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在香港发展历史过程

香港的太极拳运动,大概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内商人来香港经营,智识份子亦迁移到香港。香港的地理环境是接近广东及福建,当时的武术主要是岭南派系,如洪拳、蔡李佛、白眉、龙形等,都是刚阳跳跃为主的拳术。轻慢柔和的太极拳传到香港初期,其实用性是常受到质疑。但那时来港的都是具有深厚功力的宗师,均能使其太极拳别开一面。

最初在港传授的是杨式太极拳,之后是吴式太极拳,七十年代后有陈式,八十年代有孙式、和式及赵堡,教授武式的比较少。再之后推行了国家规定的及各派的简化套路,如廿四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等。

杨家太极拳

杨家太极拳最初由董英杰于1936年4月来港教授开始。董英杰(1897-1961)名文科,字质斋,号英杰,河北邢台任县人。初从武式太极拳李香远习拳,后从学于杨澄甫宗师,曾随杨澄甫宗师助教,且协助出版《太极拳使用法》。,董著作有《太极拳释义》。

董氏架式开展,大马低桩,丁步含胸,发人凌厉。后依杨宗师之太极长拳,加以改编节奏,创董家太极快拳,正合繁忙社会要求,广为人接受,由此别为一家。其在港传人有黄萱、欧阳南、方伯诚(1923-2008)等,1966年其子董虎岭(1917-1992)设馆美国,董茉莉(1940-2009.3.6)掌香港董英杰健身学院,再于1988年创澳洲太极拳武术院。其孙董增辰、董继英分别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授拳;曾孙董大德于美、加、欧、东南亚等地授拳。

陈微明(慎先、慎轩)的太极拳架,是杨澄甫老师早期所传,亦得健侯先生亲传。时人将他与田兆麟(绍先、绍轩)、牛春明(镜轩)、李椿年(雅轩)并称杨家四轩。梁劲予与曾如柏等都是陈微明在广州开设致柔分社时的学员。台湾熊养和先生,师承国学大师胡朴安学太极拳,胡朴安亦是陈微明早年学生。

一九四八年梁移居香港,于永吉街设医馆,悬壶济世,传授杨家太极拳成立香港环中太极拳社,教导学生无数。梁承传统,馆内高悬各宗师像,其意至诚,在港尤不断与师书信诗词往来及接济。

一九八五年离港移居美国。2003年2月20日梁劲予于美国逝世。有弟子余士雄,继续发扬。

杨守中(1910-1985),字振铭,杨澄甫长子,八岁随父习拳,通刀剑枪戟各法,为父助教,年十九赴安徽芜湖授拳,年余,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审计处,留粤教授多年。1949年定居香港,初设馆授拳于新界元朗,后迁湾仔骆克道,并将杨澄甫生前著作再版,将太极拳推广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使之流传世界各地。其架式酷似杨澄甫,长桥大马,精神内敛,推手犹见功夫。其传人有叶大德、朱振舜、朱景雄、黎学荀、张世贤、宋耀南、邓煜坤、伍宝钊、徐滔、马伟焕、罗琼、马容根、陆锦松、徐标志、邓昌成等。再传者谢秉中、梁子平、邓兆盛、邓信平等继续传播杨式太极拳。1985年香港杨式太极拳学会成立,敬聘杨振基宗师为创会导师。1999年香港杨式太极拳总会正式注册成立。

胡云绰,广东佛山市人,通蔡李佛拳,曾师李景林、郭岐凤习武当剑,于粤师陈微明、杨澄甫宗师习杨家太极拳。1949年来港,在港南华会开始教授杨式太极拳十多年,并传扬海外。时在南华会还有郑荣光教授吴式太极拳。1997年胡迁移台湾,逝于斯,享年91岁。

曾昭然(1900-1995)是杨澄甫宗师南来唯一拜师的门人,广西田州人,尝大病,幸于陈微明在广州之致柔分社学习太极拳而愈。曾在粤时向杨澄甫学习,由杨守中教示架式。

