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流芳百世,从此“倭寇”变“鬼子”!

中国古代常以“匪、蛮、夷、寇”等形容外来侵略者。明朝时期,日本海盗浪人开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那时,我们称前来犯境的日本矮个子为“倭寇”。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法等国军队入侵中国,由于他们装束“怪异”,语言拗口难懂,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因此人们称他们为“洋鬼子”,而来自东阳日本的人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东洋鬼子”。

那么,这些“洋鬼子”、“东洋鬼子”的说辞是如何出现的?“倭寇”又是何时成为“鬼子”的呢?

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岂是一岛国小鬼可以亵渎的?面对这种羞辱和挑衅,进士出身的李鸿章大笔一挥写道:“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 此对联非但驳回了日本的直面羞辱,而且还巧妙地将“倭寇”和“鬼子”结合在了一起。日本人羞红了脸,便没再言语。

“鬼子”在日语里有两种说法,第一表示长相极为难看,不像父,又不像母的孩子,第二、出生便带有牙齿的婴儿。

九一八以来,日本再次向中国进犯,此时满怀愤怒的国人就完全把日本侵略者称为“鬼子”了。截止到此时此刻,一提到鬼子,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想到那些日本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