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拥有大好局势,为何魏国的霸权最终衰落?

amaocc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应该会对里面由李立群老师扮演的魏惠王这个角色记忆犹新,不过《大秦帝国》虽然大体上符合史实,但毕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秦国作为这部作品的主教自带光环,而作为陪衬的魏惠王似乎给我们一种昏庸之感,那么真实的魏惠王是不是这样一个人物呢?

公元前370年魏国第二大国君魏武侯死,其子魏罃继位为魏惠王。魏惠王一共在位五十一年:在前期二十年中他任用白圭、公叔痤先后为相,庞涓为上将军,多次攻伐诸侯。魏惠王继位之时赵、韩两国曾勾结其弟意图颠覆魏罃的君位并瓜分魏国,公元前368年魏惠王对赵、韩两国发动报复性打击:败韩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然而这么做其实从长远的战略规划而言是对魏国极其不利的。

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东有齐、南有楚、韩、西有秦、北有赵,这意味着魏国可能遭受来自任意方向的进攻,这样的地缘格局其实是对魏国极其不利的。魏国之前的两代国君魏文侯和魏武侯深刻洞悉了魏国的地缘劣势,所以他们一方面在魏国内部推行变法改革、打造精兵强将、强化地方治理,凭借先发优势压服别国;与此同时在外交关系上魏文侯和魏武侯始终坚持和赵、韩组成三晋联盟,这实际上意味着赵、韩两国成为了魏国的地缘屏障和战略纵深,而当魏国对别国采取军事行动时赵、韩则扮演盟友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魏国用兵的重点是秦国,这是因为秦在七雄之中国力相对虚弱,容易战胜,而且秦地处战国七雄中最西部的位置,一旦魏国得之,即使魏国原来的土地全部丢失,只要魏国封锁函谷关则东方诸侯再难前进一步;如果魏国得了秦地,而原来的魏地又没有丢失,那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魏惠王上台后为了报复赵、韩干涉魏国内政试图暗杀自己的一箭之仇,改变了魏国两代先君结盟赵、韩,集中全力灭秦的既定国策。这下魏国当真彻底成为四战之地——四周全是敌国。与此同时东面的齐国和西面的秦国几乎同时崛起,魏国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魏惠王不得不深思:自己究竟该如何维护已出现中衰迹象的魏国霸权呢?他思考之后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对策:

迁都:魏国的都城安邑在今天山西夏县西北,距离魏秦前线太过靠近,此时的秦国在经历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君主的奋发努力,尤其是经历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一则避秦之锋芒;二来大梁本得自楚地,迁都于此利于更好地同化此地并进一步扩大魏国在淮、泗流域的影响力,借以抵消齐、楚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结盟:魏国重新恢复了以秦作为主要对手的既定国策,重新修复和赵、韩的关系,与此同时魏惠王还屡屡和齐威王会盟并相互承认对方的王号,希望以此稳定住东方的齐国,使自己得以腾出手来专心致志应对西部秦国的威胁。

强农:为应对主要对手秦国的巨大威胁以及东部齐国可能的潜在威胁,魏惠王决定加强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采取的具体措施就是在迁都当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他大力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又开放以前由魏国王室独占的山林川泽——允许百姓进入昔日的王室山泽采药、捕鱼、打猎。

筑边: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魏国大修长城之举其实标志着魏国虽然重新将秦国树立为主要对手,但在面对这个主要对手时所采取的应对之策已由进攻转为防守。

魏惠王为维持魏国霸业所采取的这些战略措施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见到了效果:魏国与赵、韩的关系有所改善。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四国国君都到大梁来朝见魏惠王,魏国的霸权得以又持续了20多年。不过这已是一种回光返照现象了:魏国不仅在面对新兴的秦、齐、楚时没半点优势,甚至也已无法号令自己的昔日小弟赵国,而仅仅只能臣服韩国以及鲁、宋、卫这样的二流小国。

