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各国军队伙食怎么样?

正宗历史味

二战中各国的伙食标准相差很大,对于后勤服务中的饮食历来是各国非常重视的一环,为了保证战斗力,尽一切力量让士兵吃好显的尤为重要。这也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

美国

万恶的美帝军队待遇是最好的,美军不但有充足的肉食,还有可口可乐等饮料,甚至还有香烟,巧克力和口香糖。二战中仅1944年,美军就就消耗了10亿瓶可乐。在诺曼底登陆后,跟随登陆的还有一整条可乐生产线。

野餐饭还有涂好黄油的面包和午餐肉。美军的罐头也是多种多样,有牛肉罐头,沙丁鱼罐头,还有火鸡,奶酪,冰淇淋等。

这样的伙食引来了各国的羡慕,午餐肉无限量的供应,让美军士兵深恶痛绝,当时美军士兵甚至说道:“宁愿去啃木头”。但是却是其他盟军的抢手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回忆说:“1943年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有朋友来访……我们打开一罐斯帕姆罐头,我们还有一些莴苣和土豆。朋友高兴地说:午餐肉和沙拉,多么丰盛啊!”

苏联

苏联的伙食供应也不太一样,随着战争继续,苏联粮食短缺越来越严重,而且苏联还丢掉了欧洲的粮仓乌克兰。苏联的主食是白菜汤个煮荞麦汤,面包,通心粉,咸鱼等等。不过时常供应不足。



不过当时苏联为了保证吃饱,就不在意吃好与否了,提供了一种黑面包,据说挽救了数十万苏军的生命。掺杂草籽和木屑的黑面包虽然难以下咽,但是至少能维持生命。

德军

德国的伙食分两种,一种是在前线的士兵,伙食比较好,也比较充足。每天能吃到1.5斤面包,1.5斤蔬菜,250克肉类罐头。还有香烟茶叶,小甜点等。

不过到了后期,伙食也开始下降。有时候隆美尔也只能吃到一些罐头和面包,而且供应量也不足。相对粗糙的食物让隆美尔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意大利

意大利虽然战绩平平,伙食还不错。他们的伙食标准有面包650克,黄油40克,蔬菜350克,肉类250克。鱼30克,葡萄酒250克,啤酒250克,水果300克,点心65克。

但是这也是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后来也伙食标准越来越低。在西西里登陆后的沼泽大战是,每天只有200克黑面包,三个马铃薯就打发了。

英国

英国虽然也比较紧张,但是相对来说要好于德军和苏军,毕竟有土豪美国的包养。每天有一磅罐头肉和咸肉,或者1.25磅鲜肉。1.25磅面包,3盎司奶酪,8盎司新鲜蔬菜。哦对了一磅大约453克。还有一些酒类只能品。

日本

鬼子虽说外亚洲国力第一,但是远远不如欧洲和美帝。米650克,罐头150克,干菜10克,泡菜40克。而且很多还都是靠抢来的。


渔耕樵读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军队的伙食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军队的战斗力。那么,在20世纪最大的一场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军队的伙食状况如何呢?


苏军——黑面包

黑面包是一种通俗的叫法,其本质上应该称为“麸皮面包”--也就是面粉中掺杂着少许麸皮做成的面包。黑面包是苏联人民的主食,口味有点酸又有点甜(好复杂的味道),并不是很好吃,但是可以说就是这种不太好吃的黑面包拯救了苏联。





二战时期,苏联的战线拉得最长,军备补给十分匮乏,对于前线的战士来说,吃一顿饱饭是十分奢侈的。黑面包由于其制作方式简便、保鲜时间长、解饿效果好就成为了苏军必备的军粮。有记录记载,黑面包在二战时期支撑着1000万人的战斗力,曾拯救过数万名因接濒临死亡的苏军战士。



除了黑面包。伏特加也是士兵们的最爱。时不时地喝上两口既能提升精神,又能抵抗寒冷。


美军——可乐和肉

二战时的美国国力强大,军队的伙食自然也十分丰盛。巧克力、可口可乐、口香糖、野战饭盒,是二战中美国士兵随身必带的几种即食食品。1944年,400多万美军出境作战,一年时间里竟然喝了10亿瓶可乐(美国人是有多爱喝可乐)!同时,口香糖也是他们最常吃的零食,嚼着口香糖和巧克力的美国大兵成为影视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除了零食外,美国大兵最爱吃的就是肉了!美国的荷美尔食品公司生产的“罐头午餐肉”成为二战美军主要的肉食来源。美军中午和晚上的食谱都是:罐头肉炖梅干,在废罐头上加热的肉末杂菜,肉大部分都是斯帕姆午餐肉(荷美尔公司生产)。二战结束后,艾森豪威尔对荷美尔公司的总裁还专门的感谢了一番。


