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2岁很不听话,怎么给宝宝立规矩?

付宇慧



相信很多父母在和2岁宝宝相处时,内心都经常蹭蹭地窜出一股股怒火。2岁宝宝经常会呈现出“不配合、不听话,对着干”的状态,还会莫名其妙发脾气 ,说翻脸就翻脸,稍不如意就使出哭闹杀,不达目的不罢休。正是因为孩子的这些表现,“糟糕的2岁”(terrible2)的说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父母们所认同。


2岁真的那么糟糕吗?


2岁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

孩子在2岁时,最首要的成长任务是“做自己”,这背后的依据是“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孩子在1.5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会产生探索我自己的意愿,比如“我有什么物品、我有什么本领和能力、我有哪些权力、我有哪些喜好等等”,具体的表现有:要求占有并捍卫自己的物品,拒绝分享; 要求事物遵循自己内心的秩序,比如吃饭时每个人坐固定的位置,脱了鞋要摆放在固定的位置,会把玩具按某个特征分类; 要求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自己做主,喜欢说不,比如拒绝刷牙、洗手、洗澡、睡觉……


当我们了解了2岁孩子的成长规律后,我们再去看待孩子的一些“不听话”表现时,我们可能看到的可能就不再是“问题”,而是孩子的“成长”。


如何给2岁宝宝立规矩

孩子2岁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规则是生活习惯(比如作息习惯、自理习惯)和安全规则(比如家里的安全,户外的安全,交通规则等)。

在帮孩子立规则时,父母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示范,即大人要做好榜样,二是练习,因为规则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养成期间需要不断地和孩子去重复,父母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等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孩子不断巩固和强化。


推荐课程:兰海说成长APP:

1 、0-6成长关键点“规则意识”——兰海说“规则意识”(上),

2 、0-6成长关键点“规则意识”——如何用游戏培养规则意识?

3 、0-6常见问题——孩子总是拒绝父母的要求怎么办?


超级育儿师兰海


两岁宝宝到底应该怎样去立规矩。两岁的宝宝用麻烦的天使来形容,真的是再恰当不过。刚刚有了一点独立的思想,总是喜欢和大人反着干,每天都要声嘶力竭的大喊,一不留神,可能睡地打滚,大哭不止,当妈的分分钟想原地炸裂。不过最终还得忍者脾气,把天使先安抚下来。这就是两岁孩子的日常,在国外,这个阶段有个洋气的名字叫做:terrible two 。

所以,很多妈妈们都在问,两岁的孩子到底要不要立规矩?如果要立规矩,孩子是不是太小了,能否去执行呢?如果不立规矩,任由孩子发展下去,那还了得?我个人认为,我们要给孩子的不是去立规矩,而是帮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去帮助孩子们,才是父母们需要去学习的。

换句话说,我们要怎样帮助孩子从小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呢?生活在19世纪的德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皮尔斯曾提到过,95%的孩子在2岁前是通过无意识的印刻和模仿来自动完成学习过程,只有5%的幼儿是通过语言训练完成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所用的
行为要求、指示命令,这种用语言传达给他们的道理,只占到他们行为过程的5%。说直白点,想要孩子去干什么,父母就做给孩子看,让孩子去体验。所以,如果想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妈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学习:

首先,学会用体验式的教学来教导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体验式的教学,就是怕孩子摔疼,那么就先告诉她摔倒了是什么感觉;告诉孩子烫手,不能动之前,先让孩子体验到什么是烫。我们学习的过程是有感知,才能明白,所以对于孩子,不要只是一味的命令她什么不能做,而是让孩子知道做了这件事的后果,让她明白后果之后,选择不去做。

其次,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只是去命令孩子,而是要自己做给她看。比如每次孩子玩了玩具都不会去收玩具,不要单纯的去命令孩子收玩具,她不会明白,也不会照做的。正确的做法是告诉她该收玩具了,边说边做给孩子看,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也可以把收拾玩具设计成游戏,每天都如此去做,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玩完了就收拾玩具的习惯。父母的带头去做,起的是引导和养成习惯的作用。