导致魏惠王时期魏国霸权中衰的原因除了“四战之地”这样先天不利的地缘格局外,魏惠王自己的作死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丞相公叔痤临终前先他推荐商鞅,可魏惠王无识人之明,导致魏国错失人才,与当时的变法潮流失之交臂。此时东面的齐国任用邹忌为相,实施改革,使齐国"强于诸侯"。然而此时的魏国仍维持着自战国初期以来的霸权,于是齐国和魏国开始分别扮演起了天下霸权的争夺者和维护者的角色。魏国第三大国君魏罃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然后以秦国之地为根据地争夺天下。当时秦国已是秦孝公和商鞅(当时还叫卫鞅)在主政,他们认为:以秦国之力难以与魏国抗衡,于是打算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公元前三四四年卫鞅去向魏惠王游说,卫鞅指出:魏国的盟国多为小国,不足以王天下。建议魏国除了号令宋、卫、邹、鲁等小国外,北面争取燕国,西面争取秦国,先行称王,然后图谋齐楚,如此可谓名正言顺。魏罃听从了卫鞅的建议:“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后世因此称魏罃为魏惠王。魏惠王称王后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得罪了齐、楚两个大国,与此同时战国七雄之外的小国也日益意识到魏国的野心,转而纷纷投奔齐国。此后魏国在与齐国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落败,楚国趁机北上攻魏,就连一向备受魏国欺压的秦国也在商鞅变法之后渐渐强大起来并趁魏国在东面败于齐国的机会攻击魏国西部,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的地缘劣势暴露无遗。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近年来我们总能听到某某国王断送了大好形势,某某皇帝导致了王朝的中衰,更有某某君主直接了亡国灭种云云。

古代虽然是专制集权的社会,但是君主的作用真的有这么巨大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权的盛衰,和其内外环境及周边形势的变化密不可分,国家的兴衰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少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位君王能够左右的。

所以,魏惠文王不是魏国霸权的罪魁祸首,魏国霸权的衰落是个时间问题,只不过恰好和魏惠文王执政周期相吻合。

那么,为什么魏国的衰落不可避免呢?“静Yes”认为有以下原因:

1、魏国地处天下之中,四战之地难有作为

魏国的局面就和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一样,一旦开战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而魏国更严重,在它的周边,西有戎秦,东有强齐,南有蛮楚,北有悍赵。

虽然在战国初期,秦国和赵国实力都不是很强,尤其是秦国,在战国前期一直是被魏国打压的角色,但是相比较魏国而言,秦国的地缘可谓得天独厚,除了义渠,秦国已经称霸西戎,在函谷关以西,秦国再也没有对手。

更可怕的是,秦国地势较高,对魏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趋势,这注定了魏国不可能完全搞定秦国,而只能被秦国所征服。

赵国,和魏国一样脱胎于晋国,虽然实力尚弱,但是赵国南北跨度大,从邯郸一直延伸到大同以北的河套地区,并且有云中、太原和邯郸三个政治中心,这种狡兔三窟的设置形式虽然不利于统一协调,但是也保证了赵国不会被一击必杀。长平之战,赵国损失45万人,但是邯郸和云中方向影响不大,这是后来赵国能打赢邯郸之战,猛揍趁火打劫的燕国的原因所在。

齐国,春秋第一霸主,到战国时期,经历了田氏代齐后,虽然实力有所削弱的,但是作为天下最富裕的国家,齐国有足够的实力和魏国形成对峙。

楚国,作为春秋第一个僭越宗法的国家,拥有者超6国面积之和的国土面积,带甲百万,是南中国的霸主,也是魏国的重要威胁。

所以,魏国面临的现状是,攻打其中一方,就可能会受到另一方或几方的攻击,比如庞涓攻击韩国,齐国孙膑从后方奔大梁来了,攻击赵国邯郸,孙膑又从后方奔大梁来了。

因为战国前期各诸侯大国势均力敌,谁也不希望对方过分强大,尤其是魏国,所以,魏国南有作为。

历史上,占据河南的军阀基本没有能够成事的。

而处于自保的需要,魏国需要维持庞大的军队,这是魏国的沉重负担。

即使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也不能保证魏国的霸权长盛不衰。

2、人才外流,瘦己肥人

战国前期,为了保证自己在争霸中不落下风,最重要的是不被周边国家吞并,各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变法计划。

