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我也是三文鱼,就问你服不服!

今年5月,一则“我国青藏高原养殖三文鱼已占国内三分之一市场”的新闻引起了争议。

01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公布

划定“寄生虫”问题的安全底线

8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把虹鳟算作了三文鱼。

尽管民众议论的焦点在于虹鳟究竟是不是三文鱼,但究其背后原因,消费者关注的还是生食淡水鱼的安全问题。

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取决于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过程是否安全可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炳谦:

无论是海水的还是淡水的都可以生吃,但前提是养殖过程中没有病原体感染的机会或者没有病原体,在吃之前也有个冷冻的过程。现在我们养殖的虹鳟或其他鲑类鱼,都是人工繁殖的,都经过高压灭菌处理过程,所以在饮食环节里一般不会出现所谓的寄生虫。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对三种寄生虫的感染人体阶段(吸虫囊蚴、线虫幼虫及绦虫裂头蚴)进行了限定,要求不得检出,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

我们现在生食的标准实际就是以微生物、寄生虫两个指标来判定能不能够食用。

02

标准背后,是否遵循科学原则?

有网友通过微博渠道也在表达对此标准的质疑。如虹鳟归入三文鱼,是否是“指鹿为马”?有网友认为,该标准是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同三文鱼分会成员单位青海民泽龙羊陕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单位共同起草的。它们都是利益相关方。在起草标准的时候,是否遵循了科学原则,是否存在用烤着吃的虹鳟硬靠价格高的生食三文鱼的情况,便不得而知。

崔和认为,作为行业协会,不可能有商业欺诈行为。

这个行业坚决不允许产生商业性欺诈。我们要干的事是要判定虹鳟鱼可不可以叫三文鱼,这样叫正确不正确。今天,红鳟鱼可能借了点大西洋鲑的光,但是用不了几年,就可能是大西洋鲑借虹鳟鱼的光了。因为虹鳟鱼再过几年价格肯定和国外一样,肉质美,颜色鲜艳,各种指标都比大西洋鲑高。

这份团体标准对产品标签也作出明确要求,要求预包装产品的标签、营养标签都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并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让消费者清楚原料鱼来自哪里,并知晓产品的商品名及种名。

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团体标准上市销售的产品标签上,应写明三文鱼(大西洋鲑)或者是三文鱼(虹鳟)。

编审:刘志军、李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