第三,给孩子立规矩,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两岁的孩子,她是好动的,如果家长命令孩子静坐五分钟,孩子当然是做不到的。当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时候,她一切都要建立自己的顺序,作为父母,如果和孩子对着干,只能得到一个喜欢乱发脾气,不听话的孩子。所以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她喜欢按照自己的秩序来,那么就不要和她对着干;他喜欢蹦蹦跳跳,就不要让她时刻保持安静。

第四点,学会温柔而持久的去重复。我女儿,每次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是因为我每天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去洗手。久而久之,每次只要问她回家第一件事干什么,她都会回答:洗手。刚开始她也会反抗到:先吃东西再去洗手,我从不吼他,但是洗手必须是进门的第一件事,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

其实,帮助孩子去建立好的习惯,也并不是那么难,最难的是父母本身就缺乏耐心。所以,在给两岁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用错方法,比如:

1.从来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强行的去立规矩。比如孩子就喜欢走来走去,父母非逼着坐在垫子上玩;

2.盲目的去立规矩。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总是忽略她还是个孩子。比如妈妈说,今天必须把玩具收起来,否则就不要去吃饭。最终,孩子可能玩具没收,妈妈气了一肚子火,孩子的饭还得吃,规矩没有建立,妈妈还失去诚信。

3.总是大吼大叫,甚至大打出手。不管是吼叫还是打骂,对于两岁的孩子都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相反,经常被吼叫、打骂的孩子更容易脾气暴躁,这在一个家庭里,就像是恶性循环一样。父母传染孩子。

作为父母,耐心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我们学会多少方法,最终还是需要有耐心的去实施,去坚持,可能才会看到效果。


豌豆妈妈育儿


比起动画片,我更推荐您用一种更为健康、有效的方式——给孩子做绘本的亲子阅读。这个方法我会在后面给您详述,现在先为您解答一下怎么立规矩:

孩子2岁开始,不仅进入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同时也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之所以“叛逆”,是因为他发现自己有独立的想法、行为和意识。所以他会迫不及待的想要感受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比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爸爸妈妈越是去管、去阻止,他做得越起劲儿,如果想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树立规则的意识,需要一些有技巧的方法,尤其是不要和孩子硬碰硬。

当孩子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时,如果您大声呵斥说“不能......!”,您不仅不会教育到孩子,反而会强化他的行为。也许当时孩子会停止去做,但下次还会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他只会觉得他这样去做“可以刺激到父母”,很好玩。但如果您反其道而行之,不去阻止,用其他事情或是语言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开,孩子反而会忘掉这个“钻研”的行为。

对一些有流程的事情,您对孩子说的时候可以将语言排个序,把“吃饭前必须洗手!”改为“我们先把小手洗干净,然后去吃饭。”。如果效果不好,那将洗手换为“玩水”呢?是不是觉得这个普通的行为一下子变得有趣了起来?当孩子感受到规则能给他带来乐趣,他就会更乐意遵守哦!

下面给您解释一下我为什么给您推荐绘本阅读,首先动画片对孩子的身体危害我想您是有了解的,而且美国儿科学会规定,2岁或以上的幼儿每日看动画片不要超过1小时,否则会有害孩子的专注力、思维以及智力的培养。所以动画片可以作为辅助,却不能是主要培养方式。但读绘本不同,在您与孩子阅读绘本的时候,是一个专注陪伴、增进亲子关系的过程,不但可以更好的引导孩子行为、情绪,而且还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在此给您推荐几个国际上优秀的绘本,您可以参考看看:

1、《给孩子的第一套睡眠、学习、时间管理绘本:国际大奖绘本精选》(全4册),对于日常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好的效果。

