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八景俏太行第2景:老宅击掌,鸟鸣声声,北京专家破解谜团

绵延400公里的太行山山势巍峨险峻,沟壑纵横交错,不少古朴村落遍布其中,梁家村便是其中一件精美的杰作。

梁家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井陉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梁士忠(约1350年-1420年)自山西平定县城西迁此立庄。

元末明初,北方战乱,民不聊生。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即告百官:“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休养生息”。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梁士忠就是在这一时期迁徙而来,梁家家谱记载,梁士忠居山观地形,触景生情,“上到庙岩岭,看见红土湾,很好一穴地,就是无人烟。”

俯看梁家村

梁氏族人繁衍生息的这片土地,四面环山,丛林茂密,地势北高南低,民居依坡就势,石券窑居,举架楼阁,相映成趣。旧有“六山(琳琅垴、柴胡垴等六个山垴)九嘴(九个山嘴喻九只鹦鹉)绕山庄”之说,史称鹦垴山庄,后来改名梁家村。

1.二龙戏珠古黄连

石 缝中长出的古黄莲

在梁家村西南,从庙岩岭发源两道山梁,恰似两条巨龙,曲折蜿蜒,苍劲飞舞。两梁交汇于一道峡谷,谷口一座圆形石垴,就在这无土无水的石垴之上,竟然生有一棵高约20米的古黄连树。树与石浑然一体,宛如一颗珍珠,人称“二龙戏珠”。

黄连树又叫楷树。清代学者所著《广阳杂记》记述有该树木:楷树又名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状椭圆,木纹细腻,可做器物。相传它最早长在孔子墓旁,为子贡所植。它树干挺拔,巍然屹立,有种浩然正气,为诸树之榜样,也是楷模一词的由来。

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上这样描述黄连木:

黄连木,江西、湖广多有之。大可合抱,高数丈,叶似椿而小,春时新芽微红黄色,人竞采其腌食,曝以为饮,味苦回甘如橄榄,暑天可清热生津。杭人以甘草、青梅同煮以啖之,则五味备矣。

《辞海》注解黄连木:落叶乔木,高可达25米。广布中国黄河流域以南各地。适应性强,喜光,深根性,生长较慢。

梁家村的这株古黄连,堪称四奇。

一奇它的年龄高达近千年,村民讲述,黄连树在梁家先祖到来之前便已经存在,伴随着小山村悠悠600多年,见证着山村的变迁与进步,在村民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

二奇在高纬度地区,它还能生长得这么茂盛。黄连木“江西、湖广多有之”,“广布黄河流域以南各地”,梁家村南距黄河300公里,属海河流域,黄连木在这里依然郁郁葱葱,是不朽的奇迹。梁家村可能是黄连木分布的最北边界。

三奇这株古黄连扎根顽石之中,豪饮雨露,笑傲风霜。这株树高达20米,树干周长达到了4米,要四五个人合抱才能抱住。到了夏天枝繁叶茂时,树冠宽可达20多米,虬枝婆娑,丫杈环绕,枝干苍劲,飞鸟翔集,十分壮观。可是,它生于圆形石垴东南,巨石直径与树高相当,石下即是无名的季节小溪,黄连木若要生存,其根系必须洞穿巨石,向西北延伸,扎实,才可汲取到生长的养分。可以想见,这株黄连的根系比它的树冠还要庞大。

四奇这株古树四季变化迷人。村中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春絮夏绿秋叶黄,霜降之后穿红装。冬季挺拔傲风雪,历年三月才换装”。赞的便是这棵古树随四季而变的傲人风姿。

2.掌击鸟鸣后府楼

梁家村村北最高处有一座上百年的宅院,房子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一层为明代建筑,二层为清代建筑,石砖木框架结构,门窗雕花,玲珑剔透。

