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一生都会碰到这道题,答错直接毁一生,只有1%的人能答出

公元536年冬,东魏丞相高欢决定对西魏用兵。

兵分三路:

第一路,北路由丞相高欢亲自统率,驻军蒲阪,准备渡过黄河;

第二路,中路由大都督窦泰率兵,进攻潼关;

第三路,南路由司徒高敖曹率兵,进攻南面的武关和上洛。

三路大军总计十几万,最终的总目标是西魏都城长安。

高欢虽然名为东魏丞相,但跟三国时候的曹操一样,是事实上的掌权者,东为皇帝不过是傀儡而已。

此次大举伐西魏,高欢军所在的北路理所当然是主力所在,无论从兵力分配还是主将的身份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

高欢命令士兵建造三座浮桥,准备从这里横渡黄河,大张旗鼓,声势浩大。

西魏丞相宇文泰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作战事宜。

他首先发言:敌军三路进攻,高欢的主力大造浮桥实际上是想要吸引我们的主力部队,让窦泰的中路军能趁虚而入。高欢自从掌握兵权之后,每次都让窦泰当先锋,所以窦泰手下都是精锐,屡战屡胜。但这也同样是窦泰的致命缺陷,他的军队骄傲轻敌。我们现在要是出其不意袭击窦泰,一定能大获全胜。窦泰战败了,高欢就会不战而退。

和东魏高欢一样,名为丞相的宇文泰也是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他身经百战,兵法、谋略、眼光、见识都高人一等,对于高欢的战略部署竟然猜测得分毫不差。

高欢的计策叫“声东击西”。曹操在和袁绍的战斗中有过完美演绎。当时袁绍大将颜良进攻白马,曹操就采用了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他先假装在延津作出渡河姿态,袁绍以为曹操要袭击他们后方,于是分兵去延津。结果曹操率领轻兵突袭白马,攻其不备,一举击溃敌军,斩杀颜良,解了白马之围。

高欢想要效仿的就是曹操。但非常可惜,宇文泰不是袁绍。他虽然远在千里之外,却凭借着经验和直觉,一语道破了高欢的意图。

每个人都是一个脑袋一张嘴,没什么不一样。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从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判断中体现出来。

宇文泰的眼光,可谓惊人!

他的将领们都说:我们离高欢的主力近,要是舍弃他而去远征窦泰,一旦进展不利,后果不堪设想。最好的方法还是两路都分兵设防。

仔细思考一下,将领们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拿不下窦泰,高欢主力渡过了黄河,北路空虚,门户大开,有败亡的危险。而两面都设防,虽然兵力单薄,但确实是最稳妥的方法。

到底是玩弄险着,一举得胜,还是稳固防守,暂居劣势,等待时机?

这是一个单选题,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每个人都要做的,是根据自己对敌我双方形势的估计,以及自己的能力高低去做出选择,而赌注是国运,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除了宇文泰和他的将领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面临这种两难的抉择,你是继续学习参加考研,还是跟同学一起下海经商?你是继续留在现有的公司安然度日,还是冒险辞职寻求更好的舞台?

所有参与这场答题的人,所比拼的绝不仅仅是军队的实力或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眼光、勇气、决心、胆魄。

我用这两点来给所有人做一个简单的划分。

第一等人是能力和胆魄兼具的人,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刘邦、刘秀、曹操、李渊、李世民、朱元璋等等,他们开天辟地,抒写历史。

第二等人是有能力而欠缺胆魄的人。这种人在历史上可以出将入相,比如韩信,他战无不胜,建功立业,但没有参与天下争夺的勇气。

接下来的第三等人就是普通大众,能力平庸,也没有胆魄。社会结构的组成,决定了大部分人都在这一等级中。

最差的是第四等,能力差,而胆量惊人。这一等人几乎都是反面人物,比如嫪毐、杨广、黄皓、孙皓、苻生,这些人在历史上都留下恶名。

看了这个等级划分,我们还是非常庆幸的,能力和胆魄两样都没有的人,并不是最差的。最差的是胆子太大,而能力不符的人。

这样看来,宇文泰很有可能属于第一等人,而各位将领则介于第二和第三等之间。

宇文泰看到将领们都提出质疑,就耐心解释:高欢前两次来进攻潼关的时候,我们的主力军都没有离开过灞上,所以这次他也会以为我们用同样的方式防守,我们就利用他们思想上的放松,奇袭窦泰,一定可以战胜。高欢虽然在造浮桥,但是一时半会是渡不过黄河的。而我们,只要五天,就可以打败窦泰!

