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德领导人会晤,为什么德国媒体说普京送默克尔花束是“侮辱”?该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今古达观


如果普金给默克尔送花是侮辱,那么前阵子特朗普国务会见默大妈时行吻面礼,算不算职场性骚扰?默克尔岂不是得积极投身metoo运动的洪流中了……传说中的“标题党骗点击率”,这显然就是典型的德国案例啦。

《图片报》是德国销量最大的日报, 但严肃知识分子往往对其嗤之以鼻。《图片报》的主要读者群体为工人和低收入者,受过大学教育程度的读者还不足十分之一。严格归类,这是一份德国街头报刊,即德语中的Boulevardzeitung(娱乐报纸)。此类报纸拿不到政府拨款,首要任务就是追求销量。哗众取宠的“丑闻”、独家“桃色新闻”,辅之以醒目的黑体大字标题,此乃《图片报》拿手好戏,也是其从众多严肃报纸、政论新闻中脱颖而出的不二法宝。

街头报刊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不追求新闻的独立性与批判性,而更多地倾向于迎合大众的刻板印象。所谓“忠言逆耳”,与读者期待相悖的观点很难受到热烈欢迎。默克尔本人俄语流利,与普金私交不浅,两人相谈甚欢,达成政治协议——这一切,哪有俄罗斯辱德来得吸引人呢!同理,中国威胁论等调调也很能吸引受教育水平不高的读者。《图片报》不讲究政治操守,语言简单粗暴,长于煽情和喊口号,这在德国是出了名的,有些新闻,大家看完乐呵乐呵,不必当真。


陈皮果子


如果《图片报》的目的是吸引眼球的话,显然这次它已经达到了目的!因为对普京送默克尔鲜花是“侮辱”的指责,至少已经让它成为俄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于其所谓送花暗示默克尔是女人、是在“侮辱”她的说法是否符合逻辑,俄方的回应是:这太荒诞了!网友的评论也让人亮瞎了眼:如果普京用德语和默克尔交谈的话,是不是在暗示她是德国人?(此话的含义,大家都懂的!)

1. 事实上,当天默克尔收到的鲜花不只普京送的这一束。在抵达索契国机机场时,德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工作人员也送了一束鲜花给她。按照《图片报》的逻辑,这恐怕也是一种“侮辱”吧。

现在还原一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普京对默克尔的来访非常重视,包括会晤地点选在了索契而非莫斯科,都有着不想在美欧、特别是美德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的背景下,不想让默克尔照顾特朗普面子的心达过为难。

5月18日当天,普京在索契“博恰罗沃小溪”官邸前,率领包括梅德韦杰夫在内的各界要员迎接德国客人的到来。当普京为她献上大把鲜花时,默克尔的脸上笑容非常灿烂。

俄媒报道说,默克尔和普梅两人见面后进行了简短交谈,她甚至还用俄语(!!!)“祝贺”梅德韦杰夫再次出任总理,后者则回答说“谢谢”。普京告诉默克尔,俄罗斯内阁刚刚组成;梅德韦杰夫补充说,新政府“很有活力”、“可以开始工作了”、“我们期待进行接触”。默克尔则再次用俄语(!!!)祝愿道:“祝一切顺利!”

2. 应该说,默克尔此次访问对双方都非常重要,正如她本人强调的,德国与俄罗斯搞好关系“符合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内。在国际问题上,普京也没有以“地主”身份对默克尔盛气凌人。相反,双方尽可能求同存异。

俄罗斯因此不愿背“侮辱默克尔”的锅!

一向说话不温不火、但不给对手任何空隙可钻的克里姆林宫新闻秘书佩斯科夫21日回应说:俄罗斯有着向女性献花的优良传统,“在我们俄罗斯,赠送鲜花给女同事或者女外宾绝对正常”。

俄罗斯议会下院(国家杜马)副主席伊琳娃·亚罗瓦娅则嘲笑说,把赠送美丽鲜花以示尊重解释为“侮辱”,证明《图片报》对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概念的缺失,“按照这样的逻辑,‘女士’和‘夫人’的称呼也是侮辱。”

这位女议长提醒说,献花给女性是“美好的传统”,这里面不掺杂任何其他含义;接受献花也是女性应有的“特权”,即使她是个政治家或者国家领导人。

其实,普京已经不是第一次给外国女性领导人、更不是第一次给默克尔送花了!


2008年3月8日,普京在莫斯科与默克尔会晤2017年10月18日,普京在索契会晤克罗的亚总统基塔罗维奇

3. 俄罗斯政治学家安德烈·苏兹达利采夫表示,《图片报》的指责再次证明西方在寻找一切借口破坏俄罗斯的国际形象。

他认为,特别是在“斯克里帕利中毒案”发生后,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的立场变得更为负面,而默克尔在访问索契并与普京会谈的事实,严重打击了西方的反俄运动。“西方对俄罗斯吹毛求疵,指责赠送鲜花是侮辱,就是找个理由再次指责俄罗斯。”他说。

俄罗斯外交官协会副主席、2000-2005年驻沙特大使安德烈·巴克拉诺夫指出,送花属于正常的社交礼节,对其赋以其他含义的做法“很奇怪”。他表示,《图片报》发表如此内容证明其记者“不专业”、“恶意升级到新高度”。他解释说,如果在20年前,没有任何一个编辑会采用这样的稿子。