德军——营养均衡

二战时期德军战斗力强大与军队伙食营养均衡有着很大的关系。德军的伙食是一日三餐,其中午餐占50%,晚餐占30%,早餐占15%。同时,蔬菜和肉类均衡搭配:蔬菜750g,高脂肪食品210g,蜂蜜或果酱200g,调料15g等。除此之外,还配有香烟7包,巧克力或者糖果一袋。





军队的后备补给也是相对稳定的,伙食的配送会在24小时内由运输兵送上前线,保证了食品的新鲜。同时,运输兵还会带回士兵们的家信,给后方的家人带来平安。



日军——基本靠抢

有日军战士回忆道:入伍的第一天,会有一顿特别丰盛的欢迎晚宴,酒足饭饱之后,长官发话说,这是你们吃过的最后一顿好饭了!可见,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军队伙食也是捉襟见肘的。



二战初期,日军的伙食标准大概是:米640g,罐头肉150g,泡菜40g,调料20g等,看着还是不错的。可是,随着战事的发展,军官也要求士兵们被迫“减肥”,逐步减少粮食的供给量。这也促使日军在战场上,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进行大肆的掠夺。更可怕的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日军会选择杀死俘虏或受伤的战友来补充战斗力!





可见,军队的伙食状况对各国军队的战斗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关乎整个二战战局的走向。“民以食为天”,粮食的作用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二战时各军伙食大比拼》--《少男少女》2013年第2期

铁血军事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伙食大PK》


历史研习社

如果一本正经地列出二战各国军队食谱,那就没意思了,所以半壶老酒半支烟要在这里给大家讲讲印度士兵不吃牛肉只好吃草,以及日本兵吃草吃苍蝇的有趣事情——这都是见于二战各国史料的真事儿。

在1943年的英帕尔战役中,日军中有完全由印度兵组成的三个步兵师,每个师有一万四五千人,加起来是四五万人,真正参战的大约两万五千人,快赶上纯种的日军一半人数了。那么这两万五千印度兵最后结果如何呢?很高兴他们都饿死了。

所谓英帕尔战役,是日军在1944年3到7月间,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行的进攻战役。1944年3月8日,日本缅甸方面军发动英帕尔战役(“乌”号作战)。日军企图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并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十万人,结果有五万三千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也有的史料说日军死掉了六万三千,这误差可能就是计算与不计算日军中的印度兵产生的。

日军之所以收编印度兵并给了他们番号,当然目标只有一个:然这些上厕所和吃饭都用手的家伙去当炮灰。

1943年3月,印度国民军第一二三师就被拉到了英帕尔前线,看这番号,就知道这是起家人马老班底,真正冲锋在前的,是第一师全部一万五千人和二三师各一部,加起来就是两万四五千。

于是战场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正面对抗的双方,一方是英军和英军领导的印度兵,另一方是日军和日军领导的印度兵。双方三国人打了个昏天黑地。

而英印联军背后是堆积如山的物资弹药给养,日印联军除了身上那点可怜的干粮,就是运输队里的老牛和大象。

英印联军基本属于本土作战,后勤补给不成问题,而日军的主将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司令官(奇怪他们不叫军长)、“小东条”牟田口廉也中将,这个牟田口廉也是成吉思汗的狂热粉丝,他在二战后丢了工作,就开了一家成吉思汗饭馆糊口。

这个成吉思汗的狂热粉丝连行军打仗也跟成吉思汗学,英帕尔战役之初,他的参谋长就提出补给线太长,难以旷日持久,可是牟田口廉也振振有词:“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想想当年成吉思汗是怎么没有一点后勤补给却能横扫欧亚大陆的吧!”

