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抗日战争英雄李学孟故地「学孟村」

李学孟画像

李学孟(1911-1945)是沁源围困战中涌现出的一位著名的抗日英雄、革命烈士;原籍山东曹州(一说是青州)李家庄。1930年,19岁的他随父亲逃荒到山西沁源县阳泉村(现名:学孟村)落户。阳泉村位于沁源县城南部8公里处,因村东边山沟一大杨树下有一泉眼而得名。大约在1931年到1932年期间,李学孟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便去晋城投孙殿英部当兵,其后随部队参加了1933年春的赤峰抗日战斗,此役孙殿英部打得勇敢顽强,伤亡惨重。李学孟作为一名战士,初次见识了日本鬼子的残暴,也增长了与日军实战的经验。大约在1934年春“四马拒孙”战役后,孙殿英部溃败东撤,残部被阎锡山收编时,李学孟逃回了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寇侵入山西,李学孟任抗日村长。不久,李学孟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抗日决死三纵队,成为二营六连的一名优秀机枪手,出没于白晋、正太两线之间打游击消灭日伪军。沁源是八路军太岳军区根据地,1942年10月,日军鹿野大队占领沁源,在县城、阎寨、中峪、霍登(今法中)等地安扎据点,搞“山岳剿共实验”,妄图长期占领沁源。著名的“沁源围困战”由此开始,李学孟根据党的指示,由部队转回沁源组织民兵队,任民兵队队长,担负起骚扰、袭击日伪军,牵制敌人的任务。他领导的民兵队是太岳区一支模范民兵队,经常在夜间偷袭敌人,有时担上牛粪往敌人吃水的井里倒,有时抬上死狗往井里扔,有时机智地赶回被鬼子抢走的牛羊牲口,有时神奇地跑到敌碉堡附近打枪摸哨。鬼子对他恨之入骨,咆哮道:“八格!李学孟的土八路,捉活的,捉住他死啦死啦的!”

  自从把阎寨的敌人赶走之后,附近几个村子的群众都得到了安宁。转眼1944年的春节来临了,阎寨和阳泉的百姓都忙碌着准备过年。年三十(1945年2月12日)这天,李学孟在赶集的路上,遇见勾结日寇的汉奸懂华魁正在卖盐坑人。李学孟狠狠地警告了他。懂华魁当面称是,转身便悄悄溜回县城向鬼子告密。

  当晚,一队200余人的日伪军就包围了阳泉村。他们伪装本地口音,摸掉了民兵哨兵,包围了李学孟居住的石凹窑洞,并在对面山坡上架起了机枪封锁住窑洞口。当李学孟发觉时已晚了。他迅速利用窑洞做掩护,端起六五步枪“砰砰”两枪打死了两个敌人。当时,李学孟有82发子弹,他本人又是神枪手,敌人非常害怕,都不敢再靠前。鬼子命伪军向李学孟喊话劝降,李学孟的回应就是不停地向外射击。敌人把手榴弹扔进窑洞,几次都被李学孟敏捷地反扔出来,炸响在敌人面前。鬼子气急败坏地押来阳泉村的老百姓,逼迫他们去刨窑顶。乡亲们都知道不能为鬼子卖力,再加上是三九天,地冻三尺,刨了半天也无济于事。李学孟住的石凹窑洞一共有三口,相互连着,他机智地跳到了另一口窑洞里继续抵抗。

  鬼子又发起几次强攻,均被窑洞内的李学孟打退,他单枪对敌,一直坚持到初一(1945年2月13日)下午四点左右,毙伤十数名敌人,其中打死鬼子6名。无计可施的鬼子发疯地把几十把刺刀对准了被抓来的老百姓的胸膛,日军小队长嚎叫着要李学孟投降,否则就杀掉所有百姓。闻听此言,李学孟一个箭步跳到窑外,厉声喝道:“住手!老子做事老子当,不能杀害老百姓!”鬼子放过老百姓,把李学孟的鼻子、耳朵、锁骨上穿上铁丝,捆绑起来,押往沁源县城。一路上,李学孟大骂鬼子汉奸,威武不屈。恼羞成怒的鬼子走到阎寨时,就用刀割掉了李学孟的耳朵。押回县城的第二天,1945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二,日本鬼子在对李学孟身体进行惨无人道的毁伤后,用铡刀把李学孟铡成三截,当场让狼狗吞食。李学孟牺牲时年仅34岁。

李学孟牺牲后,中共岳北地委、专署授予他“民兵英雄”称号,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将烈士生活、战斗过的阳泉村改名为学孟村。新中国成立后,沁源人民为纪念李学孟,在县城岳北烈士陵园为他立了碑。2005年,沁源县委、县政府在学孟村为李学孟烈士建造了烈士纪念亭,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都有不少群众祭奠他,他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诵。当年李学孟最后战斗的那个石凹窑洞至今还在,像一座丰碑,记载着李学孟抗日打鬼子的英勇故事!

李学孟纪念厅

李学孟就义的石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