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帮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蓝颜刺骨


不是唐玄宗不想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而是因为龙椅只有一座,不是你坐,就是我坐,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如果不是唐玄宗先下手为强,让太平公主抢了先的话,他也得死。

是的,太平公主帮过唐玄宗。但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太平公主和唐玄宗面对着共同的敌人——韦皇后和安乐公主。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武则天退位后,李显再次继位。李显无能,让韦皇后把持着一切。韦皇后特别崇拜自己的婆婆武则天,而且缺乏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也可以走婆婆的老路。同时,她还有一个和她一样没有自知之明的女儿——安乐公主。这娘儿俩的意思是,韦皇后先当女皇,死后再传位于安乐公主。

但是有人不同意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觉得,如果有人要当女皇的话,那也应该是她,而不是韦皇后。

另外一个不同意的人,则是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

于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起,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给干掉了。然后,李隆基的爸爸李旦继位。

太平公主觉得,李旦就是个过渡,还是应该继承老李家的优良传统——让女人当皇帝。

但他的侄儿觉得,老李家的这个传统不应该继续发扬了。于是,他就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太平公主,他自己登了基,史称唐玄宗。


趣谈秘史


李隆基又名李三郎,史称唐明皇,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时——开元盛世。

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孙,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他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英俊,是历史上少有的三高----高颜值高智商高情商的正宗嫡系皇四代。

他出生在唐朝宫闱多事之秋,成长于父亲李旦的皇位跌跌撞撞之际。

年幼的他饱受时而高高在上时而寓人篱下的生话,先以皇子身份被封为楚王,接着又被武则天命令过继给李弘为子,继其香火。后来其母亲窦妃被户婢团儿诬谄为“厌蛊咒诅”,与刘妃一起被秘密地杀死于宫中,不知埋在何处。

在残酷的你死我活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李隆基,七岁那年就做出了令武则天高看一眼的举动。

有一次朝堂举行祭祀仪式,他看到武懿宗厉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声色俱厉地训斤:“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一向骄纵跋扈的武懿宗目瞪口呆。

凭这一举动,武则天对这个年幼志高的孙子备加喜欢。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为临淄郡王。

有一件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李隆基的为人处世,“唐隆政变”之前,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李旦报告,李隆基振有词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

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从中可以看出李隆基的老谋深算和全局观念。

“唐隆政变”成功后,李隆基才把唐隆之变的经过报告其父李旦。李隆基很快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万骑为他以后铲除太平公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后话。

接着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禅让,由其父李旦重新即位。李旦做皇帝后,马上议立太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可见当时李隆基已是大权在握,威望也极高。但太平公主没有及时看清形势,收敛其嚣张跋扈的本性,竟然还恃功倨傲,经常干预政事。

有时候她甚至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在这种功高震主的情况下,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所以他也开始寻找机会对付太平公主。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的能耐,所以没有轻易动手。

当太平公主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时,睿宗李旦感到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白热火状态,他听术士说:“五日内有急兵入宫”,更加害怕惶恐,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他更相信自己儿子的能力,于是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

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先天政变’最终还是发生了,李隆基依靠万骑的力量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太平公主见自己的党羽被诛杀殆尽,不得不逃入佛寺。

太上皇李旦出面请李隆基恕其死罪,但李隆基深知姑姑太平公主的本性,他也知道“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于是断然拒绝,将太平公主最终赐死家中。

自古帝王之家无亲情,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杀兄弑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贞观之治。

看来唐玄宗不犯过姑姑太平公主,既是当时皇权争夺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先辈的传统。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史载,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昏庸懦弱,大权操于他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张柬之等拥立李唐复位的有功之臣均遭贬逐,太子李崇俊被杀,武三思等武氏残渣余孽迅速泛起并复活,韦后纵容其堂兄韦温等掌握大权,还公开支持女儿安乐公主大肆卖官鬻爵,又大兴土木,修筑寺院道观,奴役压榨人民。她独持权柄,牝鸡司晨,祸乱朝纲,施政能力与水平却远不如武则天。

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惊恐于唐中宗对她和安乐公主擅权跋扈的义愤,遂狠心用药饼鸩杀了中宗。药死中宗后,韦后准备效法她的家婆武则天做史上第二个女皇。

此时,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旦还有相当势力,他的第三子李隆基也在暗中悄悄积蓄力量,其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很有能力的文武官员 。 李隆基羽翼渐丰,成了韦后专权的障碍,戾狠的韦后准备除掉这个“绊脚石”。

