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德国的武器军队被严格限制,怎么有能力发动二战?

军事一点通

德国是被限制了,但谈不上严格。在事实上,德国政府寻找到了漏洞,并且逐步突破协约国的限制。比如说,根据规定,德国不能拥有空军,那么德国政府干脆组建“航空俱乐部”,以储备空军人才,变相恢复了空军,而且实力并不弱;在陆军方面,德国政府对外派出军事专家,一方面可以观察外部世界的动向,寻找潜在的盟友,另一方面,这些人也锻炼了指挥能力;在海军方面,这个不好捣鬼,所以德国海军一直是软肋,但其潜艇部队的实力依然很强。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德国的军工体系,并没有被完全限制,德国通过对外援助的方式,将这些部门放在了国外,这就等于重建了军工体系。

因此,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的军事力量就已经部分恢复了。德国在“一战”时期,其后方并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依然拥有大量人才,相关的科研机构以及工厂,都被保存了下来。德国也是一个大国,原本其实力就超过法国,再加上内部趋向于稳定,其战争潜力也很容易被激活,单纯的限制,肯定是很难的,更何况德国政府已经突破了限制。

在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彻底抛弃了“凡尔赛体系”,军工体系全面复活,德国的实力迅速恢复到了“一战”前的水平。再有就是,德国的军官团,依然被完整的保留,这些人是德国国防军的精锐力量,他们有很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创新能力也非常强,这使得德国军队拥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其战略执行能力,远远领先于英法军队。在面对德国军队时,英法在大概率上不敢主动进攻,尤其是法国人,干脆在“一战”后修了一条“马奇诺防线”,他们认为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而德国人恰恰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在此时,德国也组建了机械化部队,而且拥有先进的装甲集群作战理论,还拥有打仗不要命的指挥官,这都是德军的优势,他们已经拥有了横扫欧洲的实力,只不过英法两国的依然在梦中,对德军的实力严重低估,脑海中总是幻想着重演“一战”的结局。

英法两国对德国实行“绥靖主义”,这也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英法在战前,频繁卖队友,以期望实现“祸水东引”,然后让德国去打苏联,英法坐收渔利。可希特勒识破了英法的套路,反而不断挑战英法的底线,因为英法越是放纵,德国越是张狂,这毕竟是英法送上门的机会,德国自然是要抓住。

这就好比如说,英法把大门敞开,放手让德国人来偷东西,但至于英法什么时候动怒,则是德国不知道的。但德国很清楚,那就是英法已经被战争吓破了胆,不敢轻易开战,最后事态越来越严重,直到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才算是忍无可忍,正式对德国宣战。结果,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却在六个星期内亡了国。


图维坦

希特勒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要创建第三帝国,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地犁取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为德国人取得新的生存空间。”希特勒上台就是奔着战争与对外侵略扩张而去的,也就是为了一战复仇;而一战德国战败后被英法等活活剥了一成皮,也会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帝国主义之间贪婪于欲望的战争,德国虽然战败,但去狠狠揍了英法俄一顿,战后英法俄等自然要秋后算账。战后德国被迫接受惩罚与战胜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德国不仅必须放弃所有殖民地,连本土也必须割让给各国,也因此失去了大量的人口;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军队规模、武器装备也被严格限制等,而巨额赔款曾遭到德国的强烈反对,但法国置之不理还出兵强行占领德国三个城市。

“人为刀殂我为鱼肉”德国被胜利者们狠狠的剥了一层皮,巨额的战争赔款成为了德国人民沉重的负担,经济崩溃人民日子过得很惨,不仅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尊严,《凡尔赛条约》激起了德国人民的不满与愤怒,以致于德意志人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复仇之心再次席卷整个世界。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上台后终止了一战赔款,推出一系列政策,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军备、解决失业人口等,直到1936年德国基本上已经渡过经济危机,希特勒短短几年间把德国重新带回到了世界强国之列,而军队规模由原来限制的十万军队逐渐发展到五十二个常备师,这五十二个师成为了希特勒发动二战的资本。希特勒所作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的奋斗》而做的准备。

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国人民对一战《凡尔赛条约》的愤怒与不满留下的种子,德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挽回曾经失去的尊严,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思想正好迎合了人民的意愿,也赢得民心。而希特勒上台后推行一切有力经济措施就是一场战争经济,通过大量举债发展经济建设等、通过军队和军工体系消除失业人口,而且为了赢得人民的支持大搞高福利政策,直到1938年德国已经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

希特勒为实行《我的奋斗》又要保持高福利政策和就业率,必须发动战争机器来消耗军工装备等来带动经济发展需要,以对外扩张、掠夺财富来满足。以德国庞大的军工体系和普鲁士军队的能征善战,再加上一战德国人民埋下的仇恨种子,希特勒是有实力发动二战。

而英法的重点放在了苏联的红色政权,对德国扩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祸水东引好以坐收渔翁之利,对德国的崛起一直采取绥靖政策,而此时的盟友日本早已蠢蠢欲动,希特勒不再孤军奋战,以德国的当时的军事实力是有能力发动二战的。


赛门军略

德国在一战中以惨败收场,《凡尔赛条约》也让德国吃尽了苦头,德国需要赔偿战胜国天价的损失,几乎把德国压的喘不过气来,不仅如此,德国的重型武器装备,比如坦克,火炮等也被明令禁止,(我们也曾受此待遇)它的陆军人数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陆军总参谋部也被取消,海军空军的力量也被严格限制,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打压德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最好是让德国永远保持战败时的现状。但是希特勒凭什么能让德国有能力发动战争?



一,兵源。

打仗得有兵源,希特勒上台后,基本把全国的人都调动起来,特别是适龄的男性,非常适合加入军队,所以希特勒以建设国家的名义。弄了一个预备役,参加军事化运动,然后让他们回到家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加入乡土防卫队,秘密的进行训练,所以一支高素质的军队就这么被秘密训练起来了,兵源问题完美解决。



二,武器。

当时整个德国都被希特勒的演讲深深感染,全国上下热情高涨,所有可以生产武器的工厂都被政府征用,而且都是以各种民间民意进行活动,什么民间飞行俱乐部,各种造船厂,实际上军工业一点没停,最重要的是德国不缺人才和工厂,打《凡尔赛条约》的擦边球,挂着羊头卖狗肉。




三,钱。

打仗也得有军费,所以希特勒前期大力发展德国的工业,一直辗转各地指挥发展经济,当然也会敲诈有钱人,比如罗斯菲尔德家族,有个故事就是讲的纳粹敲诈犹太人银行家,虽说是敲诈,但还是比较恭敬,并没有下狠手,到了后来经费紧张,有钱又不愿意捐献自己钱财的犹太人,成了纳粹首选的目标,犹太人没有爱国心的言论也在德国迅速发酵,于是屠杀开始,而欧洲其他国家也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反对,毕竟犹太人是真的有钱,在各个国家都有那种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大财阀。

当复仇的怒火被点燃,所有战争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都准备好,那么战争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