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被杀的真相阴冷刺骨

​大唐宫廷政变系列之四(下):先天政变--细思极恐,太平公主被杀的真相隐藏在千万次过滤后的史料背后

三、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对此次政变的发生经过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歧义,都是众口一词的记载道:7月3日,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禁兵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先将他们斩首,在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又在朝堂上逮捕了萧至忠和岑羲,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薛稷被赐死在万年县狱中。太平公主逃入山寺,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被李隆基下诏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她的儿子以及党羽被处死的达数十人。如果不按《旧唐书》的说法,7月3日没有谋划策乱,而是将这一天的同谋理解为谋逆前的最后定夺,同样存在一些疑点。在众人同谋的7月3日,玄宗即将太平公主集团各主要成员采取分时分地、各个击破的方式消灭殆尽。公主闻风逃入山寺,三日乃出。首先,唐玄宗于七月才得魏知古密报,就可立即实行监视,擒贼先擒王,趁其聚首发动之前,一举将其剿灭。但太平公主竟然得知消息,逃离府第躲入山中。其次,事实证明,消息走漏确有漏网之鱼,太平公主集团核心人物左仆射窦怀贞便是。如果在距政变只有一天,各方准备早已就绪的情况之下。深知死罪难逃的窦怀贞竟没有联合尚在外的太平公主做拼死一搏,反是“逃入沟中,自缢死。”实在令人费解。最后,在玄宗分三批抓获诛杀六人的过程之中,他们都反应迟钝,未有任何抵抗。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的疑点呢?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唐玄宗早就有了自己的行动计划,以太平公主谋反为名,自己主动出击。从容施行计划,不动声色的逐个击破。窦怀贞的惊慌失措自在情理之中,众人的拼死抵抗也就无从说起。同样大可放手让他的姑妈逃去,等她三日自出后,再体面的赐死于第。从以上分析就足以推断太平公主及其亲信并无谋反之实。

四、那么太平公主“被谋反”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太平公主不仅具有威胁玄宗的权势,甚至已达史书所说“权移人主”的程度。正是这样莫大的势力,为之招来了杀身之祸。在太平公主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重要,李旦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三郎指的是皇太子李隆基。这样太平公主就无可避免的将自己推向台前,她确曾公开放出流言“太子非长,不当立。”更是使自己成为唐玄宗最显见的政治威胁。与处于明处的太平公主相比,玄宗一方面在表面上一再示弱,使之掉以轻心;另一方面不忘时时谋划,期以早日处之而后快。早在其身为太子之时,河内人王琚就曾进言“何谓殿下,当今独太平公主耳!”李隆基召见后,深以处去太平公主为意。只因时机未到而作罢。其后,开元元年,王琚再度进言,且众人认为时机已然成熟。至这一年的七月,就有了诛杀太平公主一事。另外,政见不同也是太平公主“被谋反”的原因之一。如在任免官吏的问题上,中宗时,“用钱三十万,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此事不为玄宗所容,但太平公主对此事却持赞同态度。又如在对待宗教问题上,太平公主向来与僧道交往密切。御史大夫薛谦光等弹劾“僧慧范持太平公主势,逼夺民产”“公主诉于上,出谦光为岐州刺史”。又“时修金仙、玉真二观,群臣多谏,怀贞独劝成之,身自督役。”也是奉太平公主之意。而与李隆基亲近的臣子中多对此极力反对,如姚元之,魏知古等人。又可从玄宗诛太平公主后不久即发布的政令中看出:“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素者万二千余人”。综上所述,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政见不同,其权势又对李隆基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这些正是太平公主“被谋反”的根本原因。

五、先天政变以后,唐玄宗终于扫清了自己权力征途上的最后一个障碍,掌握了皇帝应有的全部权力。当年,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这也开启了“开元盛世”。此后以玄武门为代表的大唐宫廷政变暂告一个段落。它也标志着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女权争夺皇位斗争的彻底失败,李唐宗室子弟从此再也没有受到过女人的夺权威胁。但是以高力士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因为参与政变有功,已经增加到了3000多人,任三品将军的日渐增多,穿红、紫衣服的达1000多人,宦官势力的强盛从这时开始,为唐王朝的衰败覆灭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