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如何从万众敬仰变成民心丧尽,这一事件是关键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诸葛恪传》,时间是在东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主人公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原文如下:

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场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恪从其计,回军还围新城。攻守连月,城不拔。士卒疲劳,因暑饮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诸营吏日白病者多,恪以为诈,欲斩之,自是莫敢言。

恪内惟失计,而耻城不下,忿形于色。将军朱异有所是非,恪怒,立夺其兵。都尉蔡林数陈军计,恪不能用,策马奔魏。魏知战士罢病,乃进救兵。恪引军而去。士卒伤病,流曳道路,或顿仆坑壑,或见略获,存亡忿痛,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图起田于浔阳,诏召相衔,徐乃旋师。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诸葛恪一心想在淮南地区扬威,驱掠民众,但有一些将领提意见说:“如今我们率兵深入曹魏领土,百姓一定会逃走,恐怕会使得兵士们疲惫而收获甚微,还不如去围攻新城。一旦新城被围,敌军必定救援,就有机会将其歼灭,这样就能取得一场大胜。”诸葛恪采纳了这个建议,回军围攻新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城池却没有打下来。将士疲惫,又因酷暑大量饮水,很多人腹泻浮肿,一大半人染病,死伤惨重,生病的将士数不胜数。而诸葛恪却认为这些人是在装病,要将他们处斩。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报告实情了。

久攻不下使得诸葛恪感到非常耻辱,因此经常满脸怒气。将军朱异稍有依依,诸葛恪便怒不可遏,立即剥夺了他的兵权。都尉蔡林多次向诸葛恪陈述用兵策略,诸葛恪不予采纳,最终蔡林骑马叛逃去了曹魏。曹魏得知东吴将士疲惫患病,便向新城派出援军。诸葛恪被迫率军撤离新城,但士兵们受伤染病,无法加快行军速度,有的倒毙在沟坑中,有的被曹军俘虏,幸存者怨声载道,而诸葛恪却毫无在意,像没事发生一样。他来到长江边的沙洲上停留了一个月,计划出发到浔阳江流域屯田。皇帝命令他班师回朝的诏书下达了多次,诸葛恪这才不紧不慢地返回。从此,老百姓对诸葛恪大失所望,怨恨和轻慢油然而生。

本文要说的三国成语故事,便是文中所提到的“晏然自若”,意为毫不在意,镇定自若。这也是由《三国志》作者陈寿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诸葛恪幼年成名,被誉为神童,的确非常聪明。孙权对他非常器重,以其为托孤大臣辅佐儿子孙亮。孙亮即位后,诸葛恪大权在握,也的确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受到万众敬仰。不过,此后诸葛恪的致命弱点暴露出来。在此次围攻新城的战斗中,诸葛恪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顾将士性命,引起东吴百姓的强烈不满,民心丧尽,不久后被孙亮所杀,三族被灭,可谓咎由自取。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