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李晔在华州的日子

唐昭宗李晔在华州的日子

华州在唐代一直属于京兆地方,尽管不是都城,却也是天子脚下,百姓富足。谁能料到,到了唐朝末年,昭宗李晔竟然在这里待了三年,事实上,是被囚禁了三年。唐昭宗在位十六年,曾经有三年多时间却是在华州度过的。

据《新五代史》记载,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加剧,各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唐朝朝廷政令几乎无法施行,甚至各节度使敢于公然违反朝廷的政令,昭宗李晔继位之后,建立禁军,意图荡平藩镇,谋求中兴。

然而,昭宗建立的禁军,力量非常弱小,朝廷内部又受到各个藩王和内廷太监的掣肘,昭宗无奈,也只好倚仗实力强大的节度使,以藩制藩,不仅没有起到效果,甚至造成了节度使之间公然兼并土地,皇帝到处逃亡,而朱温这样的节度使却成为了中原霸主,而昭宗的威望损失殆尽,逐渐沦落为诸侯们随意侮辱的对象。

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使藩镇对唐朝廷更加藐视,其中最飞扬跋扈的莫过于陇西郡王李茂贞。在伐强藩的过程中,李茂贞的势力有了大的发展,原本在陇西的李茂贞,此刻却开始关心起朝政来。

李茂贞羽翼丰满,此时关心朝政,无非是想更进一步,“取唐而代之”。李茂贞对于朝政的关注,本就有僭越之嫌,遭到了朝中一些大臣的抵制甚至斥责,认为李茂贞“言行僭越,飞扬跋扈”。李茂贞仗着手中的力量,写信反击。而朝中也有李茂贞的人,这样里应外合,让李茂贞更加骄淫跋扈,在与皇帝的书信往来中,往往经常有不恭敬之词。

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七月,李茂贞在一封写给昭宗的信中公然嘲笑朝廷态度软弱,在信的结尾有一句名言“未审乘舆播越,自此何之!”意思是说,我不知道皇帝你将来再逃亡的时候,还有什么地方能去呢?

唐昭宗被揭了短,自然勃然暴怒,于是就要想办法报复李茂贞,当时的宰相杜让能说:“陛下您刚刚即位,国难未平,李茂贞就在国门跟前,现在还不是与他结怨的时候,万一打不过他,将来后悔莫及!”昭宗气得大骂宰相:“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此乃志士愤痛之秋。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甘心为孱懦之主,愔愔度日,坐视陵夷。卿但为朕调兵食,朕自委诸王用兵,成败不以责卿!”意思是说:“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国门,这正是志士愤痛的时候,我不能坐视陵夷,你只要为我调兵输饷,我委任诸王用兵,成败都与你没有关系。”

然而,唐昭宗最终败给了李茂贞,被李茂贞派兵进逼长安兴师问罪,昭宗在杀了两个御史之后,仍然不能让李茂贞退兵,李茂贞甚至说,挑拨皇帝出兵的是宰相,应该让杀了宰相杜让能。杜让能慨然赴死,唐昭宗李晔的威望彻底丧失,大臣们都不在于昭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了。

乾宁二年(公园896年秋),李茂贞又指使宦官杀死了另一个宰相崔绍纬,再次移师长安,昭宗被迫逃往河东去寻求李克用的庇护。而走到半路被李茂贞的盟友、华州刺史韩建追上,韩建恐吓昭宗说:“车驾渡河,无复还期。”

于是,韩建挟持昭宗于乾宁三年七月十七抵达华州,堂堂一国之君就这样被大臣幽禁了将近三年,期间皇室宗亲覃王嗣周,延王戒丕,通王滋,沂王禋,彭王惕,丹王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杀,“诸王被发,或缘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儿!”建拥通、沂、睦、济、韶、彭、韩、陈、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尽杀之,以谋反闻。”

直到乾宁五年,朱温占据了东都洛阳,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李茂贞、韩建和李克用建立了暂时的攻守联盟,他们宁可让昭宗回到长安,也不能让皇帝落到朱温手里。于是昭宗在乾宁五年的八月回到长安,同时宣布改元“光化”,以资庆祝。

谁能想到,唐昭宗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又来了一次华州。昭宗回到长安不久,占了东都洛阳的朱温攻打长安,李茂贞死守不住,最终将唐昭宗送给朱温,朱温方才带着皇帝东去。

天祐元年(904年)正月,朱温再次表请迁都洛阳,当昭宗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唐昭宗却哭着对百姓们说:“不要喊万岁了,我再也不是你们的皇帝乐。”(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又对他的侍臣说:“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

到了洛阳之后,在天佑元年(904)八月十一日壬寅夜,昭宗皇帝被朱温的手下蒋玄晖和史太带领一百多人杀死于东都洛阳的皇宫。结束了其悲惨而又漂泊的一生。

而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载:《新五代史》书唐昭宗曾经住在华州,登上齐云楼,西北 顾望京师,作《菩萨蛮》辞三章,其中有这么几句:“野烟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今此辞墨本犹在陕州一佛寺中,纸札甚草草。余顷年过陕,曾一见之,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

沈括说,他在陕州一座寺庙里见过唐昭宗李晔所写的辞章,纸张低劣,后人的题跋已经让把整个纸张写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