在变法的大潮中,魏国无疑是走得最快的,公元前455年,魏文侯在位时期,任用李悝实施变法,变法内容包括:

废除奴隶制世袭制度,选贤任能,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政策,鼓励百姓垦荒,废除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实行法治,建立魏国法律《法经》,对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等的奖励,做了最完备的规定;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这就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

李悝变法是战国第一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后世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也受到了李悝变法的影响。

但是,魏国的变法终究没有延续下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魏国内部的守旧势力过于庞大。

其实这个问题在战国七雄中都有出现,不过魏国的情况似乎更严重。要知道,之所以会出现“三家分晋”的局面,就是因为晋国国内的公卿大夫们势力太过庞大,庞大到成了一个个的独立王国,最后直接把晋国肢解了。

而魏国变法,指向的就是这些贵族。

难度可想而知。

而且,最要命的还不是贵族对变法的阻挠和反扑,而是在公卿大夫的制度下,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新晋人才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压。

作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魏国有着天下最雄厚的人才储备,但是魏国的社会制度容不下这些人才,所以他们只好到别国另谋出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商鞅到秦国实施变法,帮助秦国迅速强大。

另外,还有孙膑、范睢、吴起、尉缭等,这些人才为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了魏国的掘墓人。

所以,魏国的衰落时迟早的事,是必然事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战国第一霸魏国衰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魏惠王志大才疏,僭越称王。魏惠王本来是一个王族纨绔子弟,在与兄弟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快被打败了,结果得到韩赵两国的支持,取得魏国君位。魏惠王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于是很快僭越称王,把魏国的国格由侯爵提升为王爵!王国是天子之国,只有周王室的天子才是王,魏国僭越称王,吸引了齐国的注意力,齐国要打败魏国称霸。



其二、魏惠王敬贤不识才,流失了许多乾坤大才。魏惠王喜欢跟孟子聊天,十分的敬重读书人,但是他错失了孙膑、卫鞅、张仪。孙膑被庞涓迫害,他知而不阻止;卫鞅在他眼中只是一个中庶子,不足以委以国政;张仪在他眼中只是能言善辩的辩士,但没有孟子那么讨人喜欢。三个乾坤大才都被魏惠王当烂鞋子扔了,结果三人打掉了魏国的霸权。


其三、魏惠王放弃秦国,围攻韩赵而败于齐国。秦魏因为河西之地而成百年世仇,魏国强大之时完全有实力灭秦,但是魏惠王认为秦国穷弱,占领了还得倒贴治理,他想统一三晋再灭齐,进而统一华夏。魏国进攻赵国,齐国救援赵国,在桂陵之战中打败魏国,生擒庞涓;魏国又进攻韩国,齐国救援韩国,在马陵之战中消灭魏国主力,庞涓战死!魏国霸权开始跌落,秦国大良造卫鞅趁魏国主力被齐军消灭,发动河西之战,彻底歼灭魏国河西军和最后一支魏武卒,逼迫魏国割地求和,又迁都大梁,魏国开始衰败!