此处宅院名为后府,是十六世人梁成元所建。后府建造有一段传说。梁成元盖房、买房十余处,特别是买下上股土窑,盖后府,难度较大,土窑岸高数丈,荆棘满坡,地脉紧,住着仙家。梁成元带领家人烧香燃黄纸,奉上“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帖子,破土准备动工。仙家给梁成元托梦,允仙家三明三夜搬走,梁和仙家在梦中争执:“不行,必须立即搬走。”仙家道:“梁成元梁成元,别人要动难上难,你洪福齐了天。”第二天,梁成元令人挂出“洪福齐天”大横幅施工,只听百鸟齐鸣,声音直通西南石窑洞方向。在施工时,一只眷恋的神鸟驻足停留,久久不飞走,工匠们知道这只鸟有来历,不敢捉打,只好拍手驱赶,拍一下手,叫一声,拍一下手,叫一声,突然不见了。工程进行顺利,建成豪主家的后府。

后府楼

紧贴后府正房后身,高出它三四米有一处平台,设有拦马墙,既保安又防洪,拦马墙内可充当打谷场。站在拦马墙内,俯身面朝后府宅院中央击掌,便会听到“吱吱”类似鸟鸣的清脆声音,击掌快,鸣叫声便快,击掌慢,鸣叫声便慢。村民为此作了一首打油诗:

人靠拦马墙,

面向院中央,

双手一击掌,

吱吱鸟鸣响。

据曾到此处探访的国家大剧院舞台设备部高级工程师李国棋介绍,这种“鸟鸣”现象是典型的建筑声学现象,即声音传出去后发生反射,出现了“声染色”(在音响系统中,由某一音响器材所引起的声音改变)。后府远山环绕,形成一个圆弧状,后府又位于中心位置,是声音聚焦的地方,这样就可以使拍掌声形成连续的颤动回声。此外,后府屋顶上瓦沟和瓦垄的排列十分均匀,材料为石瓦类材料,十分光滑,令鸟鸣现象更明显。如果是冬天雪后,无论你如何击掌,也听不到鸟鸣了。

后府鸟鸣现象早在工程竣工后不久就被人发现,因此被视为吉祥脉系,梁成元给下一代取奶名为鹏来、鹤来、鸿来、凤来等,以示后府人财两旺。

3.变化多端鹦垴拳

相传一世祖梁士忠为娘子关梁将军之后,武将家风世代相传。

三世祖梁稷在明朝初年任凤阳训导,自创家拳及功夫拳。

十世祖梁效曾到少林寺学艺三年,打出少林寺。梁效将自己在少林寺学的功夫与家拳融合,吸收大量名拳的精华,逐步积累成梁家独有的拳术,因当时梁家村称作鹦垴山庄,梁家拳也因此得名鹦垴拳。鹦垴拳积累了功夫拳、二郎拳、梅花拳、少林拳、太祖拳、八策锤、岳云锤、小生拳、十二腿、搕锤、小红拳、尥(音liào)三腿、大红拳十三路拳术,包括七个故事回子,如三英战吕布、打少林、打擂、赵匡胤打五虎、三打韩通等,遗憾的是两个回子已经失传。鹦垴拳还包括鹦垴花枪、牛枪、大刀、双剑、双刀、子义棍、流星锤等单路子,及跑阵九锁连环阵。

鹦垴拳

鹦垴拳属中三路,显著特点是手眼身法,斜形爻(音yáo)步,技上加计,刚柔相济,有擒拿格斗,强身健体的实用性。鹦垴拳手到眼到,快慢得当,动作亮相,礼节请谢,又有一定的表演观赏性。

梁家村人尚武。男丁几乎都会练鹦垴拳,可以说全村人人都会武功。周边的村子都有戏台,一扇门横梁上书写“出将”,另一扇门横梁上书写“入相”。这里借用“将”“相”,有盼成大器的意思。出则将军,入则丞相。周边于家村有6座戏台,梁家村却一座也没有,这是梁家尚武的写照。

鹦垴拳平时用来保卫村子,免受外面匪人侵扰,渐渐演变成为民间社火的主要内容。每逢正月十五,全村人就会组织在一起,举行盛大的鹦垴拳社火。

最近几年,梁家村的鹦垴拳社火开始配合军鼓、舞蹈以及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形成了自己特殊的体系。2009年鹦垴拳被井陉县列入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2011年分别被石家庄市、河北省列入市级、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非遗。

