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战在即,主帅却偷偷离开,临走前:我不在敌必降!

唐朝初期,有非常多出名的猛将,而到了中期,郭子仪是大家较为熟知的。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优秀的将领,比如李光弼。他的军事才能不逊色于郭子仪,历史上甚至并称两人为“李郭”。李光弼战功卓越,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中,功劳居首位,因此名垂千史。

李光弼是契丹人,性格沉稳刚强,骑射精湛他的父亲是李楷洛,也是位猛将。后来李楷洛在抗击突厥中去世,李光弼子承父业,也受到朝廷的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成为平定战乱的主将之一。

在进攻常山时,李光弼劝降史思义,并真诚相待。后听取史思义的计谋,斩杀叛军五千,并收复常山七县,之后与郭子仪联合,在嘉山大败叛军,砍敌四万,并俘获了一千降兵和五千战马。

在太原之战中,更是发挥出色,杀敌七万多人,取得大胜,成为平定战乱中最关键的一战。李光弼被任命为司空、兵部尚书,更是被封爵。而在758年,和郭子仪再度联手攻打安庆绪,不过肃宗担心两人把控军权,就令宦官鱼朝恩统帅全军。

两位大将率军在前线杀敌,贤先后在获嘉、卫州击败叛军,但最后在邺城失利。鱼朝恩把责任推给了郭子仪,郭子仪被撤职,李光弼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负责统帅朔方军。

李光弼勇猛又善于计谋的。759年九月,史思明命令四路军马直取洛阳。李光弼认为洛阳难以防守,就急忙撤走城内的百姓和物资,并率领大军在河阳周边扎营。

史思明得到了洛阳,却是一座空城,史思明恼怒,势必要抓住李光弼。而李光弼知道史思明粮饷不够,于是想和史思明打长久战。史思明打算截断李光弼的粮道,李光弼却也做出了应对措施,准备率兵到野水渡驻扎防卫。

史思明知道李光弼只是在野外扎营,认为李光弼不善野外作战,就命令李日越带500精兵去抓李光弼,还下了死命令:“抓不到人就不用回来了。”

而李光弼临走前,却对守将雍希颢说:“史思明会派高庭晖和李日越其中一人来抓我,我带兵先离开,你率兵一千士兵驻守原地,不需要交战,等他投降后,带他来见我即可。雍希颢不禁觉得李光弼在吹牛,但只能听从他的安排。

果不其然,后面发生的事情一一应验了。李日越晚上突袭唐营,却早被埋伏好的唐军包围。李日越只能发问:“司空何在?”雍希颢回答:“昨晚就已经走了!”李日越:“现在还有多少人在?”雍希颢老实回答:“一千人!”李日越:“哪个是管事的?”雍希颢则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之后李日越沉默不语,许久之后,和五百士兵说:“人不在,怎么抓人?我们回去也只是死路一条,不如就归顺唐军罢了。”随即和士兵丢下了武器。

雍希颢按李光弼的命令办事,心里却一直没有把握。现在一看叛军投降了,心里忍不住佩服李光弼的神机妙算。李日越得到了李光弼的厚待,而高庭晖一听,后来也投靠了李光弼。李光弼一计就解决了史思明身边两位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