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代雄主唐玄宗,为何遇到“安史之乱”表现的如此窝囊?

塔罗右手


大名鼎鼎的天宝十节度就是在唐玄宗统治年间,在大唐帝国处于强盛的扩张时期,然而,很明显,和以后宋朝军队的“强干弱枝”相比,此时的唐王朝是“强枝弱干”。

这些边境藩镇的节度使们权力庞大,拥有一大批直接指挥的部属和军队,对规定数目的边州军务有完全的管辖权,并且能指挥该地区所有独立的军,镇,和小分队。

为了在应付外敌提高组织军队的效率,节度使的权力是拓伸得越来越宽,实质上俨然成了一方土皇帝,此时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在节度使在财政权上的包揽以及地方军事机构愈来愈明显的自给自足倾向。

在以前,后勤供应由支度使负责,他们受权掌控大量中央政府的资金,以购买军粮军衣以及其他军用设备。许多军队高度依赖军队自己耕种的地方屯田,这些田地由营田使管理,而这些本来可以分化藩镇大权的职务在8世纪20年代却是由节度使兼任了。
(屯田驻军)

举两个例子,729年,范阳的军队部分通过海运得到供应,因而范阳节度使另负海运的专责,而朔方节度使则控制连接其各地军队的黄河上游的河运,同时还掌握地方盐的生产。同时有的时候各地方节度使还能管理比他们藩镇之外其他地区的民政。

古代采盐和漕运是极其牟利和重要的产业,这种经济支柱式的产业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对于皇室来说是极其危险的)

725年,政府正式承认把节度使的藩镇纳入行政体系的做法,节度使获准使用“木契”,使他们正式有权进行重大的财政转账和个人指挥大军。非军事职能在节度使手中的聚集让皇帝在地方的权威越来越淡,士兵们忠诚或者赖以生存和升迁的对象越来越倾向于节度使。

随着节度使权力的增长,其反过来开始由地方藩镇开始向中央施加政治的影响,这个标志就是牛仙客。


牛仙客既不是出身名门,也没有任何担任文官的经验,甚至也没有在中央政府或者任何军事部门任职的经历。他是第一个通过边镇体制而升任宰相的人,而他的任命也标志着边陲将领日益卷入朝廷政治时期的开始。

那么与边境藩镇强大的枝相比,唐王朝中央政府这根躯干明显是显得过于单薄了。

公元8世纪40年代唐王朝的将近60万大军中,受节度使控制的超过85%,边防军也改成了由长期服役的士兵组成。禁军制也同时在这里开始改变,禁军的主力位置被称为“北军”的御林军所替代,然而其兵员素质却是很明显地下降了,很多士兵只是长安城的居民和商人,参军的目的是为了免税的特权以及不用去边境服役的便利。

况且,在玄宗晚年,也根本没有盛年时期的励精图治和睿智了,诸如李林甫等人大手大脚地中饱私囊,同时提供大量钱财给玄宗奢侈享乐,深得后者宠爱,对于真实政局是越来越看不清晰了。雄主暮年,往往如此。

至于玄宗的军事才能,可以说实在一般,远远不能和太宗相比,太宗不仅自身精于骑射,武力过人,而且也是实打实指挥过那支著名的玄甲军在虎牢关大败过王世充和窦建德的。


大唐安西节度使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之子,唐中宗李显驾崩后,皇后韦氏专权,韦后想学武则天,大唐天下又面临着危险,这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除去韦氏集团,之后拥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唐睿宗后来又禅位给太子李隆基。



李隆基登基后,除去他最大的对手太平公主后,李隆基大权在握,开始励精图治,天下呈现出太平盛世的局面,同时大唐国力也达到强盛。

大唐强盛后,李隆基就开始贪图享乐了,同时李隆基为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天子。那一代明主李隆基在面对安史之乱后,为什么表现的不像以前呢?