2、《快一点,慢一点》,为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培养时间意识。

3、《太棒了,我又学会了》,教给孩子怎么克服恐惧,形成行为得体和勇敢的品质。

如果您对给孩子建立规则有其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或讨论哦!了解更多更科学系统的育儿知识,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或微信号。


积木育儿


家有两岁小屁孩的家长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说好的乖巧可爱呢,这简直就是一枚小型原子弹啊,分分钟原地爆炸,一言不合就开始“碰瓷”-倒地撒泼,很不幸,20个月的小皮也加入了原子弹大军,好在每次都能及时收敛,分享下我的做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狠心执行规矩

1⃣️我们都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相信下面这些场景家长一定不会不熟悉。

听风就是雨,哪有动静往哪跑,玩具扔的乱七八糟也不管。

解决办法:拦住挡住顶住,不把上一件事情完善哪都不许去,这里就需要家长狠心,宝宝倒地撒泼的行为必不可免,我们首先可以让他发泄,然后告知后果。

过几分钟后如果安静下来了,就可以告诉他“妈妈知道你想去XX,但这里乱七八糟的要是不整理好,等下要是妈妈被这个绊住摔倒了怎么办,摔倒了摔伤了妈妈就不能做饭大家要饿肚子了等严重后果”,然后看情形跟宝宝一起整理或他自己整理。
如果哭闹不止,可以把宝宝抱起,让他在怀里哭,给他一种安慰“妈妈是爱他的,虽然妈妈强制他做不愿做的事情,但妈妈却没有打骂他,那是不是宝宝错了呢”,等宝宝安静下来,妈妈就可以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收拾玩具是他应该做的事,这是规矩。”



家长要有耐心,不要催孩子

要知道他还只是个两岁的孩子,他是催不快的,你过分的催对他而言就像是指责,让他觉得自己能力不够,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很笨,你越催,孩子越着急,反而越慢,渐渐的动力也就越来越小,开始自暴自弃。

解决办法:孩子在初学一件事情,家长可以在旁边给他做示范,多次,孩子着急时可适时给予帮助,孩子做到了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自信,下次做起来就能元气满满。



对于孩子无止尽的说“不”,将是否题改为选择题

早上孩子不起床不穿衣不出门不不不不不……这一声声“不”直在给家长的火气火上浇油,往往有的家长就开始“霸王硬上弓”

解决办法:我们是否可以换个问法?

“起床后先吃面包还是先喝牛奶?”

“今天我们穿黄色衣服还是红色衣服?”

……

这样商量的语气是否感觉给了孩子充分的尊重?这样的问题能答“不”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小皮育儿经


对于2~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经常会看到他们有不听话现象,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有时弄的家长急了,就吼孩子两嗓子。甚至还有性急的家长,在指挥命令无效状态下,给孩子几巴掌,结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还有的家长一安排孩子做什么事,孩子马上说不,或者干脆坚持自己的想法.任凭家长怎么讲道理,怎么说劝都无法改变孩子的想法,气急之下的家长不是批评就是干脆暴打一顿。

其实他们的反抗行为多数情况下是力图表明自己是一个独人,而不是故意违抗大人。如果一个宝宝没有反抗期,那么宝宝的的个性就很可不到良好的发展,反而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在宝宝的“反抗”期里,爸爸妈妈宝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要根据形势给宝宝做出一确的引导

定下规矩去遵守

教育宝宝,必须为他定下规矩,这样宝宝就会懂得去遵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有规矩,有的时候反而会让宝宝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安和焦虑。让孩子清楚,规矩是大家都共同遵守的。不是给你小孩子一个人用的:当我们的父母都来做遵守规矩的模范时,孩子便也习惯于遵守了。对于处于游戏状态下的亲子沟通,比如孩子越制止越不听,越追越不老老实实吃饭的宝宝们,请家长们干脆还是不要做无谓的叮嘱了,比如对于吃饭,实行分餐制。一人一份,饭前做好就餐规定:必须认真吃饭,如果拖拉磨蹭,大家都吃完了,你还没有吃完.不好意思,我们就收拾碗筷了.没有饭吃,你就饿到下一顿吧。

