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见的快要失传的捕鱼技艺

​鸬鹚捕鱼,是鄱阳湖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捕鱼方式,它曾一度是渔民赖以生存的绝技。更是鄱阳湖上流动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鸬鹚俗称鱼鹰、水老鸦,有的称“哇子”或“捕鱼鹳”,羽毛呈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据介绍,鸬鹚主人多用“白话”与其驯养的鸬鹚进行沟通,渔民以歌代令的鸬鹚号子,鸬鹚号子有不同的调子和不同的节奏,表示捕捉不同的鱼及作业时的不同“指令”。对于仅有“喔呵呵依唷呵呵”而无歌词的鸬鹚号子,鸬鹚都能听懂。渔民用这种口头秘传的驯养方法能将鸬鹚驯养得非常通人性,使其成为渔民捕鱼的忠实伙伴。当湖面浸满了这种“喔呵呵依唷呵呵”的号子声,加上鸬鹚在水面和竹竿上上下下的动感,使整个湖面充满了生机。再配以捕鱼的丰收场景,整个人鸟对话的元素就是一幅美画。

  据当地渔民介绍,鸬鹚捕鱼使用的木船与普通木船不同,是由两只不同形体的单船组合而成。单船身长6尺多,宽不过2尺,船腹两块隔板分成前舱、中舱和后舱。船的头尾形状一样,常以人站在船上放鸬鹚时分辨前后。单船因小不能载重、因窄容易摇晃,故还用两根横杠将两只船并排相连,中间前后左右留一尺五见方的空间,便于站人。两船相并中间,内侧各钉上一块踏板,渔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鸬鹚。因为鸬鹚船是由两只单船相并而成,船身短小、划行轻便、掉头灵活,所以在水上划行十分平稳。

用鸬鹚捕鱼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放漂和放潭两种。他们早上四、五点钟将鸬鹚从棚里赶到小船上然后驾一叶渔舟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先用荷包草做的绳子将鸬鹚的颈部绑住,防止鸬鹚消化掉捕到的鱼。然后用竹竿将鸬鹚驱赶下水,鸬鹚们灵巧地腾空跃起,一会儿纷纷钻入水中,搜寻着湖水下的鱼儿,待捕到鱼后,先贮藏在喉囊中,渔夫伸出竹竿,鸬鹚便跳跃其上,竹竿再那么往渔舟上一搭,鸬鹚就上了船。待鸬鹚抖落毛上的水珠,渔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轻轻一捏,囊内的鱼便逐条转个方向,顺着鱼鳍的方向把鱼挤出来。经过几个小时的劳作,船舱里逐渐堆积起大大小小的鱼,鸬鹚疲乏了,渔夫就唤回鸬鹚驾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栖息地,用早已准备好的小鱼犒劳辛苦工作的鸬鹚们,这时,饥肠辘辘的鸬鹚闻到了鱼味,都争先恐后地围在他们身边抢夺食物。


据渔民介绍说,一般一只鸬鹚一天能捕到10公里左右的鱼,而鸬鹚自己只吃1公斤左右的小鱼。所以来说,利润还是可以的,一个渔民只要养十几只鸬鹚,就够养活一家人了。

以前湖里的鱼多,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养鸬鹚捕鱼。可现在不行了,鱼少了赚不到钱,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了。十几二十年前,鸬鹚捕鱼还能经常看到,如今不少人嫌干这行太苦转了行,现在只能偶尔看到一两只鸬鹚捕鱼的身影。原来家里养有鸬鹚的,可是捕不到鱼又得买鱼给鸬鹚吃,无奈只好把它们给卖了,只留下一两只在农闲时捕鱼改善生活和贴补家用,老渔民感慨地说:“等我们老了以后,祖辈传下来的鸬鹚捕鱼的技艺恐怕就要失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