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衣王子到伏龙禅师,他经历了怎样的修行历程?

从锦衣王子到伏龙禅师,他经历了怎样的修行历程?

皆仁法师

顺治帝有诗云:“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当时的他是感慨身在帝王家而不能出家。但是唐代的时候,有位王子却是生在帝王家而向往出家,最后也成为了一位有名的禅师。

他是谁呢?

话说唐僖宗的第三子,出生的时候有种种瑞相,生来眉目如画,无比庄严,而且生性不喜荤腥。僖宗对他钟爱有加,但是他一直都想出家,只是苦无机会。

到了中和元年,天下大乱,僖宗逃到了四川,而王室宗亲也四散逃亡。

这位王子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落发为僧,法名普闻。

他来到石霜庆诸禅师的道场,求请依止。

庆诸禅师仔细询问了他的来历之后,不由地感慨说:“你乘愿力而来,却生在帝王家,如今正好脱身前来依止我学禅,正如火中盛开的莲花啊。”

有一次,普闻禅师向庆诸禅师求问祖师别传之事,庆诸禅师对他说:“你看到窗外的青山了吗?如果那山点头,那我就告诉你。”

普闻禅师闻言大悟。

开悟后的他,并没有马上离开恩师的身边,而是又依止了数年。等根基牢固了,他才请示师父,外出遍访诸山长老。

庆诸禅师对自己的这名弟子很是满意,特地叮嘱他说:“你这一去,逢干即止,逢陈便住,明白了吗?”

普闻禅师拜受了恩师的嘱托。

于是,他就开始了漫长的行脚之旅,他穿州过府,路过昭武,抵达了大干。

他远望山顶处树木郁郁葱葱,很是繁茂,而且风景秀美如画,于是就问附近的乡民道:“请问,那边山顶是否有人居住呢?”

乡民回答道:“那边有位叫陈嗣的人,已经住在那里很久了。”

普闻禅师突然想起恩师临行前的嘱托,于是就拨开齐胸深的乱草,来到了山顶处。

陈嗣见到禅师,很是欣喜,邀请他一同住下。

禅师向陈嗣乞讨一斗的菜种,想在山中种菜为食。

陈嗣朗声大笑道:“哪有要菜种要一斗的道理?”于是就给了禅师一合的菜种。

禅师开山耕种,从此安心在山中住了下来。

在谷口见过禅师进山的乡民们,见禅师许久没有出山,于是议论纷纷说:“那日问路的僧人,该不会被老虎吃掉了吧?”

于是他们组团前去茅屋附近观望,只见茅屋边一片绿油油的青菜,生机盎然,禅师正好端端地在种地呢。

乡民们这才放下心来。

陈嗣和禅师相处久了,越来越觉得禅师不一般。

有天,他对禅师说:“我以前觉得这里山水绝佳,在此住山已经多年,山中猛兽毒虫之多,真是让人苦不堪言。但是自从禅师你来了之后,这些猛兽毒虫突然就绝迹了。可见禅师你的修行非同一般啊。这里虽然是我先来建庐的,但是从这些日子看来,禅师你才是这里的真正主人,定能化度天下。”

从此,陈嗣向禅师告辞,飘然入山,不知所踪。

渐渐地,禅师的声名远扬,前来依止禅师的衲子们,不计其数,这里的草庐,也慢慢变成了大丛林。

有一天,有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前来拜访禅师。

禅师问他道:“老伯是哪里人士?来此所求何事?”

老人一听禅师问话,登时泪流满面:“我家住此山中,求禅师救命!我不是人族,而是龙族,专职在此山中行云布雨,但是因为一时疲惫而误职司,所以上天要取我性命,愿禅师慈悲,救我一命。”

禅师听了老人的话,皱了皱眉,心中有了决断,于是说道:“唉,你得罪了上天,我又能帮上什么忙呢?这样吧,你可以化形而来,我尽力救你。”

老人立刻就变成了一条小蛇,静静地待在禅师的座榻边上。

禅师叹息一声,用锡杖把小蛇引入净瓶之中。

当天晚上,风雷大作,电闪雨射,连山岳都被震动了,令人心惊不已。

禅师静坐了一夜,神色不稍动。

到了第二天的清晨,风停雨歇,雷电消散。

山中又恢复了本来的宁静,只是山溪中突涨的溪水,还在提醒着人们昨天的风雨不是梦一场。

这时,小蛇从净瓶中爬了出来,又化作老人的模样,向禅师顶礼致谢说:“禅师慈悲,如果不是您法力高深,救护于我,我早已化作血泥污秽此山了。我不知道您的救命大恩应该如何报答,后来想想,您这里一定会变成大道场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源又如何安众呢?我在此供养您一眼泉水吧。”

老者所留下的这眼泉水,起先只是涓滴细流,后来水越积越多,变成了一个湖泊。因为这个湖泊是老龙所供养,所以大家把这个湖称为龙湖。

龙湖中的湖水就算是严寒之时也不会结冰,大旱之年也不会枯竭,它汩汩流出,足以灌溉附近数百顷的田地。

龙湖附近,有一座神祠,据说灵验非常,乡民们四时常用牲牢血食供养,苦不堪言。

禅师见此杀生之事太过,心中不忍,于是他拄着拐杖来到神祠中,和神人约定说:“如果你能从此吃素,持不杀戒,我们还可以当好邻居。”

这天晚上,附近的乡民们不约而同地都梦见神人对他们说:“我从今天开始受持禅师所授的戒律,不再吃血食,你们以后以素食祭祀就够了。”

从此之后,乡民们以素食祭祀,神祠依旧灵验如前,护持这一方的百姓。

但是,据小道消息,禅师和神人相遇,还有另外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版本。

据说禅师和神人商量的时候,神人起先并不服气,于是禅师与神人用神通道力来分胜负,谁赢就听谁的。正好神祠附近有棵千年古松,树干参天。禅师用神通举手把松树拗下拂地三下,而神人用尽神力,也只能拂地两下,于是神人只好认输,甘拜下风。

好吧,这个说法是小道消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就好。

在禅师将要圆寂的那天,他命人敲钟集众,然后跏趺而坐,对大众说偈道:“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说完,禅师就闭目安坐,圆寂了。

他圆寂之后,弟子为他在山中建塔,他的谥号为圆觉禅师。

据说院前禅师常常安坐其下的那棵杉树,至今还偶尔会盛开着奇异的花,仿佛在倾诉着这位从王子到禅师的僧人的不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