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古代都是田园牧歌?其实唐代也有“大城市病”

首发于 证券时报专栏

武则天在690年夺了自己儿子李旦的皇位,让他回去仍然住在东宫,享受太子待遇。连唐朝的国号也改成了周。不仅如此,她还把首都也从长安改到了洛阳。并更名为“神都”。

新朝新气象,当然是大事,我们都记得刚宣布雄安新区建立时当地居民的喜悦神情。不过在唐朝的这个时候,新首都神都(洛阳)的市民却陷入了恐慌之中......

为什么呢?

新朝建立,新首都自然也得搞大规模的市政建设,以适应帝国首都身份。各级官员也必须加薪进赏普天同庆,这下国库进出自然紧张,于是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官员们在洛阳城出入的十七个重要关所,对出入的各类商品进行了征税。

可这一下就出了事,虽然征收的数字其实也并不惊人,但神都城内的薪柴价格和粮食价格却逐日上涨一天一个价,新首都居民们都急着哄抢各个薪柴店和粮食店。先买到的暗自庆幸,没买到的则堵着门骂,骂的人多了聚集在一起就自然成了“群体性事件”。

官员们傻眼了,正是新旧政权交接需要稳定的时候,在天子脚下却出了这种不和谐的事情。不知道武则天知道这事会不会觉得被打脸?

为什么会弄成这样呢?

唐朝时的洛阳,是和长安规模相当的特大城市,对于长安的人口,现代学者的估计在80万至120万之间,而武则天时期的神都洛阳,在全盛期离这个数字有过之而不及。

洛阳城的面积在50平方公里左右,把物品从城外运到城内往往需要走几十公里的路。所以城内物价高昂是肯定的。

有人说你说的我都懂,现在北京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物价也比其他地方高嘛,可为什么是薪柴和粮食这两项出事呢?

原因是薪柴和 粮食和民生有关,都是大宗商品,本身利润较低靠的是走量,体积大受交通成本影响很大。司马迁曾说“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就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薪柴甚至比粮食更容易受交通成本影响。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甚至摆在米前面。另外大家也习惯说“工薪”“薪水”,意思是有了工资第一步就是买柴这种基本生活燃料。

宋代以前的中国大城市,普通居民烹调取暖还是以烧薪柴(就是木柴)为主(宋代开始转向烧煤减轻了压力),很多大城市刚建立时城外还有大片森林,可几十几百年过去,可供取得的木柴就越来越少,越来越远。

住在神都城中心的百万人口每天需要大量的薪柴用于取暖和做饭,神都城内的薪柴价格在日常时期都是城外乡村价格的10倍以上。而每到雨雪天气,各家各户需要更多的薪柴用于取暖,偏偏同时雨雪天启又会降低城外道路的运输效率,所以供需矛盾进一步加重,价格只会上涨得更多。

很多时候城市统治者会有意识的在城市内修筑粮仓,囤积粮食在粮价高涨时放出平抑物价,但木柴体积太大消耗又太快,于是基本城市没有这类囤积。

历史记载,唐朝洛阳和长安的鬼市(民众私自设立的临时夜市)每到秋冬季节卖得最多的就是薪柴,原因就是这个。

看完上面的情况,就能明白,中国古代的那些大城市虽然看起来规模宏大壮观无比。但由于缺乏现代技术条件和城市管理制度,在很多基本的民生问题:如食品,燃料,废水,垃圾......其实都是处在危险的的警戒线附近。就像一个人站在水中,水已经到了颈部,略微一点点小波浪就会有窒息的危险。

而武则天的官员们征收的这一项小小的城关通行税,就是这种小小波浪。

生活在一个消息不透明,没有政务公开概念的时代,原本就被高物价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市民们,听到一点点基础民生物品涨价的信息,就让他们进入市场疯狂采购,从而造成进一步涨价浪潮。其实这种事情距离今天的中国也不过是几十年前的事情。

唐朝官员们也许不懂这个事件背后的道理,但他们至少明白这些是由于在城关收税造成的,于是这项收税在短暂实现后又被取消,官员们纷纷觉得此事不光彩,羞于提起。在史书上只是简单一笔代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