4.联通魂脉永隆桥

轻戏是梁家不成文的家规。

十三世人梁照,是一名晋剧须生,从小就喜欢看戏,一看就懂,一听就会,极富戏剧天赋。成人后,他在山西插班学唱须生,跟着跑龙套。梁照在戏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一场大戏中,主角因病不能上场,梁照替补上场,他在台后描眉不打脸,班主等人对他大加训斥,不料梁照登台后自动变脸,满脸通红,一鸣惊人,人称自来红,一时名噪山西。后来梁照自创戏班,流动于山西太原、太谷、榆次以及河北井陉、获鹿等地演出,收入日增。

因族人轻戏,梁照被家族除名,顺带连累了他的父亲。在梁家族谱上,梁照的父亲也不知为何人所出。也正因为如此,梁照在族谱中成就了一段佳话。

梁家地处六山九嘴之中,正南离地原属涧沟,山势不接。乾隆十八年(1753年),村民修建桥梁一座,南来北往很是方便。

《井陉县志》载,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大雨,绵河大水冲去城西关本阁及居民半街。秋薄收”。这一年,梁家沟通南北的石桥,“大水漂冲,殆无片石”。

此后20余年,丰歉不常。史载,嘉庆六年(1801年),井陉发生流域性洪水;嘉庆十八年(1813年),继上年遭受旱灾之后,直隶南部、河南北部、山东西部地区,又遭大旱,人民生活极为困苦。期间,梁家世人想重新修筑石桥,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

梁照有成后,归来认祖归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冬,梁照、梁登慷慨解囊,决定为乡亲修缮石桥。原桥南北长数丈,重修谈何容易,无异于重新建造一座石桥。国学梁植枢等人决定和梁照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村民们也施财助工,争先恐后。建造此座石桥,梁会升在宁晋县募化十二千文,村人捐款管饭众多,余皆由梁照自榆次、衡水、太原、获鹿、寿阳、新塘等地募化而来。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石桥告竣,乡人命名为永隆桥。正定府井陉县秀才(生员)梁德峻为石桥竣工撰述碑文,嘉庆十二年(1807年)丁卯年举人于来章书写碑文,记述了永隆桥重建经过。碑文中盛赞这座石桥:

见规浮半月,俨占利涉于鼍,梁影湛长虹。……童叟无忧,厉揭晓夜,克便驰驱,洵足补天功培地脉,而为承先裕后之大端也哉,迺为铭曰:巉巉石径,接构为梁,远托山□,巍然屹立,直如砥矢,固于金汤,有举无废,万世康庄。

永隆桥略显粗糙,但沟通了地脉,也联通了血脉。梁家后代说, “在我们梁家人的心里,永隆桥修建得虽粗糙,但却是梁家人团结一致的象征。”

5.金面青袍关帝像

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建。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中国历史晚期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关公庙宇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据不完全统计,现世界上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关帝庙3万余座,仅日本和马来西亚就有关帝庙1000多座。

梁家村原本有一座关帝庙,后改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重建庙记曰:

天地之正理萃于心,则至秀至灵,正气畅于身,则至关公为正神,扶纲常而定鼎,宣忠义而除氛,吾于大成之忠孝廉尽主之功烈,靡竟所以随方,设庙下特立祭祀,盖赫赫正神显于世间,善恶有应,万古常尊。原旧址有防风脉,改建村东,立为三楹。视前弘长,乡人塑圣王,感化深矣,所以有施砖瓦木料,有施钱谷,有助人工,重塑圣像,庙貌维新,是以俚言笔之石以垂不朽。

年长日久,关帝庙破损,重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与别处关帝庙不同,梁家村的关帝是一位金脸关公。

《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红和白是戏曲里对忠与奸的一种具象表现。为什么会将关羽描写成红脸呢?民俗专家分析,从远古时代起,红色便在巫术文化里有避邪的意思,红色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而此后红色更是忠心、忠诚的象征,正所谓“赤胆忠心”正是对关羽人格魅力的一种写照。

梁家村中金脸关帝有一段传说。

相传十六世人梁殿元(梁成元的弟弟)在山西做生意,一次赶着牲口行走在路上,一位红脸大汉挡住去路,梁成元央求好汉高抬贵手,许愿将来为他“筑金身,礼佛像”,好汉方才放行。梁成元回到故乡后,践行了他的承诺。

光绪二十一年重修关帝庙碑记中写道:

县西十里(作者注:井陉县城原在天长镇)梁家村旧有关帝庙,地处巽方(作者注:东南),面朝衡岳,诚一乡之屏藩也。无如历年滋多渐就倾圮,善士梁殿元目睹心惨,向父老而言曰:关圣帝君护国佑民之功不可胜录,吾愿独出资财重修庙宇可乎?父老欣然称善曰:此盛举也!君乐输财,吾等竭力襄事。于是鸠工庀(音p?)材(作者注:聚集工匠,准备材料),扩其旧基高其阚闳,一楹改为三楹,神像塑成。新像金碧辉煌,不数月而工告竣!