李隆基绝非等闲之辈,还没等韦后准备完毕,他先发制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兵变,亲率羽林军万骑冲进皇宫,将猝不及防的韦后极其党羽一网打尽。之后,由太平公主出面主持,恢复了睿宗李旦的帝位。足智多谋、善于决断的李隆基也因功被立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也是个昏庸的皇帝,他似乎甘心被个性强势的太平公主摆布,太平公主仗恃扶睿宗上位有功,在朝中大树党羽,集聚私人势力,并逐渐开始左右朝政。史载,当时有7位宰相,居然有四人是太平的亲信,满朝文武,大半都争相趋附她,唯其马首是瞻。太平公主势焰熏天,视睿宗李旦如傀儡。

刚开始,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年纪轻轻,有些不以为意,后来见他英明神武,又很善于接纳英才,怕他日后尾大不掉,对自己专权不利,于是渐把矛头对准了隆基。

太平公主大造舆论说,如今的太子不是皇长子,不应立之,自古废长立幼都有后顾之忧与不测之祸。想阴谋废掉隆基的皇储之位。太平公主在朝中势力很大,且很有些政治能量与手腕,所以隆基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

史载,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幸运地即了帝位,是为唐玄宗。然而,睿宗退而不休,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以及重要的军政大事仍由他裁定 。在此期间,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关系极为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杀机,均想置对方于死地。

《旧唐书》载,先天二年(713年)7月3日,唐玄宗李隆基抢先下手,率厩牧(负责替太子东宫饲养马匹、掌管车驾的官署)兵马冲进内廷,诛杀太平公主及死党数十人,将依附太平的官员尽数废黜、驱逐。至此,动荡不宁、暗流汹涌的吊诡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权。次年,他改元开元。自贞观后,中国历史再次迈入一个花团锦簇的繁荣时期。

【答题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帝王家的荣耀有多高,斗争就有多惨烈。何况这个太平公主,可不是盏省油的灯。唐代有了武则天称帝的先例,让不少有胆识有野心的后来者都虎视眈眈,太平公主就是其中一员。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生前最宠爱的女儿,睿宗李旦能再登皇位,太平公主的谋划也是功不可没。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合谋,发动了“唐隆政变”,一举诛灭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让其父亲李旦再次登上了皇位。

李旦上位后,对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另眼相看,凡军国政事都与他们商量。此时的太平公主,气焰正盛,并不把李隆基放在眼里。等她发觉这个侄儿会给自己的政治前途造成威胁时,李隆基已经成了气候。颇为懊恼的太平公主于是想用计谋扳倒李隆基,一来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二来派人监视李隆基,经常向李旦打小报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拢朝中反对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个意图不轨的小集团。幸亏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的表现令朝中重臣们刮目相看,树立了一定的威望,才能和太平公主抗衡。

李旦不是什么杀伐决断的厉害主子,总想着平衡这姑侄二人的关系。于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明争暗斗一直是此消彼长,始终没个结果。712年,太平公主心急了,乘着天有异象,想借机除掉李隆基。也许是李旦厌烦了太平公主的弄权行为,也许是审时度势下觉得还是自己儿子靠谱,这回李旦终于做了个明确的决定——他把皇位传给了李隆基,自己退居二线去了。

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还是不愿意退出这场夺权斗争。公元713年7月4日,是她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此时已是唐玄宗)的日子。7月3日,李隆基先下手为强,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一锅端了,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羽死者数十人 ” 。至此,李隆基才正式掌控了整个大唐王朝。

从结盟到翻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为斗争失败的一方,肯定是必死无疑。


生猛历史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为何不放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是个消费者,所以杀了太平公主,不过是三一五打个电话,“维权”而已。

言归正传,其实唐玄宗干掉太平公主,也可以看作国君除掉开国功臣,两相比较,其间差异,不过是李隆基并不具备开国皇帝对元勋的优势罢了——实际上,太平公主是有可能逆袭的。

武则天在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除掉扬州徐敬业的叛乱后,大兴冤狱,“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对李唐宗室势力的监视达到空前的地步。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李隆基以楚王的身份建置官属,受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等人私见李旦影响,被处废置官属,偕同李贤的三个儿子,及其自己的兄弟,“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李隆基少年便受到权势熏陶,至其弱冠时,又目睹宰相张柬之等人趁武则天病入膏肓发动“神龙政变”恢复大唐,更是积累了“经验”。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自潞州(今山西长治境内)回到长安,一面结纳勇武之士,一方面也在万骑军中发展势力。其时,由于皇帝李显懦弱,朝政大权逐步落入了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手中——这既为李隆基势力的抬头创造了外部条件,也为权欲旺盛的太平公主做出了榜样。

