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夏至已至,願你有涼風入懷

夏至

今天是6月21日,農曆戊戌年五月初八,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

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

就確定了夏至。

據《恪遵憲度抄本》:“

日北至,日長之至,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

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

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

夏到是太陽的“轉折點”,

夏至過後,太陽就逐漸向南移動。

所以,我國民間有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唐代詩人韋應物的

《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寫到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

夏至特徵

對流天氣

夏至以後地面受熱強烈,

空氣對流旺盛,

午後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

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範圍小,

人們稱“夏雨隔田坎”。

唐代詩人劉禹錫曾用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

梅雨來臨

夏至時節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

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

空氣非常潮溼,

冷、暖空氣團在這裡交匯,

並形成一道低壓槽,

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在這樣的天氣下,器物發黴,

蚊蟲繁殖速度很快,

一些腸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

這時要注意飲用水的衛生,

儘量不吃生冷食物,

防止傳染病發生和傳播。

高溫天氣

夏至過後,

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

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的多,

故此氣溫將繼續升高,

所以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從1951年~2006年的資料來看,

北方許多城市的歷史極值都出現在夏至後。

夏至來了,

高溫、梅雨天氣多變,

大家注意防中暑,

防梅雨潮溼病菌。

夏至習俗

祭祀祖先神靈

周代夏至祭神,

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

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

又祈求獲得“秋報”,

於是祭祀神靈先祖。

互贈禮物消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

送摺扇、脂粉等什物。

《酉陽雜俎·禮異》:

“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

“扇”,藉以生風;

“粉脂”,以之塗抹,

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

夏至食俗

中國人節氣時節全是吃,

從元宵湯圓端午粽,

到中秋月餅重陽糕。

傳統節日莫不是如此,

夏至也不例外。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個地區的食俗也都不一樣。

北京:面

“冬至餃子夏至面”,

北京人夏至日愛吃麵。

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

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

大啖生菜、涼麵了,

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

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

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紹興:蒲絲餅

舊時,在浙江紹興地區,

人們不分貧富,

夏至日皆祭其祖,

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

特加一盤蒲絲餅。

無錫:麥粥、餛飩

夏至這天,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

取混沌和合之意。

有諺語說: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

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山東:涼麵條

夏至這天,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

俗稱過水麵。

萊陽一帶夏至日薦新麥,

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

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緻的小笊籬,

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裡撈,

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遊戲,

很有農家生活的情趣。

嶺南:狗肉、荔枝

狗肉和荔枝兩樣不搭界的食物,

硬是讓嶺南人在夏至日湊在了一起。

據說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熱,

有“冬至魚生夏至狗”之說,

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習慣延續到今。

夏至寄語

夏至時節,

梅雨先來,先防病蟲,

天炎暑熱,宜防中暑。

夏至,正是生機勃勃的存在,

願你在炎暑,有涼風襲人,

願你在夏日,有良人送爽。

祝你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