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是现代军事斗争中的重要技术,中国古代有密码吗

密码在现代军事学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通过破译密码,可以知晓对方的行军或作战部署,得到这些信息后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密码,最初又是什么形式呢?

密码在中国起源很早,相相传它的发明人是姜子牙。他在与周武王的谈话中,曾提到两种密码方式:阴符和阴书。据《六韬》载: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失利亡土之符,长三寸。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武王问太公日:“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可见,阴符是一种尺寸长短不同的简或牍片;不同的尺寸代表不同的含义,一共8种。如前方获得大胜,用来传达军情的符长一尺,然后依次递减,最短的一种只有三寸,代表军队完全战败,丧失土地。但这8种简单的符号对于传递复杂的军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又有了“阴书”。其做法便是把一份完整的军事文书分成三份,即“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送信的各持一份,这样即即使送信的被抓,也不至于泄露全部的军事机密。

当然,这种密码体系并不完善。到了宋代,军事家曾么亮发明了一种密码系统。他将当时军中常用的40个短语分别编上序号,另以一首没有重复的五言律诗(也刚好40个字)作为解码的工具。当部将率部出征时,主将会分发给他们一本密码本,并临时约定某首诗作为解码的工具。这样主将只要看到其发来文书中所包含的诗中“字”,就可以对应找到与之相关联的特定含义。这是一种相对可靠的军事密码,较之音符,阴书有显著进步,可以说是现代密码是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