大秦铁鹰剑士

魏国的衰落在其父亲魏武侯时期已经有所展现了,当然了当时没有人能看出来,只有吴起一人看出来了。

第一、魏武侯虽然对文侯时期的老臣基本保留,但是在任用新人方面跟文侯相差太远。任人唯亲、唯贵。像出身低下的新人不再看中,老臣也逐一遭受排挤。

第二、魏武侯对江山地势非常看中,却不看中民心向背。这一点被吴起当面看出来了,还批评武侯。因此吴起也慢慢遭受排挤。

第三、武侯带头破坏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

总之武侯在位期间跟周边各国基本都打了一遍,把好端端的魏国折腾得不像样,留给惠王的局势并不好。

当然惠王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惠王自身对国家战略是自己的思考的。迁都大梁避开与秦国的纠缠,由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转为统一三晋。而大梁都城的选址真是眼光一流,千年后成为古都(看看赵国迁都邯郸的眼光,之后就成了小县城)。魏惠王的想法都是非常贴切实际的。但是老爹把国际关系几乎破坏了个遍,你让魏惠王怎么修复外交关系?


铯媒体

起跑在前头,还有途中跑、冲刺呢。魏国变法在前,促进生产,迁都开封,外交开始也得法。但后期,诸国醒悟了,纷纷发展图强,魏国就顶不住了。四周俱是敌国。一不留神,就上了套。



魏国夹在各国中间,是非常难以持久的。当时的处境,比其它各国都危险,非明君名将不能维系。无论是谁要发展,都要经过魏国,踏足魏国。



当时的魏惠王已成强弩之末,刚愎自用,庞涓等人才消亡,商鞅等人才流失。军事上屡屡战败,魏国形势逐渐落后。齐、赵、秦势力实力赶了上来。等待大魏的就是噩运了。




白马啸长安

魏国夹在楚齐秦赵之间,科技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是中原腹地,经李悝在魏国变化,吴起训练魏武卒,庞涓演兵习武魏国的军事实力是相当强的,有问鼎天下的军事经济实力,形势一片大好,只是几步棋没走好,被临国几次修理,军事上由强转弱撒底失去称雄诸侯的资格。‘首先公叔痤临死前,谏议重用他的中庶子卫鞅,若不用必杀之,以免日后被他国所用危害魏国,魏惠王当初听从卫鞅弃侯称王的谏议任为他是个人材,却不重要他,也不忍心杀他,造成人材外流,成全了秦孝公完成变法,成就霸业。其次庞涓妒孙膑才能,孙膑逃到齐国后复仇,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齐国将军田忌,军师孙膑两次击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国军事从此从强盛转向蓑落。再次,三晋为一体,魏国破坏三晋联盟攻韩伐赵,在战略上处于孤立无援地位。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军主帅公子卯中计被俘,秦国拱手而取魏河西之地。秦献公十九年在洛阳打败魏军,二十一年与魏战于石门,大败魏军。“斩首六万,天子贺”二十三年与魏国再战于少梁‘陕西韩县,在秦齐东西一夹击丌,魏惠王迁都大梁,重新与韩赵修好。施惠于国內人民。南方的楚国要魏国废太子嗣,送流亡楚国的魏国公子高为太子。于前323年败魏国军于襄陵,夺8个邑。魏国在外交上朝秦幕楚左右摇摆,把诸侯国得罪个遍,从此丧失军事太国资格。



关东侠客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发挥一下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先写个提纲吧。

1.固国不以山河之险。这是当年魏武侯视察河西的时候,河西守吴起对魏武侯讲的一句政事名言。三家分晋后,韩魏赵始为诸侯,天下进入战国时代,当此之时魏国率先发起变法,时称李悝变法。这次变法意义深远,一方面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之世第一位霸主,另一方面又成为了后面商鞅,申不害变法的蓝本,开启了变法强国的时期。经过文侯与武侯两代的变法后随着魏国强盛起来的还有人才观的变化,武侯尚以山河之险为宝,到了魏惠王时只把珠玉视为珠宝,图虚名务虚声,接连丧军辱国后重视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孟子见梁惠王。一个要称霸,一个要仁政王道。

