭选材比长箭容易。长箭要考虑木材的虫眼疤节,如果有瑕疵,是肯定不能用的。短箭却可以错开这些瑕疵,平时做箭的废料说不定也可以回收利用做成片箭。这样,就可以轻松获得大量箭支。

第二就是初速高,适合射远。箭支射出去,飞行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摆动,箭越软,摆动越明显,而这种摆动是消耗箭支本身的动能的。短箭偏硬,摆动会比较小,减小了摆动产生的能量消耗,飞行速度比较快,适合射远。

第一,伤弓。片箭比长箭短了很多,重量会比较轻,而射比较轻的箭会对弓产生比较大的伤害,相当于空放走火,多余的力量会作用在弓身,所以片箭一般会打钢钉加重箭身。

第二,片箭的安全性很成问题。一不小心就会出现箭射到拿弓的那只手的情况。以至于,土耳其人发明了一些小工具,来保护手。比如有个类似托盘的工具,手放在托盘下面,可以说非常安全。还有这种方形箭盒,叫做机关片箭,箭封闭在一个比较结实的盒子里,就不会偏离箭道伤害人的手。

方形机关片箭

类似托盘的片箭发射用具

第三,总而言之,对比优缺点,片箭实在是一种面对封闭环境无法获得资源,不得已的做法。比如古代高丽之所以把片箭发展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用具到射法都比较成熟。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穷吗!

总之,说了这么多,既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古人的智慧,也是想告诫那些想玩片箭的弓箭爱好者,那东西真的是古人实在没办法才用的。我们现代人,还是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