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送命(二):上行下效蠢臣子

此篇为第一篇“甘心殉身唐六主”的续篇,即第二稿。通过此篇,可以稍稍让我们知道,不仅有异想天开的君主,还有一群心存侥幸、不怕死的臣子,他们“前赴后继”地走在“嗑药送人头”的路上。

早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便列出专章对金丹的炼制方法及功效作出一定的介绍。而炼丹之术及丹药本身则相继被冠以金石之术、长生药、长生久视之术、丹砂等名称,不论此术、此药之名如何更变,古人对其兴趣却从未消减,甚至可以说是不减反增。自五食散后,能对上层阶级产生如此严重后果的药物,或许非金丹莫属。

葛洪《抱朴子》

杜伏威、尉迟恭

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好神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最终因为误食云母粉而中毒暴毙。而认为服食云母粉可以延寿的,不仅是杜伏威,还有为世人熟知的“门神”尉迟敬德(即尉迟恭)。当然,尉迟敬德修仙,金丹和云母粉同时练起,是两不相误的。

《旧唐书·尉迟恭传》对于尉迟敬德晚年的状况有着这样的记载: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戏剧中的尉迟恭形像

他不仅服丹食粉,还建起台阁莲池、身着锦服,以清商乐自娱。

尉迟敬德就这样过起了十六年闭居的日子。不同于因遍体伤病而早于贞观十二年(638年)的秦叔宝(秦琼),尉迟敬德即使在服食药粉之后,还是活到了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享年七十四岁。这也算修行长生不老的众人中难得的寿终正寝者。

李抱真

李抱真像

李抱真出身粟特贵族家庭,担任昭义军节度使长达十余年,是唐朝中期平定“四镇之乱”的功臣,他所训练的昭义军步兵在当时号称天下第一。而就是这么一杰出的“异族”名将,晚年却耽于享乐,大建亭榭楼阁,追求长生不老,四处寻求方士。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句话适用于历朝历代的各类情况。李抱真想要长生不老,就横空出现了一位号称能制作“服此(药)当仙去”丹药的术士孙季长。李抱真欣喜若狂,对孙季长的话深信不疑,他甚至对部下说了这样一番话:

秦、汉君不遇此(药),我乃遇之,后升天,不复见公等矣!

愚笨至此,李抱真确实已经无可救药了。

据史料记载,李抱真在开始修习长生不老术期间,总共服下了超过两万颗的丹药。如此多的“隐形炸弹”藏在身体内,让人着实怵目惊心。而被欺骗的李抱真也自然成不了仙,非但不能成仙,还差点要了自己的命。到服丹的后期,李抱真已然无法正常进食,大限将至。就在此时,道士牛洞元用猪肪、谷漆两药辅佐,帮助他泻出了大部分的丹毒。李抱真如释重负,“病少间”。眼看着金主要脱离苦海了,孙季长却来了一句“补刀”。而正是这一句话,终结了李抱真的性命:

将得仙,何自弃也?

李抱真再一次听从了这位“半仙”的“良言”,一鼓作气服食了三千颗丹药,成功驾鹤西去,可谓是货真价实的“成仙”了。

清代学者赵翼不禁为之哀叹道:“斯真愚而可悯矣!”(他真是又愚蠢又可怜啊!)

李道古

作为唐朝宗室的李道古,不仅坑了唐宪宗,还把自己也送了性命。

李道古先是将自称“能化金为不死药”的山人柳泌推荐给宪宗李纯,让柳泌帮助炼制金丹,结果导致宪宗病情加重,愈加暴躁,最终为宦官弑杀。宪宗之子穆宗对李道古等人所为早就深恶痛疾,在即位后,马上将李道古贬往循州(位于今广东省)。

但令人“感动”的是,李道古即使在岭南潮瘴之地,仍不忘追求不死。抵达循州数月后,李道古也因“服药欧(呕)血

”而死。这不能不让人感慨,道古兄是实诚人啊,自己都坑。

薛居正

上述几位,各有异同,以李抱真最为“重口味”,但当我初见《宋史·薛居正》传对于薛居正中毒情况的记载时,才发觉,可怜人不止李抱真一位。

还是先让我们看史料:

(薛居正)从平晋阳还,进位司空。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偃阁中,吐气如烟焰,舆归私第卒,六年六月也,年七十。

薛居正画像

作为《旧五代史》的挂名主编,薛居正因其博学、识大体等多方面优点而得到宋太祖、太宗的器重,稳居宰相之位。

表面端正的薛居正,内心还是渴望“修仙”的。而他长期食用了丹砂(关于其食用丹药的时间,史料并没有说明是从何时开始,但从薛居正发病之快及症状之剧,不难看出此毒在其体内蕴积已久,并非一朝一夕的服用能达到的效果),以至于中毒。

薛居正毒发时,正在朝堂上奏陈政事。发觉自己身体的异样后,薛居正马上出殿喝了一升多的水。但当下属把他扶到中书省时,薛居正已经口不能言,只是指着房中廊庑间的储水器,似乎还要饮水。他身边的人急忙把水取来,但此次症状发展极为迅速,薛居正已然连水也不能喝了,只是躺在房内,口中不断吐出像烟焰般的气体。在支撑着被抬回家中后,七十岁的薛居正离开了人世。

或许,上行下效是一个君主带来的恶效应,但我们应该明白,服食丹药或者云母粉的热潮绝非是一位君主的“以身作则”便能带动的,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帝王将相们(甚至于百姓,只是其财力无法支持)对长生不老的渴求。

对于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科学非一切),且笃信仙道的古人,的确无法多加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