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非亡国之君,可惜却当亡国之运"

成者王侯败者寇,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历史没有如果,倘若能真的有假如或者重来,史上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悲剧人物。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崇祯几次拒绝南迁都城,他真正做到了这条组训。

1644年4月25日,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亲自砍杀了后宫的嫔妃、公主等女眷之后,匆匆赶往煤山。颇为凄凉的是,这位大明帝国的皇帝,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前呼后拥,在身后只跟着一个太监王承恩,在鞋子都掉了一只的情况下,但他还是来到了煤山,在一棵悲壮的歪脖子树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饱读诗书的崇祯,不想成为汉献帝,刘禅,李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他最终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开了他的大明帝国。令人唏嘘之余,也不失为一种悲壮!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在崇祯继承其哥哥朱由校帝位时,仅有16岁。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民起义和阉党乱政,崇祯就接手了这样的一个乱摊子,此时的大明帝国早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即位后的崇祯,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却显示出了非常老练的政治手段。面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这位小皇帝选择了隐忍不发。在麻痹他们的同时,却在暗地里不动声响的剪除魏的党羽。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崇祯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这简直可以和后来的康熙皇帝擒鳌拜相提并论。

崇祯在清除魏忠贤势力之后,意气风发,决心励精图治,试图再现大明王朝的辉煌。令人唏嘘的是,铲除阉党,权力集中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坐大了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明末的文官集团﹑崛起的满清﹑农民军,成为了摆在崇祯面前的三座大山。这三者里面,尤以文官集团危害最大,他们对卢象升﹑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军事行动处处掣肘,这样的大明焉能不败?

一方面勤俭自律、励精图治,另一方面,疑心重重,滥杀功臣,以致无人可用,身死国灭,这就是崇祯皇帝。可是,毕竟当时他才三十来岁,换了其他人也不见得比人家强,对此我们又能苛求什么呢?还是那句老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人生不易,三思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