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历史」从名相谢安对子侄的教育,看乌衣巷谢氏家教

西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南京),后因王谢两家的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两家在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共五个朝代叱咤风云,因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王谢之家,成为后世再无人企及的显赫世家大族。

那么,王谢之家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单凭王导、谢安二人之力,真能使家族屹立两百多年吗?或许,我们可以从谢安对谢家子弟的教育上,窥探一二。

网络配图

公子哥的正经事,言传身教

虽然谢安被称为“江左风流宰相”,但他生命中的前四十年,基本都在游山玩水,后二十年才入朝为官,官至宰相。当然,在谢安寄情山水,当逍遥公子哥的时候,也不是全然无所事事,他有很重要“正经事”——教育谢家子弟。谢安排行老三,他的兄弟们,大哥性格粗鲁、爱耍酒疯,二哥英年早逝,四弟在朝为官忙于政务,五弟、六弟年纪较小。所以,教育子侄们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谢安这个大闲人身上。

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清谈口才更是一流,关键是性子温文尔雅,宽容有度,再没有比他更适合做家族导师的人了。不过,他夫人对他整天东游西荡的不靠谱样子很不放心,忍不住问他:“怎么从来没见到你教育孩子们?”谢安说:“怎么没教育?我可是在用我的一言一行来教育孩子们。”言传身教,更胜耳提面命,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谢安像

家族聚会谈诗论文,启发引导

谢安很有雅兴,时不时就组织谢家子侄们来一场家庭研讨会,吟诗作赋、谈天说地,顺便出题考考他们,既能培养和鼓励孩子们的兴趣,又能侧面考察出他们的学习情况。

有年冬天,谢安召集孩子们,讲论文义。窗外纷纷扬扬飘起大雪,谢安来了兴致,笑着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侄子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可以用空中撒盐来比喻)。”他的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用柳絮因风而起比喻更为恰当)。”简简单单七个字,就给鹅毛大雪赋予了诗意,让人想想都觉得如痴如醉,谢安听了哈哈大笑。

有一次,谢安告诫子侄们,问:“我们谢家子弟并不需要出来参与政事,但为什么每个人还都要有才能呢?”他的侄子谢玄回答说:“就像芝兰玉树一样,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谢安对孩子的回答非常满意。

网络配图

保护孩子幼小心灵,注重德教

谢安的二哥谢据早卒,他的三个孩子都由谢安教养。谢据生前属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性子,曾经爬上房屋熏老鼠玩。谢据的儿子谢朗不知打哪儿听说有人做过上房熏老鼠的傻事,却不知道干这事的就是他亡父。谢朗觉得这事很搞笑,就当笑话讲给别人听,还说只有傻子才干这种糗事,并且不止一次这么说。

谢安明白谢朗是被蒙在鼓里,又怕说出实情会破坏二哥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于是告诉谢朗:“有人曾毁谤你父亲上房熏老鼠,而且说我也跟着你父亲一起这样做。”谢朗听了之后,才明白原来被别人耍了,自己一直在嘲笑亡父和叔叔,他非常懊悔焦躁,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个月不出来见人。谢安假托自己曾经也犯过错,来开导年幼的侄儿,可谓德教。

侄子谢玄也是自幼就由谢安抚养教育。谢玄小时候喜欢佩带紫罗香囊,谢安担心孩子会玩物丧志,但为了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于是在某次玩游戏时,将紫罗香囊作为与谢玄博戏的筹码,设法把香囊嬴到手里,然后偷偷把紫罗香囊烧掉了。谢玄明白了叔父的一番苦心,从此再也不去佩带这一类物什。

网络配图

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见世面

谢朗的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谢朗与人激烈争辩,怕孩子身体受不了,就一再派人叫谢朗回去。谢安对孩子们与名士大咖的交流争论习以为常,很欣赏谢朗的自信和辩才,就留下谢朗不让他走。王夫人都急哭了,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说着就把谢朗抱回去了。

气氛略显尴尬,但谢安并不恼嫂子在众人落他面子,反而非常欣赏嫂子的真性情,自豪地告诉在座的朋友们:“家嫂言辞情意总是这般慷慨激昂,很值得传诵,可惜没机会让朝官们都见识一下!”他与嫂子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虽然角度和观点不同,他却能理解并欣赏嫂子的行为作风,的确很有雅量。

网络配图

在谢安的抚养和言传身教之下,子侄辈的谢玄、谢朗、谢韶、谢川等都成为名士,号称“咏絮之才”的侄女谢道韫更是被称为东晋三大才女之一。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