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第一大贪,无论有何背景,也难逃毁灭

乾隆

众所周知,在乾隆时期的最大贪官是在乾隆身边的爱臣—和珅“和大人”。在此期间还有一个贪官,他的官位没有和珅的地位高,才是一个省部级的,却比和珅更贪。叫什么名字呢?叫王丹旺。他干的事,被清史记载是清乾隆年间最大的贪污案犯,而且是最大的、塌方式的贪窝案。

王丹旺是山西临汾人,其父亲叫王适,曾经担任过江苏巡抚,出身官宦之家的王丹旺自幼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饱读私塾。在乾隆十五年考中了举人,在清代只要是中了举人就有机会当官啊,一个办法是花钱,拿出钱来捐纳,吏部就会给你安排一个职位。另一个就是叫打挑,朝廷每隔几年就会在举人之中进行公务员的遴选,看文章、书法,还看颜值,必须得长的帅气,挑中的就能当知县。作为有钱人的王丹旺自然不用等着打挑啊,直接花钱捐献,就得到一个知县。王丹旺步入仕途之后,当上知县,先后干过甘肃的山丹、高兰等县的知县。后来升为云南五定知府,又调任宁夏知府,又升任浙江布政使,相当于主管民政、财政的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之职。在官场奋斗多年。在乾隆39年调任甘肃布政使。

乾隆下江南

甘肃那时是个相对的穷地方,需要朝廷财政转移支付(就是财政拨款)来解决地方开支。西北干旱,粮食短缺,政府的粮仓储备也很紧张。朝廷在甘肃实行一个办法,允许甘肃老百姓及其富人可以向政府交纳粮食,然后换取一个支助国家的一名份,以后国家会回报你,类似交公粮食。甘肃穷啊,粮食价格低,这捐麦终究不是一个好制度,后来这个制度就废止了。王丹旺到了甘肃之后就和陕、甘总督乐尔锦商量,对朝廷说甘肃缺粮食了,要开这个捐捐。又以捐献粮食不便为由,下令甘肃各州、县折成银子收钱。钱收上来了,按理说这钱应该拿去买粮食的,存在政府粮库里。王丹旺他们肯定是中饱私囊了,钱收上来后,粮库还是空的,怎么办呢?王丹旺很聪明,又和总督乐尔锦说:“咱和朝廷报旱灾,连年大旱,粮食都拿去赈济灾民了,还能从朝廷那里要点赈灾款啊”。

王丹旺是布政使,他这么一搞,甘肃官场都跟着学啊,各州、府、县都这么干。在中央和甘肃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王丹旺非但没有得到惩处还被朝廷表扬,省去不少中央财政资金转移不少负担。乾隆42年,王丹旺升为浙江巡抚,带了大把银子走了。王丹旺走后,继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占和前任王丹旺一样也是个贪官。使用一样的贪污手段,王廷占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有创新,除了征收每人50两之外,还要征收办公经费4两,纸张费2两。王丹旺、王廷占俩人在甘肃先后捐征(自愿与强迫)的事长达六年。一共捞取白银一千三百多万两。如果不出事的话,甘肃官场就会集体一直这么贪污下去。

和珅

乾隆46年三月,甘肃循化发生了农民起义,甘肃地方当局镇压不力,朝廷派阿贵率兵入甘,阿贵奏报甘肃是连绵阴雨,此前王廷占和总督乐尔锦却报甘肃是连续数月大旱。乾隆这才起了疑心了,于此同时总督乐尔锦由于镇压不力被乾隆下旨问罪。在调查过程中,乐尔锦的家产不如自己家奴多的咄咄怪事,各种疑团,种种荒谬,引出了甘肃官场塌方式的腐败,浮出了水面。最后甘肃的大小官员一百多人被法办了。其中王丹旺被斩首,王廷占被绞死,乐尔锦自尽,20多名官员被杀,78名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

这事情并没有结束,王丹旺之所以敢如此的胆大妄为,原因就是朝中有人啊,有一人是他的保护伞。随着追查的深入,王丹旺的保护伞慢慢的就明晰起来了。他就是已故的大学士于敏中。乾隆把于敏中从贤良词中拽出来,充当保护伞还什么贤良啊,各种荣誉都撤了吧。

晚年乾隆

在查抄王丹旺家产的过程当中,主持查抄工作的是闽浙总督陈辉祖,在查抄王丹旺的家产时他又贪了。他以银换金,隐藏珍贵玉器,偷换朝珠,把大批赃物窃为己有。这个事呢,应该说一般露不了,他是一手操办这个事的。但是乾隆爷来了一个回头看。朝廷派官核查,一查就查出了这个陈辉祖有问题了,再细查,情况属实。事情暴露后,陈辉祖一看不行了,没好日子过了,算了,死了吧。最后自尽身亡。

大清王朝的贪腐归罪于谁呢?应该是制度问题。真是制度不变革,反腐无效果。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反腐应该是有启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