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方是不是落后于北方?

潮牌搭配师


中国的国土辽阔,区域差异比较大,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可分为三大自然区,分别是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南方即是东部季风气候区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北方则是指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中国地形图)

在中国历史上,南方与北方在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上也存在差异,在南宋以前,北方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超过南方,而南宋以后,南方的人口数量、经济总量超过北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主要与近一万年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

东亚大陆东南濒临全球第一大洋——太平洋,西北内陆是广袤的陆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东亚地区处于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从东南沿海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部,降水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然而,历史时期,地球的气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一万年以来,气温有时候高,有时候低,比如汉朝、唐朝的时候,气温就略高一点,明朝、清朝时候,气温就略低一点,从整体上来看,近一万年以来,全球的气候是变得越来越干冷。

先秦时期的气温比现在要温暖湿润,中国最早的最发达的文明出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夏人、商人、周人的中心活动区域皆在黄河流域,黄土土质松软,自我加肥能力强,易于开发,而此时的长江流域,则比较的“卑湿”,水稻种植还处于“火耕水耨”的阶段,过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对于黄河流域来说是有利的,而对于长江流域来说则是不利的,直到西汉时期,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九江郡一带还是“郡多虎暴,屡为民患”,而庐江郡(今安徽省中部地区)一带则是“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故而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经济总量、人口数量要高于长江流域。

由于近一万年以来,中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趋向于干燥寒冷,海洋性减弱,大陆性增强,故而,黄河流域变得越来越干燥寒冷,而长江流域则变得越来越适宜人类居住,在秦汉时期,我国的江南地区还处于“卑湿”的状态,而到了南宋时期,则变成了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这样一来,经济重心遂转移到南方,南方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开始超过北方。

(我国南方地区的稻田)

气候转向干冷以后,对我国华北平原的影响,就是降水量减少了,水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而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影响则更大,降水量减少、气温下降之后,每到秋季,草木枯黄的时间提前了,草场的面积也在萎缩,从而造成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呈现出周期性南下的趋势,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游牧民族南下,首先冲击的就是黄河流域的农耕地带,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展开大战,破坏了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造成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出现凋敝的现象,而我国的南方地区有秦岭—淮河作为屏障,北方游牧民族在短时间内,不会冲击到这一地区,从而使得南方的经济得以继续繁荣发展。

(生活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契丹人)

此外,自先秦以至唐宋,我国的北方地区,一直是政治中心,到了南宋以后,经济中心虽然转移到南方了,但是政治中心却一直在北方,北方地区作为政治中心,容易受到战争的影响,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北方的战争比较频繁,频繁的战争对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南方地区由于战争规模小、数量少,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继续维持繁荣状态。


腾飞说史


要分时代,事实上,6000年前的南方并不比北方差到哪,良渚文化里面的城市规模远大于同时期的北方(现发现的),但良渚之后,南方进入沉寂期,虽然有三星堆这样的亮点存在,但南方总体水平还是远低于北方。直到唐之后,大量北方移民多次南下,南方渐渐超过了北方(有学者估计是安史之乱后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从那到现在,南方还是远强于北方


清风知水


历史上有一个经济中心南移的现象。

所以开始,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的。

这个状态持续到魏晋南北朝五胡乱华那个时候。

开始往南走了。因为北边太乱了。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先是流民到了南边,然后人口技术跟过去,然后南边开始发展,然后隋唐,基本差不多了南北方。

到了两宋,南方基本超过了北方,因为南宋把都城都选在了南边,虽然是被逼的。

到了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在南方出现。为什么不是北方?

因为此时的北方还达不到那个要求。


子不良


从上古看

人也许是从南向北发展的

而后来是由西向东攻伐的

其中不乏由东向西攻伐的

再后来是由北向南攻伐的

再后来又由南向北攻伐的

如此反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