不要唠叨孩子,唠叨会让孩子抓不住重点,用简洁的话,合适的语调,走到孩子身边,在目光交流的前提下告诉孩子,你想要做什么,或者让孩子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说话算话有耐心

2岁的宝宝基本上已经可以跟家长用语言沟通,可以理解话语的意思,那么爸爸妈妈就可以开始告诉他为什么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却不能做。在宝宝与你唱反调的时候,要有耐心地用语言教育为主,当情况恶化到无法用语言沟通的时候,再使用强制性措施,并慢慢帮助宝宝学会妥协。在沟通中,家长也要学会说话算话,对待同一件事情,你一会儿说行,一会儿又说不行,这会让宝宝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他不肯吃饭,你威胁他:不吃饭,那就饿着吧!可是,过一会儿,你又把饭端到了他跟前。既然做不到,你就不要威胁他,否则,他知道这种话毫无分量,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失败之后再探索

宝宝处于“反抗期”的时候,总想自己去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爸爸妈妈确定宝宝做这件事情是不对的,却是安全的,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尝试让宝宝自己去做,让他感受到失败的滋味。宝宝失败之后,再给予宝宝正确的指导,那么宝宝就会感受到自己的错误,减少对爸爸妈妈说“不”的机会。当宝宝在自己探索的时候,好奇心会推动着他不断地动,不断地练习,在练习中,虽然可能失败,虽然失败后宝宝会沮丧,但与其让宝宝承认什么错误,不如让宝宝多做些这类事情,爸爸妈妈多指导,多练习,趁宝宝有兴趣的时候,给宝宝足够的机会,发展他的控制能力,并且帮助宝宝走出“反抗期”。

注意力转移

有时一些家长非要给孩子讲一番道理,来证明孩子是错的。这种方法不可取,对孩子来说.一方面孩子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于成人语言并不会完全理解,这时对孩子讲道理,试想,正处于情绪里的孩子.哪能听得进去呢,相反家长会越讲心里火气越大。另一方面孩子的单向思维仅关注事情本身.并不会一定要实现,只是想法罢了。

注意力转移法,家长要灵活运用,在宝宝们闹情绪的时候,不妨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给自己一个寻找方法的间隙.同时也避免了激起孩子的倔强的心理。

适当不理睬

当孩子没有道理而又不能满足他们时,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闹、让孩子自讨没趣,等孩子情绪好转,能听讲道理的时候,再慢慢来进行教育。这种方法反复几次,孩子自然知道哭闹、不满也无法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不理睬”是一种教育艺术,当今幼儿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不愿成人过多地参与自己的活动,束缚自己的行为.否则就会经常对成人表示不满或产生反抗心理。我们不妨在没有危险伤害的情况下。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活动,让他们在尝试中吸取教训、经验,品味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乐趣。即使成人想帮助他们,也不要以指导、命令的口吻说话,而要以提醒、探讨等谦和的方式.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幼儿也是一个完整的人,有着自己独立心理及行为方式,我们作为家长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儿科医生鲍秀兰


两岁的孩子之所以“不听话”,其实是因为他的成长进入了一个新的自主探索阶段。

孩子并不是故意要挑战父母的权威,他只是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一个过程,应该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尊重。

父母不能简单地根据行为来看行为,两岁的孩子之所以常常会乱发脾气,甚至表现得无理取闹,其实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他的很多身体功能还没有赶上心智发展的水平,所以常常会在生活中感到挫败,力不从心。这种挫败感和无力感,会让孩子感觉非常糟糕。

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也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那么就不太容易会对孩子那些突然的、爆发式的脾气而感到恐慌或是生气了。

那么,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设限吗?答案是肯定的,父母仍然需要给孩子一些限制,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是,在设限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妨碍孩子能力的发展,变成过度限制了。


壹父母


家长应该把“不听话”这个词从育儿词典里除去,孩子不需要听话,他只需要听从他的内心,然后在家长给他制定的合理的规距范围内充分的发展自己,探索世界。

2岁,可怕的两岁。孩子开始出现第一个叛逆期,喜欢说不,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喜欢打人。

这是为什么呢?