在韦皇后等人的手中,恢复唐朝的功臣遭到打压,或死或驱逐,就连太子李重俊也被杀死。韦皇后等人欲效法武则天,觊觎帝位。李隆基料敌于先,遂联合其姑姑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等人策划了“唐隆政变”,韦后集团,包括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相继被杀,韦氏一门,凡高于马鞭的男性皆被诛除,而李隆基之父李旦再登帝位,李隆基本人也得封东宫。


太平公主权欲本重,又因拥立睿宗之功,开始参与政事,但李隆基在一帝碍手碍脚,便欲使奇计废去他的太子之位,两人由是交恶。李隆基绝非甘于人后之辈,也寻找机会,意图干掉太平公主。

唐睿宗对二人的争斗洞若观火,但一人是姊妹,一人是亲儿子,只好作壁上观。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争斗愈演愈烈,至景云三年(公元712年),睿宗担心这样下去再次引发江山大乱,遂委帝位于李隆基。


虽然李旦手上权力仍大,但李隆基做了皇帝,其势力得到大幅度的增长,太平公主眼见胜利的希望越来越小,遂一鼓作气以政变形式夺权。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得悉太平公主的计划,遂先下手为强,斩太平公主党羽无数。太公公主大势已去,逃入佛寺之中,三日方回,但唐玄宗怎会饶过她?便有太上皇李旦出面求情,太平公主也还是难逃赐死的结局。


古今事


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唐睿宗和安定思公主的妹妹,一生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曾多次为再婚而处死丈夫。
第二次婚姻期间,大肆包养男宠,与朝臣通奸,并曾将自己中意的男宠进献给母亲武则天(即莲花六郎张昌宗)。
因有母后武则天称帝的先例,太平公主也野心勃勃,对皇位虎视眈眈。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太平公主暗地参与了政变,唐中宗李显继位后,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实封五千户,有权力开府。此时太平公主已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势力。

史载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昏庸懦弱,大权操于他老婆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之手。韦氏把安乐公主嫁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又和武三思私通并与朝中武氏集团结成党羽,先后除掉了反对她的朝中五臣(敬晖、张谏之、桓彥范、袁恕己、陈玄,贬而杀)和太子李重俊。


公元710年(景龙四年),韦后惊恐于唐中宗对她和安乐公主擅权跋扈的义愤,遂狠心用药饼鸩杀了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摄政,改制为唐隆,又欲学武则天称皇称制,朝野哗然!

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等人,立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继位。太平公主不但派遣儿子薛崇简等势力参与了政变,还亲手将韦后所立的皇帝温王李重茂拉下皇位。

此时太平公主权势地位更加显赫,增加实封到万户,三个儿子皆封王,宰相多出其门下。凡是她

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就连唐睿宗在朝政大计方针都的和太平公主商量同意,然后是李隆基同意才能实行。


刚开始太平公主见李隆基年纪轻轻不以为意,后来见他英明神武,怕他日后尾大不掉,对自己专权不利,逐渐把矛头对准了隆基。一来散布流言,说李隆基不是长子,没资格当太子;二来派人监视李隆基,经常向李旦打小报告;三是有目的地聚拢朝中反对李隆基的力量,形成一个意图不轨的小集团。


史载先天元年(712年),唐睿宗李旦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幸运地即了帝位,是为唐玄宗。在此期间玄宗李隆基和姑母太平公主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关系极为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各自磨刀霍霍,暗藏杀机,均想置对方于死地。


公元713年(先天二年),皇帝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本人逃入南山中的寺庙,三天后被迫出来,被李隆基赐死在家。至此动荡不宁、暗流汹涌的吊诡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唐玄宗才得以掌握了全部大权。

从结盟到翻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斗争本来就是残酷的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平公主作为斗争失败的一方,肯定是必死无疑。


美丽青春您真痘


早在唐隆元年(710年6月)唐中宗暴殁,韦后集团趁势揽权,扶李重茂为帝,韦后摄政,改制为唐隆,又欲学武则天称皇称制,朝野哗然!