2.魏惠王执政时间之长,是魏国由盛转衰的一个原因。

3.魏国的政治基困。

4.外部因素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以及河西之战。

5.迁都大梁,争心丧失。


规则与制度

枪打出头鸟

作为春秋战国的分水岭事件——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其中魏国继承了晋国的核心区域包括都城(如下图),所以魏国一直以晋国正统继承者自居。此后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位明主的打理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直到公元前370年,魏惠王继位。

看名字就看出来了,爷爷和爸爸都称侯,到了自己这就称了王号。可见其好大喜功。对明朝历史的人知道,当初朱元璋夺天下时,有谋士就建议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毕竟枪打出头鸟嘛。更形象参考还有《三国演义》中袁术称帝和孙坚盗玉玺后的凄惨遭遇。可怜的魏惠王并不知道这个道理。然后就悲剧了。

一把好牌做了嫁衣裳

魏国财力和军事实力都不错,尤其是吴起训练的大名鼎鼎的魏武卒。在人才方面,更是上天垂爱,孙膑和商鞅最开始的主子就是魏惠王。但可悲的是喜欢玩夜明珠的魏惠王看不上这二人!甚至连公叔痤“不用即杀之。”的忠告也给忽略掉了,让商鞅大大方方的去了秦国。然后秦国强大了把魏国一顿虐。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瓦尔登的船夫

魏国首霸,存粹上是一种因为改革和领导者因素所导致的,实际上按照魏国的形势,处于中原四战之地,只要各国不是那么的腐朽不堪的话,它就很难实现霸业。

战国时期魏国首霸,首先有李悝变法,开始形成封建土地生产制度,推动魏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其相对于中原诸侯国有一定的制度优势,国力很快的发展起来。再加上在此时魏国文臣武将辈出,从魏文侯到魏惠王等都励精图治。乐羊灭掉中山国,开地百里;西门豹治理邺城,留下脍炙人口的治河传说;吴起变法,改革军制,建立魏国武卒,威震天下;庞涓治军,也是胜仗不断,只是到后来孙膑出来才有所抑制。所以因为这些革命的举措,所以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的发展,一跃而成为战国首霸。

但是从当时各国形势上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魏国除了南边的韩国比较弱小和北边的燕国相对较弱之外,没有哪国是易与的。赵国自从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实力迅速发展,而且还有李牧、廉颇、赵奢等一批名将;齐国是当时的大国,春秋首霸,自从恒公之后,利用渔盐之利,威震诸侯;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奋六世之余烈,一下子称为战后中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楚国延绵八百年,地方五年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此诚霸王之资也。一旦这些国家完成改革,吧也是魏国衰败的开始,尤其是当孙膑相齐之后,更是给魏国霸业毁灭性的打击,使得魏惠王不得不和齐王徐州相王。


青年史学家

魏文侯用乐羊攻灭中山,派西门豹治理邺城派吴起收复原本属于晋国的河西5成,等到文侯一死武侯即位,照发兵攻陷中山,楚国也派兵伐魏,武侯一死众公子争夺侯位,赵韩趁火打劫,最终魏惠侯即位,后来得到庞涓辅助开始恢复,墨子路过魏国拜见惠王,惠王问先生来会为寡人带来什么利益?墨子说我只为大王带来仁义二字。惠王觉得迂腐。等到孙膑到齐,到围魏救赵,魏军战败,接着马陵之战十万魏军全军覆没,还要向齐国缴纳金银珠宝和土地。不久卫秧到了秦,开始强大,进犯魏境,惠王派公子昂领兵7万抵挡,卫秧写信给公子昂说两人本是旧相识以私人名义两人聚聚,没想到卫秧不守信用扣押公子昂并捆绑到魏营7万魏军再次全军覆灭,惠王被迫割让700里土地给秦,魏都安邑已经靠近边境于是迁都大良,经过两次全军覆没前代经营的人口金银珠宝的土地兵器盔甲弓箭矛弩马战车……损失巨大,从此战国第一强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