2岁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并开始有物权意识,

孩子需要通过说不,通过和大人的对抗,来找到“我”的存在,来区分我和你。



2岁,要给孩子建立的规则并不多,大概这些就足够了:

1.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

2.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同意才可以拿

3.你的东西你有权决定是否给别人分享

4.公共物品谁先拿到谁先玩,其他人要玩必须要等待。



一个从小过分听从父母话的孩子,长大了会不会只会听从 别人的话或者社会的话,想想其实挺可怕的。没有自己意志的孩子会怎么样? 长大以后,他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顺从别人,没有自我 。


放开那孩子让我来


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姐姐11岁,弟弟刚好在快2岁的这个时间节点,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所谓的不听话是小孩子的天性。

孩子到了1岁半至2岁左右的时候,逐步形成了基本的沟通能力,也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这个时候,孩子特别喜欢表达自己的个性,同时,对很多要求,会习惯性的表达“不”的态度,这个态度其实是一种挑战规矩、表达自我的尝试,如果一味的认为孩子不听话,进行打压,会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所以,不需要太过在意这种情况。

二、多和孩子沟通,征求意见,让孩子做选择题。

家长在提出某种要求的时候,往往容易以命令、不容置疑的态度进行表达,或者是直接提出做某个事情,没有商量的过程,孩子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会对不想做的事情进行拒绝和反抗,这个时候,需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最好是提出2-3个选项的方案给孩子选择,千万不要问孩子想干什么,而是要让孩子选择A或者B或者C,让孩子能够体现出自我的价值和参与感。

三、通过动画片、互动活动来帮助孩子认识到规矩的重要性。

家长的说教总是干涩无趣的,最合适的方式是通过动画片、多人互动(最好是很多孩子)的方式在游戏中传递基本的规则,比如看巧虎之类的动画片,孩子会乐在其中,并模仿其中传递的行为规则。

四、与孩子沟通确定规矩,以自律检查的方式,严格执行。

这是在做到前三点的基础上,和孩子确定规则的必要性,列出规则清单,以自律检查表的方式进行每天的检查,这种检查活动,需要家长持续的坚持,一旦出现违反规则的情况,需要及时指正,严格执行,否则孩子很容易认为规则可以不用严格遵守。这类自律检查表在某宝上很多。


***************************

我是二胎孩子的全职爸爸,带娃休息间隙,偷空答个题,放松一下被小家伙蹂躏的神经,就是这个样子。😆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啦~


元宝爸的育儿日记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2岁-3岁,是宝宝的“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产生强烈的独立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表现为自我独立行动,不听从家长的要求。经常会说“我自己来”,“我能”。

处在这一时期的宝宝,作为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宝宝的心理特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方式予以疏导教育,而不是过分的抱怨和指责宝宝的叛逆。宝宝意识里的规矩从无到有,关键是家长如何做好引导:

第一,借助绘本阅读。通过讲述绘本里的故事和人物,让宝宝理解哪行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不可以的。绘本的图画和语言,更加易于宝宝理解和接受。讲绘本,可以先给孩子灌输行为规范,当相似场景发生时,家长可以告诉宝宝绘本里是怎样讲的,里面的人物是怎么做的。这样,宝宝就可以把绘本里的道理和日常的行为联系起来,更加容易接受规则。这样的方式,适用于日常大部分时间,增加亲子阅读的同时,灌输日常的行为规则,灵活有效。

第二,以身作则教孩子。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新鲜,有趣的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与模仿冲动。因幼儿接触的世界范围和个人经验的局限,宝宝更加依赖于对熟知的人、事、物进行模仿。家长能够以身作则,使宝宝模仿正确的行为方式,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告诉宝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看妈妈都是自己穿衣服的,你也自己穿吧。”

