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探海的技术为何不直接用在核潜艇上?

随风2060456

蛟龙号虽然是小型潜水器,和巨大的潜艇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有许多技术还是能够相互转换的。但首先我不得不泼一盆冷水,蛟龙号虽然被称为我国自主建造的7000米级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但是其最主要的核心技术—钛合金耐压球壳,其实并不是中国制造,而是由俄罗斯完成的,我国采用的进口产品,到现在依旧没有完全实现国产化。

↑↑最美核潜艇之阿尔法级攻击性核潜艇

那么蛟龙号是不是就真的一无是处了呢?那肯定不是的!大家都知道,通信对水下潜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海水的阻挡,潜艇一般难以完成长距离的水底自主通信,所以潜艇和潜艇之间一般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基本上都是独立作战的状态,而如果和基地的联系一般也依赖于地面大功率长波电台或者水面通信浮标的中继,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和苏联就曾经因为潜艇通信用长波电台基地的事情而闹过许多不愉快。而在蛟龙号上,我国突破了水底长距离、高水压通信技术,未来如果被应用到我国军用潜艇上,必然能改变百年来潜艇独狼的历史,将潜艇变成真正的狼群,作战能力也会出现质的飞跃!


军史吐槽君

既不可以,也没有必要!


首先我们要清楚,蛟龙号深潜器它与普通核潜艇到底有什么技术是通用的,或者说有什么技术相似的,这样才能考虑为什么说核潜艇能用/不能用蛟龙号的技术?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专项,设计潜深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载人“作业”型潜水器,其在2012年6月,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7062米的世界纪录。



而蛟龙号这种载人深潜器与核潜艇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同一类的东西,它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深潜器是尽可能要求潜深,而对其他相关性能例如航速要求并不高,甚至有的航行都不需要。

而潜艇尤其是核潜艇则不同,是要求在水下有持续的高速航行能力,对相关作战性能比如静音性要求极高,而对潜深并没有那么变态的要求。


所以蛟龙号这种有人深潜器与核潜艇能够通用的技术其实很少,核潜艇唯一能够借鉴的恐怕也仅有一个深潜能力,但深潜器的深潜能力是靠强大的耐压壳实现的,而深潜器的耐压壳与核潜艇的耐压壳在加工工艺上恰恰是不一样的。

以蛟龙号为例;其长8.2米,宽三米,高3.4米,空重仅22吨,它的耐压壳相对核潜艇来说非常小,所以它的耐压壳是可以用高强度钢(也有其他载人深潜器耐压壳用钛合金)锻造出来,其耐压壳厚度很大体积很小,焊缝也很小,所采用的焊接工艺也很少。


图注:国内Ti80高强度耐压壳,尽管不是蛟龙号的耐压壳,但两者所应用的技术与方案都是相似的,都是一个很小的锻造高强度“小球”。

而核潜艇的耐压壳则不行,因为核潜艇体积相对巨大,并且造价极其高昂,所以耐压壳要在保证尽可能足够大的内部空间与体积的同时,减少建造成本。

所以核潜艇耐压壳不可能像有人深潜器那样做的那么厚,并且核潜艇巨大的耐压壳体,也不可能采用锻造工艺,只能采用焊接工艺,所以核潜艇的潜深并不能与有人潜航器相比,两者的技术工艺相似性,其实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大的。


图注:毛子北风之神级的耐压壳,内径在9米以上,这么巨大的耐压壳只能采用焊接工艺一段一段的焊起来,想像有人潜航器耐压壳那样整体锻造的话是不现实的。

所以蛟龙号这种有人潜航器在技术上说白了,就是对潜深的极致要求大大弱化了其他性能,而对潜深的极致要求核潜艇又用不上,所以核潜艇在蛟龙号身上能借鉴的技术,就是垃圾的用不上,极致的又用不了,就是这么个原因。


天真小科普

深潜器的体积、排水量、动力系统和潜艇的区别很大!潜艇为了适合作战,在乘员人数、作战武器、探测跟踪、通信、噪音、续航力、抗打击能力、排水量等等综合考量,潜深不是衡量潜艇的最关键指标。科学研究用的深潜器可以根据研究方向尽量做小,动力也是电推,并由母船通过电揽和辅助管提供支持,因为船体小所以耐压壳加工制造也相对容易一些,但同样的材料和技术原样放大百倍就根本行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