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汉剧,在海外传播的那六十五年

1949年以后,作为湖广地区特大型剧种之一的汉剧受到国家重视,迎来发展的新时期。从1953年汉剧赴朝鲜演出至今,汉剧的海外传播之旅已历经了六十五载春。

20世纪50年代汉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1953年11月,陈伯华等汉剧艺术家随贺龙、梅兰芳等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历时三个月。因其鼓舞士气的出色演出,志愿军总部授予陈伯华“一级功臣” 。这也是有据可查的汉剧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海外出演。

陈伯华

陈伯华

1954年4月,中国派出以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为团长、阳翰笙为副团长的文化代表团,率国内知名艺术家,包括汉剧演员陈伯华、川剧演员陈书舫等前往苏联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红场观礼。陈伯华一行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地演出《断桥》等汉剧剧目多达27场,受到苏联观众的欢迎,同时亦增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20世纪80年代香港的汉剧旋风

“文革”期间汉剧的发展受到影响,停滞不前。直至20世纪80年代,汉剧作为中国的文化使者,迎来了赴港演出的高潮。1982年12月4日,由陈伯华领衔、李罗克为艺术顾问、林戈为团长的湖北武汉汉剧院演出团一行60人应邀踏上了汉剧的访港之旅。

俞振飞为武汉汉剧院赴港题词

陈伯华、李罗克、方月仿(第二排左二)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艺术交流(1982年)

此外,陈伯华、李罗克等还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中国音乐资料馆的邀请,于12月13日参加了汉剧艺术座谈会。陈伯华就自己在《柜中缘》中饰演的刘玉莲这一角色的年龄、性格和表演问题同与会学者交流了看法。李罗克绘声绘色地比较了京剧《柜中缘》和汉剧《柜中缘》的异同。哈佛大学的赵如兰教授就东方艺术亦需考虑快慢有序等表演的节奏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世纪80年代汉剧的日戏改编

汉剧第一次真正与他国文化擦出火花是1988年武汉汉剧院青年实验团赴日本演出。此次演出的成功得益于汉剧剧作家方月仿和第一位将汉剧引向日本的向井方树。

方月仿在日本(1988)

向井方树系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部主任、中国武汉大学外籍教授。因与时任武汉汉剧院青年实验团团长的汉剧剧作家方月仿结缘,二人决定合作改编日本著名戏剧家近松门左卫门的力作《曾根崎心中》,将汉剧介绍给日本。

汉剧《《曾根崎殉情》》在日本演出,邱玲饰初娘

《曾根崎殉情》剧照 熊国强饰德魏兵(1988)

1988年11月,在向井方树的努力接洽下,应日本演剧学会及株式会社西武百货店等单位的盛情邀请,由平均年龄仅二十岁的青年演员组成的演出团在日本大阪、尼崎举行公演,一时轰动日本。

向井芳树夫妇在日本与陈伯华等合影

演出以中国戏剧的形式讲述了这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谱写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此次出访是中国汉剧第一次访日、日本第一次接待以青年演员为主的戏曲团体、中国戏曲第一次在日本演出日本名剧。

日本友人热烈欢迎武汉汉剧青年实验团访日演出团

《曾根崎心中》在日本公演数日, 《每日新闻》 《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数家大报争相报道。日本电视台、关西电视台还在黄金时段播报演出实况。日本的戏剧界也在日本演剧学会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充分肯定了该剧在东方文学戏剧交流中的重要意义。日本同志社大学文学系的学生们还将近松的原著与中国汉剧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激发了后续日戏的汉剧改编。方月仿以汉剧样式,改编创作了向井方树的《绘姿女房》 ,并应日方邀请准备再度与《曾》剧一同赴日演出,不料因日本“阪神大地震”被迫中止。

20世纪90年代汉剧频登东南亚多地舞台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汉剧的海外演出开始面向东南亚。1990年,爱国华侨、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到武汉考察,并与多方联系,出面组织了湖北汉剧到新加坡的首演。

新加坡演出合影

新加坡国家剧场信托局原任主席张启才赠送礼品

1990年11月5日至19日,应新加坡国家剧场信托局邀请,湖北省汉剧团一行58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演出。

1990年,赴新加坡演出,陈伯华与姚美良先生亲切握手

1990年赴新加坡演出,蔡燕与姚书良、陈伯华合照

此次演出是中新建交后由新加坡国家剧场接待的首个中国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团受到新加坡政府官员、各大会馆及名流的盛情接待。演出的《八仙过海》 《求骗记》等等更是深得新加坡观众的喜爱。新加坡电视台、电台对演出作了现场录像和录音,并相继在新加坡播放。各类报刊亦发表评论文章,称赞湖北汉剧团的一流艺术水准。新加坡大学的蔡曙鹏博士,更是连续发表了《从“雏凤凌空”看湖北汉剧团》 《为“皇亲国戚”画一幅漫画》 《神仙美女·英雄·鬼》三篇重头文章,以期借湖北汉剧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出,复兴新加坡的汉剧。

