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反间谍行动探析:尤里·帕夫洛夫间谍案(一)

尤里·帕夫洛夫1934年生于俄罗斯,前苏联核物理工程师,帕夫洛夫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非常不满意,其在50年代曾做过一项研究,就是利用核爆炸的办法制造人造金刚石,但由于造价高昂而被否决,但帕夫洛夫一直未曾放弃,期望凭借这一研究有朝一日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帕夫洛夫被德国、美国情报机关趁虚而入,一步步走向了间谍之路。

尤里·帕夫洛夫是苏联一名核物理工程师,虽不是苏联核研究方面最机密部门的工作人员,但他的工作部门以及他所能接触和知道的材料,很得西方政府看重。

1960年,帕夫洛夫大学毕业后,到经常航行在远东地区的苏联一般科学考察船工作。但是,由于长年生活在海上,生活枯燥无味,工作也极简单机械,且工资又比较低,于是,帕夫洛夫想办法辞去了船上的工作,来到大城市列宁格勒。

帕夫洛夫自视甚高,他认为自己在专业上极有潜力,因此在挑选职业时,他低不就高不攀,经过一番周折,才终于在列宁格勒的一个国防企业中找到了工作。

这份工作不仅工资相当高,而且与他自己的专业也极对口。由于帕夫洛夫就职的是一个国防企业,因而在工作时,企业让他签了一份保密文件,保证不把本企业的机密泄露给任何人。

到1969年,帕夫洛夫又离开了这家国防企业,到苏联航海船舶登记处工作,这是一种升迁,是对他出色工作的赞赏。

帕夫洛夫也确实是一个业务能力极强的专业工作人员,到航海船舶登记处工作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帕夫洛夫逐渐成为登记处里进行核检查的中心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出色的核专家,帕夫洛夫多次应邀到国外出差,参加国际专业会议。

几次出国之后,帕夫洛夫原先多少有一点的满足感消失了,他感到自己工作的这个机构的范围实在太小了。而他的愿望是很高的,他觉得自己完全应该成为一个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核物理学家。

要成为世界公认的数一数二的核专家,那只有想办法获诺贝尔奖。要获得诺贝尔奖,那自然得拿出惊人的学术成果。从目前帕夫洛夫工作的机构来看,要从事核物理方面最尖端的研究是完全不可能的。帕夫洛夫曾经设想过用核爆炸法制造金刚石,并制订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但是,这个方案被权威机构以不切实际而被否定了。现在,他又想起了这个方案,觉得这个方案在苏联得不到支持,如果拿到西方某一个发达国家,在他们强大的财力支持下,或许能取得成功。

一旦成功,诺贝尔奖不也近在咫尺了吗?为此,可爱的核专家帕夫洛夫设想了种种可能性。

1981年,帕夫洛夫从苏联航海船舶登记处调到苏联南北极地质研究所,这为帕夫洛夫实现他奇特大胆的设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因为帕夫洛夫到这个研究所后,得经常出航研究,而船又经常在各个西方国家停靠。

1981年10月,帕夫洛夫乘坐的”维泽教授”号科学考察船在挪威的奥勃松港靠了岸。

由于需要补充燃料和给养,在停靠期间,船上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上了岸,帕夫洛夫也上了岸。

当然,他上岸的目的不是为了观光或购物,他是要寄封信。这是封用英文写的、寄给联邦德国人的一封信。

帕夫洛夫之所以考虑联邦德国,是因为一则在他所进行的科研计划中,他有可能直接去联邦德国;二是联邦德国乃欧洲大地上最富有的国家;三是美国实在太令人敏感,大多数苏联人都认为寻求美国人的帮助即意味着叛国。帕夫洛夫不想冒这么大的风险,也不想被人视为叛国。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我叫尤里·帕夫洛夫,是一个核物理学家,我研究出了人工生产金刚石的方法。由于我们国家不给我贷款做试验,因此我想到西方去,在西方国家持别是贵国寻求支持。

五个月后,我将坐我国”维泽教授”号考察船在汉堡上岸,上岸时,我穿一件深灰色旧大衣,头戴针织毛线帽子,右手拿一本折叠起来的绿色杂志。希望那时贵国能给以明确答复。

信封上写着:挪威,奥勒松,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领事馆。

帕夫洛夫在奥勒松市邮政总局把信投寄了出去。

图片来源及参考文献:

克格勃(KGB)解密档案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解密档案

国纪万象信息情报研究院资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