战役一开始,英印联军的表现跟其他战场一样,很是不禁打,一败再败。牟田口廉也也有了吹嘘的资本:成吉思汗的做法就是大大地好。

可是就在日印联军节节胜利的时候,印缅边境到了雨季,再加上补给线越拉越长,日军马上就要断顿了——其实战役开始时日军就吃不饱,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米,后来减到四两、三两、一两半,最后三个人一两。这时候牟田口廉也拿出了偶像成吉思汗的绝招:杀牛充饥。

日军饿极了,连战友都吃,吃牛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印度兵却死活不肯吃牛肉。估计就是想吃,日军也不一定给,日军一个中队一周才能分到一头牛,估计日军吃完,连牛粪都剩不下了。眼看着当炮灰的印度兵一个个饿得打晃儿,牟田口廉也也急了,于是着急全军训话:“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我们身边茂密的丛林包围,绝不会缺乏食物,不拿下英帕尔,大本营不提升我当大将,我绝不会撤军!”

吃得饱饱的牟田口廉也足足训话一个小时,下面的日军和印度兵一个个饿得倒地毙命。

结果不吃牛也不吃草的印度兵,和吃牛没有牛吃草不当饱的日军开始纷纷逃跑,最后竟然有三个师团长也带着部队不打招呼就率先开溜。痛打落水狗的英军第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后来回忆当时他抓到的日军和印度兵时说:“敌军已不存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了。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

再来讲一个日本兵连野草也吃不上的真事儿,这件事发生在瓜岛,常看二战电影的朋友知道:瓜达尔卡纳尔岛在日语里,读起来跟饿岛居然谐音。就是在这个日本人读起来像饿岛的地方,二战期间的日军真的挨饿了,遍地饿死的日军尸体养肥了苍蝇,饿得奄奄一息的日军躺在尸体旁边,等着苍蝇爬进他们张开的嘴巴——那是他们能得到的全部食物。

二战期间,美军和日军在瓜岛发生了一场大血战。那次战役发生在1942年8月,按照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算法,当时正是1942年的春天(相当于北半球的4月),正是岛上青黄不接的的季节(椰子也一般是秋天成熟可吃)。

像货物一样被卸到瓜岛的川口旅团,不但没有重武器,连粮食都没带多少,因为出发前制定作战计划的辻政信告诉他们了:美军不堪一击,远不如咱们熟悉的中国军队。死脑筋的川口旅团为了贯彻“少带给养,快速突进,正面进攻”的作战方针,真的没带重武器,就是三八大盖加上歪把子机枪就冲上去了。这场面就像“抗日神剧”里演的那样:日军嚎叫着“杀鸡给给”往上冲,美军“铁炮地给”机枪扫射。美军被流弹打死四十人,日军一千二百人团灭。

首战失利,日军增派了两万名士兵,200门大炮和75辆坦克装甲车。按照纸上谈兵的日军参谋本部计算,瓜岛上的美军也就一万人,派去两万人进攻,那是杀鸡用牛刀了。

可实际上瓜岛上有两万三千多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日本的铁皮铆钉装甲车,人家用步枪都能打穿。结果可想而知,铁皮坦克全部报销,日军将校也大多数被炸死——日军将校级军官是不会光着膀子冲锋的,冲锋的都是被蛊惑的炮灰,高级军官都是躲在战线后方被炸死的。

岛上日军增加了人口,可是并没有增加粮食,说过在就连个核儿也没了,草根树皮也吃得差不多了,日军运输舰也靠不上前,有时候半个多月也运不来一粒粮食,用铁通顺着洋流往岛上漂,又都漂到美军那里去了。一千五百桶补给,日军只捞到了三百多桶,而补给充足的美军甚至连打开铁桶的兴趣都没有。

战斗进行到10月,岛上日军几乎弹尽粮绝,身边只剩下了刺刀了。于是每到夜晚,成群日本兵就吶喊着冲出丛林,到美军营地杀人抢吃的,弄得美军神经衰弱,干脆机枪乱射、手榴弹乱扔——反正弹药有的是。可是日军实在是太饿了,还没跑到美军跟前,就饿得爬不起来了,最后连自杀式冲锋也组织不起来了——能站起来的越来越少了,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叫“猛兵饲育”的办法,凑一点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吃的,有没有日军自己的肉),喂饱三十个身体特别“强健”的,让他们出去偷袭,后来连喂饱三十人的食物也没有了,只能用抽签的方法选出一个来,用几粒米熬一碗粥,喝了好“上路”,别说几粒米,就是一顿饱饭,也不能马上把要饿死的士兵变得强壮起来,那些敢死队大多数没有到达战斗位置就饿死了,也算临死前吃了点东西,变成了半饥半饱鬼,一个也没回去。