首先,安史之乱发生时,那时的李隆基已经是年龄很大,思想也不如年轻的时候。精力也不从前。

因为他的年老昏庸,过于信任和重用安禄山,没有对他提防,所以才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开始的时候,叛军又节节胜利,因此年老的李隆基就出现了畏惧的情况。

其次,李隆基年轻时虽然是一代明主,开创盛世,但在天下太平后,李隆基开始贪图享乐,不在像以前那样勤恳。

开始的时候还好,因为天下是太平的,虽然李隆基贪图享乐,也没有什么大的事发生,在到后来李隆基得到杨玉环后,就更加的不问政事。

等安史之乱突然发生的时候,打的李隆基措手不及,此时的李隆基为没有以往的雄心壮志,所以表现的就不如从前。

最后,李隆基早年开创盛世,让李隆基为做了几十年的太平天子,大唐几十年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所以大唐士兵虽然名声高,但已经是很多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所以唐军军力并不是很高。

李隆基在面对安史之乱时,唐军节节败退,叛军攻下很多城池,李隆基也怕了,所以才决定出走蜀地的。


因为李隆基开始的部署不当,所以李隆基决定蜀地,在路上兵士哗变,杨玉环无奈自尽,而太子李亨又在别处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就这样李隆基在吃惊和无奈下离开了大唐的最高权利中心。


中孚鉴


首先,唐玄宗算不上一代雄主。用毛主席的话说,前半辈子会做皇帝,后半辈子不会。唐玄宗也就是个政客,离雄才大略差远了。

1、唐玄宗会做皇帝的阶段,是吃了李治、武则天的老本。

首先,李隆基是个靠政变起家的政客,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才稳固了他的位置。前提是他掌握了一定的军权,在军队中有一定影响力。这是借武则天第一个光,所有人都不希望女人掌权;

第二,武则天在位期间,依靠酷吏实行高压政治,清洗了一大批人,把开国以来形成的多个利益集团都消除殆尽,给了李隆基施政的空间;

第三,高宗、武则天时期,国力始终强盛,高宗时期也是唐王朝版图最大的时期,虽然经历变乱,但国力损失并不大。只要理顺朝廷高层,就能享有前人的全部成果。

2、唐玄宗也就是个团长水平,让他统率一个集团军,必然要出问题。

李隆基在位前期,名相辈出,整治吏治,严明法制,开元盛世李隆基领导有功。但要看到,李隆基时期并未有影响后世的长远国策出台,反而埋下了宦官乱政、藩镇割据的种子。府兵改募兵尤其明显,解决了当时缺少兵员的问题,但对背后的土地兼并问题丝毫没有涉及。

也就是说,李隆基在位前期,是一种低水平的敬业和勤奋,他不具备管理一个六千万人口的超级大国的能力,战略方面不过是个儿童水平。

3、唐玄宗晚年居功自傲,多疑猜忌,放纵了安史之乱发生和兴起。

李隆基在位后期,连年轻时低水平的敬业和勤奋都已经做不到了。如果李隆基保持30岁的状态,安史之乱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会蔓延半个中国。前期李隆基坚持的用好人、整治吏治、考核基础官吏三个最大的优点,在后期已经荡然无存。宰相从张说、张九龄换成李林甫、杨国忠,从兢兢业业的官僚体系变成贪污腐败欺上瞒下。很多问题不可能在开元前期出现,天宝年间却成为普遍现象。

安史之乱是李隆基亲手培植出来的,他轻易的被安禄山蒙蔽,利用设立节度使的战略错误积攒了实力,等发现无法控制的时候已经晚了;之后在平乱过程中,又体现了他杀自己三个亲生儿子的多疑猜忌,影响一线指挥官哥舒翰的决策,导致长安失守。

总之,李隆基在安史之乱表现窝囊是正常的,他的性格、能力都决定了这个结果,野心和能力不配套。李隆基早死20年就好了。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


理工男读历史


本人自己的看法是,唐玄宗并不算一代雄主,他是站在前几位帝王的肩膀上的,并且没守住基业, 可以说唐朝的衰败就是在唐玄宗在位时开始的,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经济衰退,人口急剧下降。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很窝囊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唐朝太久没有战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军队战斗力低下。第二个,亲外戚,远贤臣,听信杨国忠外戚,怀疑房玄龄等贤臣。


湮灭的历史


他不是一代雄主,他的业绩是拖了武则天的福,所谓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他的种种行为包括对杨贵妃的宠爱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位明君,也许在性格还有些缺陷,经常感觉他断奶没有断干净似的。


金花银叶


高仙芝在帕米尔高原打败西藏,战果没有及时扩大,士兵为了个没有意义城堡战死本来和平能用打仗不行的平庸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