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出彩了,据《资治通鉴》:”相王子临淄王隆基,先罢潞州别驾,在京师阴聚才勇之士,谋匡扶社稷“。初,太宗侍卫……骁勇者百骑。到武则天时……为千骑羽林……隆基皆厚结其豪杰“。此时李隆基集聚到了相当可以的政治、军事势力,匡扶李唐社稷的时机已初步成熟。

为万全之计,李隆基又会同太平公主势力集团:太平公主之子薛崇,钟绍京、王崇华、刘幽求、麻嗣宗等人的政治势力,举兵起事。推翻了韦氏集团,夺回了李氐政权。710年7月24日,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退位,隆基父李旦继统为唐睿宗,史称景云。隆基为皇太子。(712年)景云三年,唐睿宗禅皇位给皇太子李隆基。

此时剩下一股大政治势力就是大平公主,他们幻想伺机争夺皇位,消灭李隆基。学着母亲武则天自称女皇,君临朝天下。此时执政的李隆基如果心慈手软,那么李唐皇权政治,李家江山的稳固,其太平公主势力就成了主要障碍,因此李隆基趁着太平公主羽翼未丰,于713年7月发兵,找借口把太平公主集团消灭殆尽。



这样一来九九归一,李隆基皇帝之路一马千里,毫无坎坷。终于成为了一代明君唐玄宗。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政归李唐……后来有安史之乱……


老蛇正宗


唐玄宗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李月令的矛盾激化是在唐睿宗李旦禅位之后,即公元713年,并不是在武则天死后(公元705年),这期间有很多政治斗争,皇室恩怨的情节在里面,当然,也不能排除武则天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最后一个孩子,是他们共同宠爱的小女儿,据史书推算,应该生于公元665年左右。


太平公主的性格因为和武则天相像,所以极受武则天喜爱,她婚前可以说是各种尊贵集于一身,而在其第一次婚后(嫁给了李治的外甥)仅仅两个月,武则天就称帝了。应该说,母亲做了皇帝,对心高气傲的太平公主来说,影响至深,使得她积极投身到政治活动当中去,也为她以后的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当政晚期,已经预见到李氏皇族的复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做了很多安排,以保全后武则天时代的李武两家,其中之一就是将儿子李显从流放地召回,重新立为太子。其二就是加强李武两家的联姻,其中,就将太平公主嫁给了自己大伯的孙子。



但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支持李唐皇族的势力再也无法忍受年老的武则天,公元705年,他们发动政变,将武则天赶下了台。新上任的皇帝唐中宗李显,是个黯弱无能的人,无法驾驭皇权,这给了他的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太子李重俊觊觎皇位的心思。


很快这些人就会发动政变,而在一场场政治斗争中太平公主都奇迹般的站对了队伍,使得她的势力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早在拥立中宗李显,逼退武则天的政变中,太平公主就支持了自己的哥哥李显,而在李显的太子李重俊造反时,她又站在韦后和安乐公主一边,成功的平定了叛乱。之后,韦后和安乐公主想效仿武则天称帝,终于发动政变,毒杀了唐中宗李显,这回,太平公主又和自己小哥哥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一起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共同拥立武则天和李治最后的一个儿子李旦继位,史称唐睿宗。



至此,太平公主可谓权势滔天,整个朝廷一半的宰相和一半有实际兵权的将军都是她一手提拔的,不仅如此,李旦本是一个玩乐王爷,对政治不感兴趣,凡遇到政治问题,只请教太平公主和三儿子李隆基两个人,而且是先问太平公主,可以说,太平公主已经算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帝了,唯一能跟她对抗的只有三子李隆基。


李隆基是武则天孙子辈中少有的贤才,也是大唐皇子皇孙中少有的能人,他被很多人寄以复兴大唐的厚望,但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缺点,他不是李旦的嫡长子,在宗法制度严密的古代,他的继承权将受到挑战。

巨大的政治优势和李隆基的嗣位不正给了太平公主幻想的空间,她认为只要搞掉李隆基,就可以像母亲一样君临天下。但是天下的风气已经变了,不是吗?