这时,行台左丞苏绰和中兵参军达奚武开始认同宇文泰的看法。

面临如此重大的抉择,宇文泰为了稳重起见,返回都城长安去询问他的侄子、直事郎中宇文深。

宇文深说:窦泰是高欢手下的第一大将,要是我们进攻蒲阪,高欢采用守势,窦泰突破潼关后从后夹击,我们就危险了。最好是用精锐轻骑兵,奇袭窦泰。这个人心浮气躁,肯定会直接跟我们决战。我们猛攻窦泰,一定能生擒他。窦泰一败,高欢就自然气势衰败了。

这个看法与宇文泰不谋而合。宇文泰不再犹豫。

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晋见了西魏皇帝,然后对外宣布退守陇右。此举目的是要让在长安的敌军间谍向高欢传达错误信息,让高欢以为他会把主要力量用在对付高欢的北路军上。

接下来,宇文泰率领部队,秘密行动,火速扑向窦泰。

据史料记载,宇文泰的部队在正月十七的凌晨就已经抵达了小关。这里正是窦泰军的所在地。

宇文泰仅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抵达前线。

当窦泰得知西魏大军逼近的时候,自己难以临时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就立刻从风陵渡(陕西省永济市西南)向北渡河,企图投靠高欢军。宇文泰立刻追击,到小关的东北,对窦泰军发动猛攻。窦泰军大败,几乎被杀光。主将窦泰羞愧难当,自杀。

东魏的中路军全军覆没。

窦泰遭到突击的时候,北路的高欢本想救援,但黄河的冰太薄弱,难以渡河。等窦泰战死后,高欢也只好拆掉浮桥撤兵。

宇文泰立刻追击。东魏将领薛孤延负责断后,血战一天,身上中十五刀,自己的刀也砍断了,最终幸运地逃脱了。

这一战史称“潼关之战”,也称“小关之战”。宇文泰大获全胜。

最不为高欢所重视的南路军高敖曹却所向披靡,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上洛(今陕西省商州市)。

当地的泉岳、泉猛略、杜窟想要叛变,接应高敖曹,被西魏的洛州刺史泉企识破。泉岳和泉猛略都被杀,杜窟逃走投奔了高敖曹。

高敖曹发动猛攻,身中多箭,有三处直接被射穿了,栽倒在马下。幸好命硬,他又重新上马,脱下头盔巡查督战。

泉企在坚守了十几天之后终于还是城陷被俘。

高敖曹虽然胜利,但伤势恶化,危在旦夕,他感觉到自己命不久矣,就感叹:我这辈子是看不到我弟弟高季式当刺史的那天了。

高欢听说后,立刻把高季式升任济州刺史。

或许是受到鼓励,高敖曹居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他还想继续进攻。

高欢给他送信:窦泰已经死了,军心不振,你赶紧回来吧。要是大军回不来,你就自己一个人逃回来就行了。

但高敖曹坚持不肯抛弃部下,就带领大家,边打边退,终于安然撤回。他所攻克的上洛,不久就得而复失了。

“潼关之战”到此完全终结。

宇文泰在劣势之下,勇敢果决地采取奇袭战术,集中兵力,先攻一点,继而演化成全局性的胜利,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谋略家。

他在面临这道“历史单选题”时,给我们答出了一个最完美的答案。

《中国古代战争100场》系列之潼关之战

刘弘文为您全面解读中国古代战争,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