第三,明确对错,不做无用的评价。两岁的宝宝,他们的大脑还不具备分析因果的能力,在宝宝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宝宝的错误,告诉他的做错的事情,而不是只是说“你真不听话”“你不乖”这类的话语。2岁的宝宝,思维还是很简单,只用明确的告诉“XX行为是不对的”,才会在大脑中形成意识。

第四,“坚持性原则”很重要。妥协只能是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开始。不要让孩子认为只要他一提出要求就会得到满足。有的时候,家长制定的规则不要轻易破坏。要适时的对孩子说“不”。如果孩子在耍脾气时,家长采取妥协、满足孩子的方式,这种妥协势必会导致孩子以后养成这种习惯。稍有不顺心就会采取哭闹、发脾气的方式,来进行抗争。

“坚持性原则”的前提也是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家人的态度要保持一致。当孩子出现某一行为时,家长的规则不一致,很容易导致孩子困惑。比如奶奶允许的事情,妈妈不允许,这种不统一的规矩就很难执行下去。宝宝犯错时,家里所有人观点一致,并告诉他这是错的,才能让他明确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说打骂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作为父母,耐心是最重要的。所以,不管我们学会多少方法,最终还是需要有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晓玉唐妈


你家2岁的宝宝是否已经开始在刷牙、洗脸、吃饭的时候各种哭闹跟你唱反调?是否对于你的任何要求都爱说“不”以摆脱你的控制?是否还会出现各种“暴力”行为:摔东西,故意弄乱玩具来示威?

如果你家宝宝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不听话”表现,那么首先要恭喜你,你家宝宝又长大啦!不同于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一岁年纪,这个时候的宝宝不仅逐渐掌握了更成熟的爬、走、说话等技能,他的心理状态也在发展成熟,宝宝开始有意识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想要独立自主地去完成某件事。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表示1.5岁-3岁时期是宝宝们尝试自主独立的重要阶段。

家长应当适当放手,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等。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干预宝宝的尝试,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独立行事,日后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自卑、并为自己能力不足感到羞耻和自我怀疑。 因而,父母应当在充分认识道宝宝有时的调皮行为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表现,在给予宝宝一定自主探索空间的前提下,再给宝宝立规矩,规范宝宝不恰当的行为。


那么,如何给2岁宝宝立规矩呢?

首先回答题主妈妈的问题,能通过看动画片给孩子立规矩吗?

我们不否认电视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但最近一项幼儿(1-6岁)研究发现,看电视不仅会减少母子间交流的次数,也会降低交流质量;就此美国儿科研究院也发表声明,不鼓励2岁及以下儿童看电视。其实,让孩子守规矩最好是父母亲自参与,而非将其丢给电子媒体,因为孩子在与人、尤其是亲近的人的互动中能够学到更多。

父母如何参与其中呢?

首先父母必须要时刻记得,“立规矩”旨在教导孩子适当的行为,让他们逐渐了解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这一事实。而不是用来羞辱孩子,引起孩子痛苦(如,给孩子贴标签,“讨人厌”、“太蠢太笨”)或是满足家长自己需求的(如,不让宝宝玩自己的手机是因为自己想要拿手机打麻将)。

给宝宝立规矩的具体方法有以下五种:

转移注意力

宝宝在调皮捣蛋的时候,试着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情上。如,宝宝喜欢在厨房拿着筷子敲锅碗瓢盆,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及时拿出同类可以敲敲打打的音乐玩具转移其注意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告诉宝宝,“厨房里的东西是用来做饭吃饭的,而这个(指着玩具)你就可以随便敲敲敲”。