杨振铎、杨振国、杨振基、赵幼斌、傅声远、傅清泉、崔仲三、王志远等均曾来港指导。

吴家太极拳

吴家太极拳传来香港,始自吴鉴泉宗师(1870年-1942年)。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吴鉴泉偕长子吴公仪离开上海来香港,于香港轩尼诗道创建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广东人杨华彪(1904-2005)正在香港的南华体育会负责武术部﹐并组织武术表演,特邀吴参加表演,后拜吴鉴泉为师。

吴鉴泉在粤教军队,以人多不齐,乃以口令指导,形成吴式太极方拳,慢架贯串拳成了吴式太极拳。

吴公仪,名润泽,字子镇,鉴泉长子。1919年公仪年二十已出任山东省长屈映光的「武术总教练」,1924年任职于张宗昌阵营的「搏击队总教官」,其后也在全国知名的上海「精武体育会」教习,亦曾受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聘请,出任军校学生部及高级班太极拳教官。

二子吴公藻(1901-1985),著作甚丰,1929年任教于上海精武体育会,1937年来港与兄建立拳社,1943年回国。1980年七十八岁来港,并订正出版金书吴式太极拳,附杨班侯传全佑「太极法说」拳书手抄本,极为珍贵。

吴公仪之子、吴公藻之子、吴大揆之子女;及锺岳平、蔡乃标、萧维隆、冯天锡、黄汉荣、陈昌立、龚夏辉等均教授吴家太极拳。

郑荣光在南华会及馆内传授吴家太极拳,从学者有其子郑沛淇、郑淇胜及吴惠农、欧阳浩民、郑天熊、冼孟豪、罗振奇、胡胜、廖镜枝、廖广森、张耀强、叶伟基等。

郑天熊(1930-2005),名雅文,1930年1月25日生于广东中山县三乡镇,幼随父习洪拳,四十年代从其叔父郑荣光处学习吴家太极拳,后从河南高人智孟居士齐敏轩习太极内功及散手。1969年始不断训练弟子出赛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举办之东南亚擂台赛,取得廿次冠军纪录,印证了太极拳能致用。1979年创办香港太极总会,中外门徒甚众。90年代郑天熊退隐家乡,自建的太极山庄。2005年5月7日郑因糖尿病并发症在中山辞世,享年75岁。郑天熊拳术因专注实用,以阴阳廿四段太极内功及肚腩功著名,发展成一体系,称为「郑家吴式太极拳」。

陈家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在港发展较迟,初有京都吴世英在九龙平安大厦教授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内功拳、太极红拳、张兆东形意拳及八卦掌、龙门气功。沈家桢的学生杨景萱,陈照奎的学生吴祟奇教于中环遮打花园。陈正中执教于九龙信号山、苏经礼、吴汝华执教于体育中心,有学生万文德、李雅芳等。

陈正中,1940年生,廿五岁于无锡致柔拳社随宁大椿习杨式太极拳,宁于致柔习太极拳于杨澄甫、田兆麟、陈微明,而于1934年随王芗斋习形意拳于上海。1973年陈赴北京随陈照奎习陈式太极拳一路及推手。1981年移居香港,教于天台及九龙信号山。

傅式太极拳分初级、中级、高级三套,伸展和低架难度一套比一套高。尚有太极闪电掌、两仪拳等,在精武会及私人均有传授。

八十年代香港中国国术总会开办了太极拳师训班,由名宿聂智飞、胡云绰、龚夏辉、龙启明、邓志刚、谭丰雅、萧剑刚、方伯诚、陈霭玲、聂少峰、廖广森、沈润为导师。

1991年6月8日香港太极总会在湾仔修顿球场举办了国际推手大赛。

1994年起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举办屇内家拳套路比赛。

2008年开始香港武术联会每年举办全港各种太极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