史料记载说,已经失去战斗能力的日军,成批地饿死在丛林里,无数尸体腐烂生蛆。因为饥俄,奄奄一息的日军士兵甚至张大嘴巴,诱使苍蝇飞进嘴里——他们连捉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有统计数字说当时美军在付出了一千五百人的代价下,杀掉了一万四千多有战斗力的日军,抓住了一千多来偷吃的(估计是为了有饭吃故意被俘),活活饿死的日军有九千多。

战后美军看着已经饿得变成骨头架子的日军尸体,居然感到于心不忍,于是一把火都烧掉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嗯 吃的最讲究的是英国,最土豪的是美国,德国苏联已经很差了。日本基本靠抢,中国……

这里要注意的是,各个时期军队的每日配给标准是不一样的,可能例子有些以偏概全,不过如果列出各个时期的配给标准估计也没什么人看。有人有兴趣再列吧。

有这么一个案例,隆美尔攻陷了英军在埃及的一个要塞,结果在里面发现了大米、面粉、香烟、果酱和咸牛肉罐头,甚至还有慕尼黑的瓶装啤酒。这让德国佬觉得,英军简直是来旅游。而德军在非洲的伙食基本是黑面包、蔬菜罐头和沙丁鱼罐头。

你们以为这就结束了?呵呵,二战期间,如果按照重量来统计,红茶是英军仅次于子弹的军购物品,连炮弹都要排在他的后面,你敢信?所以关于英军红茶最出名的段子是一辆坦克撞了树,英军努力了半天发现不能让坦克动起来,于是他们躲在坦克后面,在枪林弹雨中煮其了红茶……


德军认为他们伙食差,苏联人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苏联人的伙食就是黑面包。请注意,这还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到的,供应紧张的时候,苏军要靠两块手表才能换一条黑面包,注意,这条黑面包是10个人一天的口粮。如果你对俄罗斯人说“125克黑面包”,那么他的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列宁格勒保卫战。在德军重兵围困列宁格勒的最艰难日子里,列宁格勒的平民每天所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就是这125克掺锯末的黑面包。


日本人的伙食,最好吃的永远是第一顿饭。有个新兵说,他第一顿吃的是红小豆煮黏米饭,然后,上司告诉他们,今后一切都会严酷起来。以后他们的早餐就是凉米饭加咸菜,午饭就是米饭+一点肉,晚饭就是一碗汤+一点点米饭和蔬菜。这还是有保障的那种。没有保障能力的日军,比如侵华日军,基本就是就地解决,也就是抢。所以为什么电影里经常出现日本人抓鸡呢?那是因为日本人的后勤系统是真的垃圾啊。


不过五十步笑一百步,说起中国军队,不说后勤补给能力造成的物资短缺,也不说羸弱的经济基础,单说军队内部的贪腐,就够让人恶心的了。国民党军很多被征召的士兵,基本都是饿着肚子在打仗,而美国援助的军事物资呢,可能被部队主管转卖到后方。而八路军虽然说不存在腐败问题,但是因为军事封锁难以获得援助物资,小米加步枪已经属于高配了。这也是南泥湾大生产的意义所在。



看完了各国的凄惨,再来看看美国的土豪。德军士兵曾经缴获过美军的后勤装备,发现里面的蛋糕生产日期显示,是昨天生产的。而这时天空中还在用军用运输机空投补给。


平时美军有冰淇淋和咖啡,感恩节有火鸡。口香糖和香烟也不会缺。当时美军运往欧洲战场的香烟和雪茄达到了4.3亿支和2000万支。诺曼底登陆战后,400万美军一年喝掉了10亿瓶可乐。


美国军援最出名的斯帕姆午餐肉,在各国都好评如潮,认为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肉制品,然而,在美军心目中,这种罐头简直就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军需官应该上绞刑架”。

而这种罐头在苏联,获得的评价就是,没有这些罐头,我们苏联军人就无粮可吃。这是赫鲁晓夫的原话。在英军和澳大利亚,这种罐头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撒切尔回忆,有一次他们午餐有斯帕姆,他们会觉得这顿饭是多么的丰盛啊。