转移阵地,耐心劝说

有时宝宝调皮正欢时,家长就是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行动起来:起身牵着或抱起孩子,将他们带离引发调皮行为的现场。例如,宝宝在厨房里捣乱,就把宝宝从厨房转移到卧室;然后将其轻轻地,但牢牢地抱着坐在你的腿上,平静地慢慢地跟他们说出你的感受和想法/期待,给他们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讲道理”不如“演道理”

光说没用!对,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情形下,温柔的语言劝说都能起到作用,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来“演道理”。

例如,宝宝习惯性动手打人。可以这样演:

---妈妈假装用手打爸爸;
---爸爸用可怜巴巴的语气对宝宝说:“你看妈妈打我呢”;
---加上尽量夸张的语气“啊”、哎哟,好疼”;
---配合逃离的动作和害怕神情,甚至哭泣的夸张表情;
---最后总结“你看妈妈如果打爸爸,爸爸是会疼的,你打别人也是一样的,都是会疼的。”

在“演”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因为觉得很好玩,加入妈妈“打”爸爸的行列,他会觉得这是爸爸妈妈在玩闹,但一旦爸爸能很好的表演出“疼痛”、哭泣感,宝宝是能感受到的,这时宝宝就会停手,因为他了解到了“打”与“疼”之间的关系。甚至可能还会轻轻抚摸爸爸被打的地方以安慰爸爸,或者在行为上还立马阻止妈妈打爸爸。

如果是宝宝翻爬沙发摔跤了,可以这样演:

在检查宝宝未受伤,安抚其情绪平稳之后:
---选一个与宝宝身份相当的(如,人偶娃娃)或者他喜欢的动画片人物角色(如,小猪佩奇),重演情形(有时候父母未必一定要自己去演,用玩偶进行能让他们更能有体会);
---你手拿佩奇,模仿宝宝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很快要摔倒,并真的从沙发上掉下来了的情形;
---演出过程中,一定要配上语言“你看,佩奇玩的很高兴,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可是沙发软软的,会站不稳不小心摔倒。然后,咚,佩奇从沙发上掉下来了,碰到头了。哎呦,好疼。”

这样可以让宝宝了解这里的因果关系,内化规矩。

用“可以做什么”代替“不可以”。

不管是在劝说还是在给宝宝演道理时都需要用到语言,那么用什么样的语言跟宝宝沟通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呢?粑粑麻麻们可以尝试用“可以做什么”代替“不可以”。

正面管教创始人Jane Nelsen的女儿Mary Nelsena在中国巡回讲座中曾说过:四岁以下孩子,“不”字不管用。同时“不”这个词也有否定孩子的意思,容易引起负面情绪。

如,宝宝在台阶上摔倒了,把“不可以再…”换成“宝宝如果你想下去,可以扶着栏杆,慢慢走”或者当宝宝想动手打小朋友的时候,把“不可以打人”换成“你想跟哥哥打招呼的话可以抱抱他,或者握握手”。

耐心且坚持

正如上文提到,宝宝的“违规行为”可能是他们自我意识(我是谁,我可以干什么)发展、“边界”探索的表现,但又因为初来乍到,不太懂这个社会的规矩,所以他们会出现家长眼中很多不符合规则的行为。因而家长们在孩子经常有意无意违规的情况下,也要能沉得住气,有耐心且坚持原则(坚持规矩一致:不随意改变、共同遵守)。

我们相信得当的方式加上耐心且坚持的态度,不但能让宝宝们学习到良好的规矩又能不压抑伤害宝宝的自主感,宝宝一定能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欢迎关注头条号"家有宝宝学心理”——全网超过400万用户信赖,专业的亲子育儿心理社区,陪伴你和宝宝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Amy Nathanson.(2011). The Real Reason Why TV Is Bad for the Kids.Psychology Today.

Darla Noble. Smart ways to discipline your child at every age.the Asianparent Singapore.

Helene Guldberg.(2012). There is no evidence television is bad for kids.Psychology Today.

林小暖(2018)想跟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的娃立规矩讲道理?光说没用,请用上毕生的演技.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