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父子都是一战成“名”,他却沦为笑柄,原因不禁让人唏嘘!

这两位父子,都是一战成“名”,赵奢被后世君主传颂,其子赵括却沦为“纸上谈兵”的笑柄。两场战争,两种历史结果。

阏与之战

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赵国重镇阏与,赵惠文王询问廉颇是否可以去救援,廉颇说“道路太远,而且又崎岖艰险,很难救援”。赵奢却觉得可以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赵王便让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

赵奢出兵后表现出不敢战的假象,从而麻痹秦军,最后是出奇兵奔袭制胜于秦,阏与之战后赵奢和当时的廉颇、蔺相如等人地位不相上下。

赵奢

长平之战

当时秦国战略意图一直是东扩的,秦国第一目标是临近的韩国,而第一步就是韩国的上党郡,韩国是打不过军事实力雄厚的秦国,上党郡沦落是必然,作为上党郡的郡守是建议把上党郡“送”给赵国,这样的目的很明显是想将战火引导赵国。而结果是作为新君的赵孝成王欣然接受了,就派老将廉颇领兵去接管。

接下来就是赵国廉颇秉持以守带攻,打仗打的是国家实力,秦国此时疏通粮道并骚扰赵国粮道,让赵军雪上加霜。

赵括作为名门之后,有真才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跟随父亲攻打齐国麦丘之时的攻心策略能够阐述这一点,更多时候是随军作为参谋学习。作为“将二代”,耀眼的光环在头顶发光,建功立业的心肯定是急切的。

赵括

赵惠文王急切的想结束战争,秦赵已经鏖战近3年,此时赵国的国力已经拖不起了,将廉颇换下也是在执行这个战略意图。赵王没想到这持久战拖这么久,渐渐失去耐心了,不断的督促廉颇速战速决,因为粮草真的撑不住了,这期间廉颇还有“粮仓充沙”来迷惑过秦军。

人屠白起

白起对赵括有个评价,大意是说假以时日赵括必为秦国大敌。而作为秦国名将白起,却从一开始都未参战,而且这个消息一直是保密的。现在看来秦国从上党郡开始似乎都是一个圈套,不幸的是赵国在慢慢的步入这个圈套,却又挣扎不出。

长平之战,参战双方近百万(史书记载秦55万,赵45万)。秦围赵46天后,赵括倒在了突围冲锋的路上。

历史只注重结果,所以赵括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