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有个护国寺,大明千金修寒璧

关于芜湖的明朝护国寺,一说在今天大小荆山。曾听说起大小荆山有一面“荆山寒璧”,整整一面山墙之上面是大大小小的佛窟,让人惊叹不已。如今整个山却在文革之中破四旧促生产炸山采石再也不见踪迹。又一说在今天的白马山,同样也是促生产炸山采石不见一丝痕迹。而护国寺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随然版本众多却说明了芜湖曾今确切的有过这么一段历史趣闻。

这是找到的一张当年的荆山寒璧局部老照

芜湖西南二十五里,有座白马山势如白马奔腾,仰颈长鸣山南有座大庙,叫“三圣祠”,历来香火兴旺。大殿前有一棵白果树,高十三丈,树身粗大,枝繁叶茂,果实无心,秋冬也不凋谢,人称“神树”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江淮一带农民起义军捧韩林儿为皇帝号为“小明王”。朱元璋当副元帅,奉命率军渡江,一举攻克芜湖鲁港。

白马山离鲁港不远,三圣祠前那棵大白果树,站在江边就能看到。朱元璋为了顺流而下,攻打采石矶要造船扎筏,但树木不足,便坐在马上扬鞭一指,令道:“把那棵大白果树锯了!”谁知日影移了一尺,不见树倒。派去锯树的兵士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禀大帅,庙里和尚说那是一棵神树,锯不得!小的们不信,锯了半天,果然纹风不动,刀砍斧剁,也不顶事!”宋元璋喝道:“胡说!哪有这等怪事!”扬鞭驱马。嗒嗒嗒,一阵风驰向白马山庙前。

朱元璋跳下马来,抽出青刚剑,默默念道:“白果树,白果树!你若能保俺朱某顺风顺水攻下采石矶,夺得金陵城,坐得江山,就不用你造船了,砍不动你半分毫,那就算你真是神树了!”念叨已毕,铿铿铮铮,连砍三剑,真震得手腕发麻,虎口现裂,仔细一看剑砍的伤口马上愈合了,朱元璋大吃一惊,急忙收了宝剑,问老和尚:“这是什么庙?供的什么神?”老和尚抬眼打量,只见这军汉身材魁梧,一脸大麻,不多不少七十二点,额角、颧骨、鼻头和下颏,高高突起,十分丑怪,便闭目念道:“白马山中别有天,洞中仙去已千年,至今遗像人人拜,万古神灵护江山!”

朱元璋见他会作诗答对,也不多问,便在殿前庙后浏览一番。只见旗幡飘动,香烟缭绕,三座神像面目狰狞,中间一个穿着大红袍,左青右白。朱元璋指道:“三圣如果有灵,保我扫平敌阵,定给你装金!”老和尚便捧出化缘簿,请他留下香火钱。朱元璋提笔一挥:“赐银一千两。”老和尚见他如此慷慨,眉开眼笑,道:“善哉!善哉!将军是大施主,请留下尊姓大名,日后也好刻上功德碑。”哪知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怕兜了底子,不愿在老和尚面前留下真名,只是推说:“行善不须留名。”老和尚再三恳求,朱元璋无奈,只好提起笔来,在白粉墙上写道:杀尽江南百万兵,腰中宝剑血扰腥。山僧不识英明主,不如殿前木将军!题罢把笔一掷跨马而去,老和尚一看,这题诗人口气狂妄,字迹又丑,满壁圈圈叉叉,便很不高兴,连声唱偈:“阿弥陀佛!此人原来是个疯汉!”等朱元璋走得远了,忙吩咐小和尚:“快端水来,把墨迹洗掉!”

三年后,朱元璋果然在南京登基坐了龙廷,国号“大明”。一日,突然想起曾在白马山三圣祠捐银题诗的事,便派出钦差携皇银千两送去。钦差坐上大轿,不日来到芜湖白马山。一进大殿,便献上三炷香,把十个百两重的银元宝供在香案上,老和尚率众僧叩头迎接了。钦差坐定,只见四壁雪白,便问:“当年皇上留下的御笔题诗何在?”老和尚一时怔了眼,只得如实禀告:“洗刷了!”钦差大怒,喝声:“秃头大胆!竞敢把皇上的御笔宝迹一抹干净该当何罪?”不由分说,立命差役把庙门封起来,众和尚锁在寮房里,将老和尚披枷戴锁,押到南京城去。

众和尚号啕大哭,老和尚安慰道:“出家人从来把生死置之度外,哭有何用?老僧此去自有脱身之计,逢凶化吉!”辆囚车把老和尚解到南京,押上金銮殿,钦差如此这般呈奏。朱元璋怒火中烧。把龙案一拍:“山僧识得英明主乎?”老和尚偷眼一看,乖乖!这不是满脸大麻子的军汉么,如今当上皇帝了!他诚惶诚恐,叩头如捣蒜,道:“小僧早已认得皇上是真命天子!朱元璋道:“根据何来?老和尚爬前一步,奏道:“当初小僧见皇上时,只见相貌非凡果然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五岳朝天。龙颜排列七十二点星宿,红光闪闪神采奕奕,天生人君之相,只因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小僧当时不敢道破!”

朱元璋像咽下三春蜜,心里甜丝丝地问道:“既然如此,为何竟敢把寡人的诗抹掉?”老和尚说:“小僧也是出于万般无奈!”朱元璋道:“尔既知寡人贵为天子,竟然刷去墨迹,是何道理?寡人知你会作诗,你就以诗代供,老实招来!”老和尚不假思索,出口成章,大声咏道:御笔题诗岂敢留。三圣祠里鬼神愁。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豪光射斗牛!朱元璋大喜,笑道:“如此说来,情有可原,恕尔无罪!”老和尚连连叩谢皇上不杀之恩。

朱元璋道:“看来尔颇有文采,是个高僧,该有封赏。”老和尚朗声山呼:“皇恩浩荡,被泽佛门,祝愿吾主洪福齐天,天寿无疆!”朱元璋立即颁发诏书:“当年白果树显灵,有功于国,是栋梁之材,敕封为神木将军。三圣祠乃是前朝旧名号,理应废除,赐予新名,可称“护明寺,永保我大明江山一统,皇图永固。”当下加赐皇银九千两,着钦差前往白马山,扩建寺庙。从此,三圣祠变成护明寺,规模宏大,为江南著名禅寺之一,老和尚也得到封号“护明大禅师”。后有一支民谣,流传至今:

和尚一首诗,变成大禅师。

捧出护明寺,吹了三圣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