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智慧:防不胜防的连环计!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一个很有故事性的人物,他一个人改变了或者说影响了春秋晚期的政治格局,他的智谋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伍子胥的前半生用来报仇,后半生用来报恩。报仇方面,他借助吴国军队杀入楚国,对楚平王进行了掘墓鞭尸;报恩方面,他帮助吴王阖闾建立霸业,又因为忠于国家,被赐自尽!

说说伍子胥为了实现自己报仇的理想,是怎么帮助公子光出谋划策,杀掉吴王僚的!这一段实在是看成教科书式的暗杀计划!

第一步,找到一个有胆略的敢死之士,人选就是专诸。这个好解决,专诸是伍子胥的好朋友,再加上公子光礼贤下士,舍得花钱,专诸很痛快的答应愿意舍命陪君子!

第二步,为专诸制造机会,能够接近吴王僚。 吴王僚作为一国之君,平日护卫森严,刺客很难近身。于是他们抓住吴王僚喜欢美食,尤其喜欢吃烤鱼的这一特点,对专诸进行烤鱼手艺的突击特训,短短三个月时间,专诸就成为了一流的烤鱼大师!这一灵感来自于专诸的名言:夫鱼在千仞之渊,而入鱼人之手,以香饵在也!

第一、二步,相对简单,我在前文已经详细阐述其中的谋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

第三步,讲吴王僚的核心骨干从其身边调离,此为调虎离山之计。

伍子胥提醒公子光,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杀掉吴王僚这一点上。还要考虑,即使顺利杀掉吴王僚,他的核心骨干如果在朝,很难让他们乖乖归顺,他们势必会造乱。当时吴王僚的核心骨干有他的叔叔延陵季子,他的儿子公子庆忌,他的两个弟弟掩余和烛庸。这些人都很有实力,延陵季子在吴国是德高望重,公子庆忌武力值极高,掩余和烛庸则手握兵权。因此必须在暗杀时,确保吴王僚的核心骨干都在国外,不在吴王僚身边,确保吴王僚相对孤立的局面。

第三步是整个暗杀计划的关键点和难点!因为第一、二步,都是从自身方面准备的,这个相对来讲好把握,做起来会比较顺利。第三步,是要凭智谋去孤立吴王僚,这是从对手方面做准备,这里面变数比较大,一方面自身要想出一个绝妙的计划,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出现了。楚平王因病去世,听闻消息的伍子胥痛彻心扉,因为他失去了手刃仇人的机会,让楚平王得以寿终正寝!仇人已死,但仇恨依然在,伍子胥还是心心念念要杀回楚国,报复楚国王庭!伍子胥一夜无眠,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绝妙好计,有可能实现第三步计划!

伍子胥找到公子光,让他建议吴王僚趁着楚国新丧,国君年幼,大臣无良之际,发兵攻楚,乘势称霸诸侯!

公子光说,这事听上去对吴国挺靠谱,可是跟我们的第三部计划貌似没啥关系啊!一方面,吴王僚打了胜仗,势力更大了,我们的计划就更难实现了!另一方面,吴王僚如果派我当将军出征,我们就没机会动手了啊!

伍子胥说:1、公子您假装骑马摔伤了腿脚,大王必然不会派你为将;2、公子您推荐掩余和烛庸为将军,再建议派公子庆忌出使郑国、卫国,向两国征兵,共同伐楚;3、最后再以考察晋国动向为由,建议延陵季子出使晋国。吴王僚好大喜功,眼见有可能建立霸业,肯定疏于防范,听从您的建议。等这些骨干力量离开吴国,我们就找机会动手干掉吴王僚,到时您大位已定,他们也是有家难回啊!

公子光大喜过望,依计行事。这当中还有些波折,不过最终吴王僚还是落入圈套,真的按照公子光的建议,把自己的四大护卫全都派出去了!

机会来了!

第四步,把吴王僚引出王宫,引诱到自己家里,布下埋伏做掉他!公子光找到吴王僚,绘声绘色的说自己家新来了个烤鱼大厨,烤的鱼那是美味无比,吃了让人回味无穷,说着露出一副哈喇子直流的表情。诚心邀请大王光临寒舍品尝!

吴王僚生平就好这一口,一听公子光这番生动的描述,也是哈喇子直流,当场痛快的答应了!

吴王僚不可谓不小心,他把从王宫到公子光家的路上布满了士兵,在公子光家里也是层层护卫,自己穿了三层护甲!上菜的厨师,都只穿着裤衩以防携带兵刃。殊不知专诸早有准备,他把削铁如泥的匕首鱼肠剑藏在烤鱼的肚子里,趁上菜时,拿出匕首,一剑将吴王僚毙命!

伍子胥终于帮助公子光杀掉了吴王僚!这一系列的计谋,真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战国四大刺客,从刺杀行动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合理性上,专诸刺王僚都是最高级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提炼一下几点。

1、学会目标细化!最终目标是公子光夺取吴国争权,稳定的坐上王位。要实现这个大目标,先要实现把吴王僚赶下王位,以及让吴王僚的核心骨干们不对自己形成太大的威胁。实现把吴王僚赶下王位的目标,有很多种办法,可以制造内乱,大举攻杀,可以把他驱逐出境,可以暗杀,从中选择代价最小,可行性最高的方案,我们知道公子光选择了暗杀(想一想为什么?)!实现让吴王僚的核心骨干们不对自己产生威胁的目标,同样有暗杀,有明杀,有驱逐几种方案,我们知道,公子光最终采用了调虎离山,然后永久驱逐的策略(想一想为什么)?要实现暗杀吴王僚的目标,就要去寻找一个勇士,并为他制造接近吴王僚的机会。接近了吴王僚,还要保证一击必杀,必须给刺客准备一把削铁如泥的兵器。为了便于隐藏,兵器还不能太大。

你看,通过这种以终为始的推导,通过将目标细化,看似难以完成,难以入手的大目标,变得有章可循了。起码,可以着手准备匕首,寻找勇士了!

我们很多时候面对大目标有畏难情绪,就是因为我们总是盯着大目标,想着一下子完成,这给了我们太大的难度和压力。学会目标细化的思维,我们就能从简单的做起,实现一个个小目标,最后的大目标也就顺理完成了!

2、做计划要从自身和对手两方面考虑。自己有什么资源,有什么优势,能做什么准备?对手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怎么扬长避短,怎么利用对手的劣势,怎么消解对手的优势,怎么利用局势的变化为自己增加优势?伍子胥做计划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把自身的优势激发到最大,想办法消解对方的优势,抓住对方的弱点,一举成功!

3、胜可知而不可为。这是孙子兵法中的名言。胜可知,在于充分在自身方面做考虑,不把自身的弱点展示给对方。做好充足的准备,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看到,自始至终,这个计划里,没有让公子光和伍子胥置于险地,他们都没有暴露出自己的战略意图,他们一步步的继续实力,做着准备,继续胜利的态势!这也是他们选择暗杀计划的根本原因,即使暗杀失败,也是牺牲专诸一人,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不可为,是充分考虑敌人的因素。如果吴王僚没有丧失理智,没有全部派出核心骨干,那计划就不能实施,即使派出了全部骨干,吴王僚处于安全考虑,不肯赴宴,也会免于一死。所以,胜利的要素很大一部分是在对手身上。自身做了再充分的准备,如果对手没有暴露的弱点,我们也没有机会出手!

所以胜可知而不可为!

历史就是这么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