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这么厚德载物你造吗?

说起晋中的地名,

大多数人都叫得上名来,

但为何这样的名字,

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呢?

且和小晋一起看个究竟:

↓↓↓平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实行郡县制,置县平陶,属太原郡。汉朝时,平遥为京陵、中都二县及邬县地。北魏太武帝时,徙汉平陶(原址在今文水县西南)于京陵城西,并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为平遥,东迁至今址。

平遥古城

祁县

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薮”(长杂草的积水地带)而得名。春秋时,祁地属晋,当时的祁地,几乎包括整个晋中平川。公元前556年,晋平公将祁地赐给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为姓,改姓为祁,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孙子祁盈因故被杀,食邑随之没收。晋分祁奚之田为邬(今介休)、祁(今祁县)、平陵(今平遥、文水)、梗阳(今清徐)、涂水(今榆次、太谷)、马首(今寿阳)、盂(今盂县)等七部分。现在祁县的境地,基本上是从那时候确定的。

祁县乔家大院

灵石

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置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隋开皇十年,文帝杨竖北巡挖河道,获一巨石,似铁非铁,似石非石,色苍声铮,以为灵瑞,遂命名为“灵石”,割平周县西南地置为灵石县。

灵石石膏山风景区

榆次

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隶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 979年,宋太宗灭北汉,置并州于榆次,越三年,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榆次的天下第一楼

介休

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不出,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死于此而得名。

介休绵山

太谷

太谷无边寺白塔

昔阳

春秋时期,境域属晋,战国归赵,秦属上党郡。东汉建安末年(220年)为乐平郡,隋大业初年改为乐平县。直至清嘉庆元年(1796年),乐平县并入平定州,称为乐平乡。1914年,山西省都督府决定将乐平乡恢复为县,但当时江西省已有乐平县,为避免重名故取其境内春秋地名“昔阳”,命名为昔阳县。

昔阳大寨虎头山

左权

左权县原名辽县,始于东汉末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辽县隶属山西省第三行政公置管辖。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于十字岭壮烈牺牲。为纪念左权将军,是年9月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辽县易名左权县。

左权将军雕像

寿阳

春秋为晋马首邑,汉为榆次县东境。西晋主康年间置县,因县城地处寿水之阳而名寿阳。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寿阳迁大陵城(今文水县)并改名受阳。孝昌末,朔州寄置原寿阳城,辖五郡十三县。隋开皇十年复置,改名受阳。唐贞观十一年仍名寿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寿阳朝阳阁石牌坊

和顺

古称“梁余”,春秋时为晋大夫梁余子养封邑,名盖与。北齐置梁余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更名为和顺县。

和顺合山懿济圣母像

榆社

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汉建县称涅县。晋改名武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涅城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川分置榆社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罢州以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县至今。

榆社云竹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