自从武则天登基称帝后,皇室和宫廷经历了太多血腥的政变和诸多奇葩的杀戮(诸如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人们已经厌倦了女人当政,为了避免李唐皇室的劫难,唐睿宗李旦决定提前退位,将权力转交给三儿子李隆基,并将禁军军权一并交到李隆基手上。


而面对李旦的禅位,太平公主一方并不淡定,而是积极谋求皇位,一心要把李隆基赶下台。鉴于太平公主方势力的压力,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动用禁军对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展开了围捕和斩杀,仅仅三天,包括太平公主在内的所有反李隆基势力被完全铲除,至此,后武则天时代的权力政变和屠杀终于告一段落。

在皇权斗争中,即便是亲情也难免受到波及,李隆基对于太平公主痛下杀手多数是基于政治的需要,在很多时候是无可奈何的。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这还的从唐中宗李显的老婆韦后想效仿武则天做女皇帝说起。韦后和中宗是患难夫妻,中宗继位后。任韦氏胡作非为,韦氏把女安乐公主嫁于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又和武三思私通与朝中武氏集团结成党羽,先后除掉了反对她的朝中五臣(敬晖、张谏之、桓彥范、袁恕己、陈玄,贬而杀)和太子李重俊,武三思父子也被太子李重俊杀死。之后韦氏母女用药毒死其丈夫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

这样韦后当女皇的障碍就剩下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预谋清除李旦和太平公主的过程中,和韦氏集团宗楚客关系不错的崔日用派人向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告密,李隆基提前发动政变联合万骑营陈玄礼、葛福顺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又亲自把小皇帝李重茂拉下皇帝宝座,在和李隆基的劝说下让相王李旦(唐睿宗)继皇帝位。

唐睿宗继位后,在立太子一事上左右为难,如果立太子按古训是立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太子,而李隆基虽然不是嫡出,但对除去韦后母女立下了大功,经朝议,国家安则先立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立了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在诛杀张易之兄弟和铲除韦氏集团,屡立大功后,权势地位更加显赫,就连唐睿宗在朝政大计方针都的和太平公主商量同意,然后是李隆基同意才能实施。

太平公主开始认为李隆基年轻没当回事,后经发现李隆基非常睿智英明,害怕李隆基将来做了皇帝威胁到她的权势,就想另立太子。于是就散布谣言说李隆基不是嫡出,不能做太子,要暗示睿宗嫡子宋王李成器和高宗嫡孙豳(bin)王李守礼,从中挑拨,制造事端来动摇东宫。李隆基也知道自己不是嫡出非常不安,也主动提出太子之位让于李成器,睿宗不准,李隆基就非常的低调。在后来太平公主竟把主意打到睿宗的身上,让懂天文的术士说什么慧星出现除旧布新,帝座星出现变化,应在太子要做皇帝,意思想借睿宗之手废掉李隆基,没想到人家李旦本来就不想做皇帝,干脆就禅让给李隆基,太平公主弄巧成拙赶紧劝阻,劝阻不成就让睿宗禅让后还继续亲自执掌朝政大事。

太平公主在趁睿宗没有放权期间,加快步伐大力安插朝中势力和羽林军官。朝中七个丞相有五个就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是越来越尖锐,太平公主买通宫女元氏给李隆基下毒,并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事李慈等,谋划废除唐玄宗。起事日期被魏知古提前告知李隆基,李隆基利用皇帝身份接见大臣的名义,把太平公主的党羽是一一铲除,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事发三天后才出现,被李隆基赐死在自己家中,太平公主的儿子及其党羽被杀死多达数十人,太平公主唯一没有被杀的儿子薛崇简因反对太平公主活下一命。


夏有凉风61



唐朝出了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开天辟地第一回,也可见唐代的社会风气是何等的开明。

有意思的是,在武则天之后,皇室中几乎所有可能接触政权的女人,都有了效仿武则天当女皇的欲望。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重用武姓,打压李姓族人,毒害有可能成为威胁的李氏子孙!



武则天死后,韦后和安乐公主掌握了朝政实权,他们一起毒死了太子,想通过发动政变,也当上女皇!李隆基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通过嫖妓手段拉拢禁军首领发动政变,将李唐王朝的最高政权重新夺回李氏子孙的手中。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宠爱的女儿,也是武则天唯一信任并幸存下来的后人,太平公主,同样继承了武则天对权利的欲望。唐玄宗在政权稳定后,第一着手的事情就是处理太平公主,自古皇家无亲情!刀光剑影古沙场!

所以,武则天之后,位于唐王朝权利中枢的女人们,都无一例外的没有好下场!

毕竟,李隆基是个李氏家族中唯一能干大事的人,所以,男性化主权社会中,女性要出头比较难!武则天只是一个例外,而太平,韦后之流远不能及!所以,他们的下场是唐玄宗可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