6.源远流长舞社火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梁家社火是祖辈传下来的,是以拳为主的红脸社火,经几百年的演练、传承,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拳术社火。梁家社火表演程序也有自己的风格,演出前到关帝庙拜刀,演出三战吕布一路,以保演出平安。之后到梁氏宗祠给列祖列宗烧香叩头,祭祀祖先,表演功夫拳,以示不忘根本,后继有人。

梁家社火表演时,战鼓隆隆,催人奋进。随着鼓点,演员动作或快或慢,轻重分明,显得更有力量。踩街或围观群众聚集,流星开路打场,因流星属危险兵器,人们害怕打着自己,自动散开。跑阵后演员自动围场,坐地,形成一围人墙,以防不测伤着观众。

1953年,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安居乐业,业余生活活跃,本来社火武术底子很厚的梁家村人听说县组织社火大汇演,他们高兴极了,有的夜以继日苦练硬功,动作精益求精;有的老师傅刮净胡须上阵。在正月十八那天汇演时,三战吕布、打擂、打五虎、各路拳术、单路子等表演得都很出色,赢得观众和评委赞不绝口。梁怀龙耍双刀时,正演着突然手握刀把,而刀飞出场边上空,当即梁顺小用令旗杆应回,梁怀龙说时迟那时快,扔刀把,接刀柄继续舞,化险为夷。梁椿表演时,手拿躺镰,最后一动斜形倒插步,架脑应棍,躺镰折掉,用躺镰柄尖一应,正好顶住,将棍顶折。观众又惊又喜,连连叫好。主席台上拍手称赞,有的领导激动地喊:“别打了,不用评了,非梁家莫属!”

在这次汇演中,梁家社火队以两手绝活取胜,拔得头筹,获红旗一面。以后,梁家人傲称——梁家社火拔红旗。

7.历尽沧桑古民居

6个世纪中,梁家村历经灾难战乱和世事变迁,但依然保持了特有的历史风貌,古村落成片区占地约有两万平方米,坐北朝南,民居依坡而建,以神秘的后府为最高点,然后呈扇形扩散,东西两道土梁延伸到村庄的两边,犹如天然屏障。村民们形象地说,像一把簸箕,簸走了麸糠,留下了精华。

一街九巷连接村庄,阡陌交通于其中,形成错落有致的街巷空间,街巷皆以石材造筑,古拙朴质,整个村落与周围的山势、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筑城思想。

梁家历朝历代都出过大家富户,他们在村中盖起豪宅,也因此村中点缀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明清古民居具有晋冀合璧、博采京华的特点,以窄长形的内院为主要特征,其平面布局以“一正两厢”为基本形态。一些房屋虽然年久失修,已显破败,但仍能看出当年的风姿和韵味。很多细节,如宅门之垂花、墀(音chí)头之兽雕、柱基之钟鼓造型等颇能彰显匠心之独特。站在村南的山上望去,村里一色的青石、青砖、青瓦建筑,依坡就势,参差有致,各种雕刻,古朴典雅,深厚严谨。据说梁家村当年有“小北京”的雅称。

后府是梁家村最高处的一处宅院。鸦片战争后,战争连年不断,清府国库空虚,号召子民有人的出力,有钱的捐财,对抗外敌。梁成元向朝廷捐巨资,赢得朝廷赞扬,光绪四年(1878年)三月二十七日,朝廷赏给四品军功顶戴,赐赠“昭武都尉”匾,悬挂于后府大门上。后府大门口墙雕拴马石,右立上马石,五级台阶石门墩,黑漆大门带过庭,气派一时。