可是现在呢,SPAM这个单词在网络中是垃圾邮件的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下,美国的少爷兵吃的有多好,又对这种罐头有多大的怨念。



————————————————我是萌萌的分割线——————————————


既然有人提到不要把日本陆军的猪食和海军的马鹿对比,我就再说一点日本海军的待遇吧。


日本海军军官的早餐:鱼干、海苔、味增汤、腌酱菜、白饭(日本人只在生病时吃粥),有留洋经历的军官如果想吃西式早餐也完全没问题。

午餐:依照汤、鱼、肉次第上菜的西式全餐,不管寒暑用餐时需求穿上外套、并且依照英式餐桌礼仪用餐。这一点大家可以参看一下相对早期的二战电影,无论是美国拍的还是日本拍的,关于日军用餐,其实相当考究。电影里出现的军乐队伴奏,那是真的……

晚餐:有各种不同的日式料理,包括龙虾、鲷鱼等等。如果你没吃饱,甚至可以向厨房要求夜宵。



至于日军里伙食最好的部队是什么?答案是空军。主食是三明治和寿司,喝的是好茶和葡萄酒,以及在其时第一流的乳酸饮料。此外每个飞行员都别的配发巧克力和优质的糖块。


事实上,世界各国伙食最好的都是空军,最苦逼的都是陆军。这是常态。

其实我在开篇之前就说了,我举的这些例子,很可能以偏概全,这是大致的形势,具体到不同的部队,待遇确实是不同的。我看到其他的答主也有提供各国的配给标准,其实这个也仅仅是理想状态,伙食的好坏,其实最后还是建立在后勤上,还有不同战争时期补给的难易。


所以大家如果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最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各个战争时期各个国家的配给标准,然后前后对比。从侧面能反映出后勤的好坏以及当前的战争形势。至于我讲的这些,大家当个段子看个乐呵便行。


萌萌的糯包子

民以食为天,而军无粮则散。对于一支军队来说,首先要保证士兵可以吃饱,饿着肚子打仗能打胜仗的好像只有志愿军。

二战中几个主要国家中,毫无疑问是美帝的伙食最好,别的不用说,被别的国家的军人老百姓视为奢侈品的午餐肉,在美军中的名声很差,被认为是送来的太多了!而英军和德军还是处于第二层次,基本上可以吃饱,不过德国人的伙食还是比英国人好一点,德国人从整个欧洲掠夺各种物资,包括大量的食品,在二战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德国人的生活是受到影响最小的。

而德国人的死对头苏联人就比较惨了,由于丧失了主要的粮食产地乌克兰,同时原来使用机械化耕种的土地由于没有燃料,只有采用人力,粮食产量下降很多,而且由于青壮年都上了前线,在地里干活的只剩下了三八六零部队。对于粮食,苏联自己还可以基本保证供应,但是肉类就比较难了,肉类美国的午餐肉还是管了大用。不过,苏联人有一个福利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就是伏特加,按照苏军的标准,每人每天有50克酒,苏联人叫做人民委员的伏特加。而对于毛子来说,饭可以不吃,但是就必须有。

日军的伙食要看占领的区域,被阻隔在太平洋的各个孤岛上的日军由于供应被切断,饿死的比战死的多,虽然日军也搞了现地自活运动,就是日本版的大生产运动,但是成效不佳。不过在中国的部队由于从占领区掠夺的物资非常多,吃饱肚子还是不成问题,不过有一些据点由于被八路的围困,也会有饿肚子的情况,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可以吃饱肚子。

而中国军队,都是有一些饿肚子的问题,国军方面由于在运输,还有就是军官的克扣,饿肚子很常见,这种国军瘦的只剩皮包骨头的照片并不难找到。而八路,由于占领的根据地大都在山区,本身粮食出产就少,吃饭问题更加严重,尤其是1941,1942年所谓抗战最艰巨的时期,八路军一方面减少人员同时还会采取一种肚皮搬家的办法,在山区的主力部队,下山活动一段时间,在平原地区补充兵员和吃几顿饱饭。

二战以前,各国军队的伙食还大部分采用现场操作的办法解决,到了二战以后,罐头大量出现在士兵的口粮中,虽然各国还是有各种炊事车,不过各种包装食品开始成为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