4. 《图片报》内容素以“耸人听闻”著称,在政治则持比较保守的立场,传统上对俄罗斯持批评态度。俄媒评论说,《图片报》报道以性、丑闻、暴力、纠纷、战争等为主,因为经常违反职业道德,包括发表大尺度暴力照片、披露个人生活隐私、甚至不实报道,而一直是受到德国新闻协会批评最多的媒体。

《图片报》在此前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中,称普京在索契会谈中向默克尔显示“自己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主人”。

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主任兼该所德国研究所中心主任弗拉季斯拉夫·别洛夫评论说,普京与默克尔索契会谈是平等的,是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对话,说什么其中某一位是“主人”,这样的说法“完全不恰当”。

他强调,《图片报》传统上就对俄罗斯总统持批评立场,“关于‘普京视自己为普默会谈中、甚至整个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人’的说法绝非出于幽默,其中另有含义”。


Andrei青山碧水共云天


【笑话,普京也许可以侮辱德国总理个人,德国和欧盟侮辱的可是俄罗斯】

一、看看几个主要议题就知道是谁在侮辱谁了

默克尔要跟普京谈的话题主要是伊核问题、叙利亚局势、乌克兰人权问题、天然气输欧,在这几个问题中除了第一个问题以外,剩下的全部是俄罗斯有求于德国的问题。

1、叙利亚局势 土耳其两个月前还在和俄罗斯、伊朗总统一起发表联合声明,尊重叙利亚主权,共同寻求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然而,很快土耳其就同意美国使用土耳其基地空袭叙利亚(背叛土、俄、伊三国协调),现在又爆出新闻要将叙利亚阿夫林地区并入土耳其,成为土耳其的一个州,敢情之前当着俄罗斯的面说尊重叙利亚主权,就是放了个屁。叙利亚作为俄罗斯的盟友,俄罗斯就这么眼瞅着它丢了一块领土,估计心里比吃了苍蝇还恶心。

相反,欧盟对土耳其还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毕竟土耳其之前一度对加入欧盟还是很热心的,即便现在,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要顾忌欧盟的态度,当然欧盟也不希望再有一个强大的土耳其帝国来欺负自己。对于土耳其出兵阿夫林,欧盟倒也曾经有过有利于俄罗斯的表态。

综上叙利亚局势上,完全是俄罗斯有求于人家德国法国。

2、乌克兰问题 这个基本就不必说了,俄罗斯因肢解乌克兰克里米亚和乌东二州,遭受欧盟和美国制裁,弄得国内经济一落千丈,现在美国过会又批准了向乌克兰政府军出售军火,乌克兰问题的压力完全在俄罗斯这边,显然又是俄罗斯有求于德国。

3、天然气输欧 这个更不必说了,以现在俄罗斯经济这个情况,如果不是德国掏钱买俄罗斯的天然气,俄罗斯财政和经济状况恐怕连苏-57都买不起了,更何况还要支持在叙利亚和乌克兰东部的军事存在,显然是俄罗斯更需要德国买他的天然气,否则去年冬天俄罗斯早就该威胁给欧洲“断气”了。

综合这几个议题来看,普京怎么有底气羞辱默克尔?又怎么能羞辱人家呢。

二、就在默克尔到访俄罗斯之前,欧盟刚刚追加了对俄罗斯的制裁

因为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大桥通车,5月14日,欧盟对俄罗斯刚刚追加了新的制裁。

来访问没见带什么见面礼,反而还追加制裁,这哪是普京侮辱默克尔,完全是德国在侮辱俄罗斯的节奏啊。

三、俄罗斯国有石油公司的董事局主席都是德国前总理,足以说明俄对于德国的依赖

普京总统在就职典礼上,他第一时间走下台握手的三个人中,唯一的一个外国人就是前德国总理,现在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局主席施罗德。如果大家不能想象中石油的董事长是个外国人的话,我们至少知道清朝末年,我们的海关总署署长是个英国人吧。如此一比,德国对俄罗斯的优势是不是可见一斑了?


日公


在我看来,说普京不尊重默克尔是《图片报》的谬论,两位领导人自然又亲密的举动反映出的恰恰是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体现了普京与默克尔的两位政治强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默克尔这次访问索契与普京会面就是为了拉近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因为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美国指责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北流-2天然气管道建设,使在国际问题上有对立立场的俄德需要走近抱团。在这一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期也将访俄,一下子接待欧盟最重要两个国家领导人的普京高兴还来不及,他敢怠慢?走出门拿着鲜花迎接默克尔正是反映了普京心中的喜悦。

普京与默克尔的好关系是众人皆知的。1999年上台的普京,2005年开始执政的默克尔,两人都已经执掌国家政权十余年,举行了无数次的双边会谈、多边会谈,从政经验丰富二人知道彼此的重要性。俄罗斯想要发展经济、想要有资本与美国抗衡,就需要维持与欧盟的领头羊德国的关系;德国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克格勃出身的普京会讲标准的德语;从小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会说流利的俄语,二位领导人之间的交流完全没有语言的障碍。

现在的国际外交舞台流行的是正式外交中的“不正式”,越随意越能体现双边的好关系,不打领带外交、喝啤酒外交、庄园外交、老家外交……

这些时兴的外交方法按照《图片报》的理论应该都是不恰当的,在这家德媒看来,领导人西装革履,两排人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才是对的。时随世异,老牌的作风已经不符合当下的政治环境、外交环境。

此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普京送花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此次俄德领导人会晤的关注。普京送花给默克尔表示欢迎的照片被众多媒体选为头图,在5·20网络情人节的背景下,是多么利于传播的一张图片、一起新闻事件,向全世界的读者展示了两位领导人的风采、俄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