新加坡媒体报道

此次汉剧的新加坡首演使更多的海外华人了解了汉剧,也推动了1993年汉剧在宝岛台湾的破冰之旅。

湖北省汉剧团赴台湾演出合照

1990年武汉汉剧团编剧习志淦赴台奔丧,当时两岸关系紧张,习志淦有意借此难得的赴台机会将汉剧介绍到台湾。几经辗转,习志淦找到台湾立方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述凡。江述凡亲力相助,并召集台北社会教育馆推广组长张泽民共议汉剧团赴台一事。习志淦则在演出前夕发表《汉调一出话古今》等文,为汉剧赴台造势。

赴台演出照,朱世慧(左3)

1993年4月16日,湖北省汉剧团一行60人应邀参加台北市戏剧季演出。 《徐九经升官记》《求骗记》和《美人涅槃》三出汉戏引起了台湾各年龄层观众的极大兴趣,震撼了台北,更为海峡两岸的友好交流谱写了新篇章。台湾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台湾汉声广播电台还为汉剧团的几位音乐工作者制作了长达五十分钟的访谈节目。台北复兴剧艺学校和新生代剧坊团亦邀请汉剧团前往参观交流。

21世纪汉剧的欧美之旅

新时期的汉剧工作者们致力于将汉剧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汉剧工作者们亦尝试将莎士比亚经典剧作搬上汉剧舞台。2008年和2010年,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的熊杰平教授两次和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合作,将《李尔王》改编成了“逆鳞”和“王薨”两段汉剧折子戏,并在武汉大学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小范围演出,受到与会者好评。2013年11月,熊教授又推出由方月仿编剧的另一台莎剧改编戏—— 《驯悍记》 。

汉剧《驯悍记》剧照,王荔主演

2015年2月16日至17日,经由熊杰平牵线搭桥,武汉汉剧院一行26人在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的SOPAC剧场完成了来美首秀,用传统汉剧演绎了莎翁名剧《李尔王》 《驯悍记》 ,吸引了400余名师生前来观看,反响强烈。 《侨报》评论之:“采取虚实结合的写意手法,以精湛的中国戏曲程式运用,扎实的文武基本功呈现了《李尔王》与《驯悍记》 。 ”西东大学人文学院教授David Bénéteau在观看《驯悍记》后评价:“这场演出让我想起了当代欧洲艺术,其音乐、唱腔、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与意大利喜剧艺术非常相似,极富表现力” ,“这完全是艺术,而不仅仅是表演。这是一场高水准的音乐盛会。演员的一招一式是如此精湛,传统舞蹈更是很好地诠释了骑马等动作。 ”

2月18日,汉剧演员们又在新泽西州斯巴达学区两位中文教师的陪同下为斯巴达高中的师生献演了汉剧《李尔王》片段。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深得当地学生的热爱。

汉剧《王昭君》剧照,王荔主演

2018年春节期间,武汉汉剧院再度赴美,分别在加州圣荷西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演绎《王昭君》等汉剧名篇,让当地观众尤其是侨胞在春节之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除了赴美演出,新时期的汉剧亦远赴巴黎,为其首次亮相欧洲画上浓重的一笔。2016年11月20日,武汉汉剧院应邀参加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于24日在巴黎马拉可夫剧院上演汉剧经典曲目《状元媒》 。王荔、熊国强等主演凭借其华丽优美的唱腔和精妙的表演获得最佳音乐奖。戏曲节评委会主席让皮尔斯认为《状元媒》剧目扣人心弦,演员表演精彩,乐队演奏也堪称完美,是本届戏剧节中最受观众欢迎的一场演出。法国著名中国戏曲专家费治(Jean-Marie Fégly)也表示: “你们展现了汉剧的美,展现了中国戏曲的美! ”

中外文化

交流的桥梁

由于新中国政府的重视,汉剧得以受到保护和发扬,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走出国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度活跃于亚洲多国舞台,达到发展巅峰。新世纪的汉剧更是将视野推及欧美,以传统中国戏曲演绎西方经典剧目。

从汉剧海外出访的情况来看,逐渐呈现出由早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间交流,到亚洲各国间交流,至现如今的走出亚洲、面向欧美等国,民间主动传播的趋势。而且汉剧每次的出演,除了台上和观众面对面交流,台下亦形成媒体争相报道、学界展开热烈研讨的局面。

汉剧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同时亦成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积极交流的重要桥梁。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汉剧的日戏改编和新世纪汉剧走向欧美等国演绎莎剧经典剧目,这一方面反映了汉剧工作者不断探索创新,以新剧目诠释传统汉剧艺术之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保护既有汉剧并将之传承的建议得以落实,中外戏曲得以相互交流。

汉剧的海外传播不仅受到了海外观众的青睐,同时引起了各国戏曲界的关注,使得中西方戏曲在表现形式上相互借鉴,在空间转换、意境等方面相互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