后府分为主院、东院,主院分前院、中庭、后院,主院与东院皆有两层上房和配房,举架楼阁。院内方石铺地,干净整齐,房顶的猫头筒瓦、五脊六兽保存完好,门窗上的雕花十分精美,显得玲珑剔透。连厨房烟道都是寿桃形状,讲究可见一斑。

梁家祠堂东侧有一座漂亮的宅院,梁家人称画楼。画楼又叫画花楼,地处梁家中心位置。这一宅院的建筑中,除临街外,其他房屋都是双层建筑。尤其是坐北朝南的主房,前面从地面至二楼都是木质结构,两根柱子由柱基石相撑,直通二楼楼顶。画楼雕梁画栋,前面和两侧的垛口上方都是各种花草的木雕。

《井陉县志》记载,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大旱、大饥荒,粮贵,民食树皮木叶。诏发救济。

1722年,适值大旱大饥荒,粮食金贵,穷人以树皮树叶为食。财主梁显见到这种光景,大发善心,以修建花楼为名赈灾,招募来百姓干活,来的就三顿管饭,度过灾年。据说,当年连村人带建筑工匠百十来口人,耗费三年光景,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人力,才建起画楼。特别是河南一木匠,为度灾荒,一家四口吃住在这里三年才返乡。也可见梁显的为人。

可是好景不长,画楼建起没有几年,梁显家境衰败,村人为了报答梁显的救济恩情,家家户户联合到画楼的二楼烧香上供,并将供品留于梁显的家人,以表示心意。

8.穿越历史梁家谱

一世祖梁士忠文武双全,耕读一生,教子有方,治家极其严格,有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勇仁厚,道传一贯;有家规:治忤逆,责奸邪,除窃盗,杜伦葬,禁赌博,饬盗卖,惩非偶,防谱失。

梁氏家族在梁士忠的训导下,在这里种地为食,集雨为饮,诗书继世,尊儒尚学,忠厚传家。600年间,梁家人才辈出。梁家三世祖梁稷在明朝初年任朱元璋故乡凤阳训导,十七世生员梁栋选曾任北京女师大国文教授、直隶省民政厅长。

武将家风也是世代相传。梁家村和周边至今还流传着十八世人梁世祯打败日本武士的故事。村里的老人回忆,梁世祯从小就刻苦练习鹦垴拳,平时用石锁、木架、木板等练功,武艺高超。1942年,日本武士在井陉矿区横涧村召集比武,梁世祯应邀参加。比武前,汉奸官员逼迫梁世祯比武只能输不能赢。痛恨侵略者的梁世祯根本没有理会这些,在比武中痛打日本武士,赢得了比赛胜利。几天后,梁世祯被捕,被日本人残忍地杀害。有武艺、有骨气的梁世祯,成为梁家村村民心中的英雄。

梁家人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成就不少伟事。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家树立村规民约并立碑,禁止乱砍滥伐,提倡植树造林;禁止胡乱取土,提倡全民蓄水。20世纪末,梁家还是世外桃源,路难认,道难走,出门爬坡尽石头,村民要到天长镇,就要走5000余米的崎岖山路,最宽处不过1米,窄的地方只能勉强通过一个人,一趟来回得花5个小时左右。1995年5月,全村400多名村民加入了开路大军。13载匆匆流走,2008年4月份,一条通往山外的路终于通了。梁家村村委会特地在村东树立了一座碑纪念此事。

史上,梁家多次修纂族谱。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新正月,梁家人合议修谱,修谱工作由十七世人梁栋选主持,梁栋选整理家谱并作序,序曰:

尝思水有源,木有本,人有祖,其一理也。然,源深而流不竭,本固而枝自荣,祖已往,而子孙能不报之乎。陉南梁家村良都社十甲,旧有家谱堂一所,由来久矣,但历年已久,谱尽摧残,无以修之,又何以妥侑先灵乎,于是合户人公议,重彩丹青,再修新谱。然,犹恐谱之有失,又复为之造册,是诚事亡如存之至意,而后世子孙正可以睹霜露而尽春秋之大典也,是为记。

梁家最近一次修谱是2002年,梁新贵先生召集有威望的族人,共同修撰,他们费尽周折,将东户、西户梁姓合并,并将近年认祖归宗,散落他乡的梁姓一并修于族谱,耗时3年,悬于梁氏祠堂内。由是,梁家血脉一目了然。梁新贵先生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