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能玩政治吗?中国最有底线的“军阀”,1927年被打倒了

1


1920年代的中国,流传着一句话:

“三个秀才携手合作,可以统一中国!”

“三个秀才”,一个指的是当时的湖南省长、前清举人出身的赵恒惕;一个指的是当时的“广东王”、秀才出身的陈炯明;还有一个,说的是同样是前清秀才出身、当时称霸华北的吴大帅——吴佩孚(1874—1939)

民国史上,被误读的人很多,这其中就有被冠以“军阀”臭名的吴佩孚。由于拒绝苏联人分裂外蒙古谋占东北,加上镇压由苏联人秘密支持的工人运动,此后的史书中,他都是以罪恶昭彰的“军阀”闻名。这帽子一扣上,一辈子就掀不掉了。



吴佩孚。

1874年,吴佩孚出生于山东蓬莱县城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和祖上世代经营着一个杂货店。据说吴佩孚的母亲怀孕时,他的父亲吴可成梦见山东人的大英雄戚继光到家。为了对应戚继光的号“佩玉”,于是给儿子取名“佩孚”,取字“子玉”

这个7岁就入私塾的山东人很聪明。14岁时,父亲去世,家境困难的他不得不到山东登州水师营当学兵。他一边当兵一边学习,22岁时,半工半读的他,竟然在山东登州的科举考试中,一举考中了第三名的秀才。

可秀才命不好。不久,吴佩孚由于得罪了登州当地的豪族贵绅被官府缉拿,不得不逃命到了北京。流落北京街头的他于是苦读相书,竟然在京城摆摊当起了算命先生。此后,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之一。

2


算命先生不好当,思前想后,吴佩孚再度入伍,加入了淮军聂士成部,最终辗转成了北洋第三镇曹锟部下的一名管带。由此,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这位秀才不文绉,会打仗。

大清还没亡时,1907年除夕,当所有人都在忙着过年时,吴佩孚却出其不意,带着部队进剿为害当地的土匪,搞得胡子们措手不及。

在清末民初兵荒马乱、军匪横行的年代,他带兵却喜欢讲道德。他给部队的号令是:

应守者四:曰忠曰孝曰节曰义;

应戒者六:曰酒曰色曰财曰气曰烟曰赌。

这位名节被后世抹得一团黑的“军阀”,是真的不贪财、不好色。

1926年兵败下野后,人们才发现,这位一度称霸华北的直系“军阀”,跟那位同样是秀才出身的“广东王”陈炯明一样,竟然真的廉洁奉公不蓄私产,穷得连几千元的生活费都没有,以至于要部下接济维生。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终生讲究“忠孝节义”。

他也不好色。

一直到30多岁时,吴佩孚才娶了正妻李氏,没想到李氏始终不育。尽管权势显赫,他却从来没想过要娶个小老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终,在吴母多年的强迫下,他才娶了续弦张佩兰,可张佩兰也没有子女。当时,有位叫露娜的德国女子非常仰慕吴大帅,写信跟他表白,吴佩孚却以一句

“老妻尚在”为由直接拒绝。

在他看来,糟糠之妻不下堂。

五十大寿那年,始终没有子嗣的吴佩孚,最终才由续弦张佩兰做主,将弟弟吴文孚的儿子吴道时过继为子。与陈炯明一样,同样坚持“爱老婆”、不好色的吴佩孚很看得开,晚年的时候,他经常对人说:

“拿破仑字典里没有难字,我一生没有悔字!”

3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当时仅仅只是北洋军第三师一个小师长的吴佩孚,直接给北洋政府拍了封电报,反对逮捕学生,并主张抗击日本人、夺回青岛,吴佩孚在电报中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况学生乎?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他在通电中直接向北洋政府表示,他愿意率部为前驱抗击日寇、保卫青岛,整个五四运动中,他是唯一一个力挺学生的军人。

1919年底冯国璋病死后,曹锟做了北洋军直系的老大。曹锟放权给吴佩孚,让他坐镇洛阳去东征西讨。在吴佩孚的指挥下,曹锟、吴佩孚联合奉系的张作霖,击败了皖系的段祺瑞,由此掌控了北京政府。

当时,逐渐有些功高盖主的吴佩孚被部下们称呼为“大帅”,曹锟只能被叫成“老帅”。为此张作霖很是恼火,只好让别人也叫他“老帅”,张学良当时还比较嫩,于是就被叫成了“少帅”。这也是民国军阀中,这帅那帅的一个由来。



张作霖(左五)、吴佩孚(左七)、张学良(左八)等合影。

在1920年代,吴佩孚还有个威风八面的称呼叫做“孚威上将军”,另外有人则当面恭维他叫“玉帅”。但私底下,别人都调侃他叫“吴秀才”,吴佩孚对此也心知肚明,很无所谓。

在洛阳,吴秀才每年都发动士兵们种四五十万棵树,种了后还免费送给当地民众。这件事,老一辈的洛阳人一直感恩戴德。

他对民众很慷慨,对自己却很“吝啬”。

尽管贵为“大帅”,一日三餐却只是吃碗面条或是一些米饭凑活。1924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钱昌照,去拜访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吴佩孚。钱昌照原本想“大帅”应该威风八面,请他吃顿好的,没想到吴佩孚却穿着布衣布鞋出来迎接他,白薯屑落了一身,还招呼钱昌照一起吃烤白薯。

4


很多时候,史书怎么写,真的可以要人命,轻轻“军阀”两个字,就踩得“吴大帅”永世不得翻身。

对此,民国时期的湖南人不同意。

1920年代,张敬尧的军队在湖南胡作非为,搞得民不聊生,等到吴佩孚的军队一来,军纪严明的吴军顿时让湖南安生下来。当时的湖南人甚至向北洋政府集体请愿,希望能将吴佩孚留在湖南督军。



1924年,吴佩孚成为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与此同时,苏联人也盯上了“吴大帅”。

1920年,列宁开始物色在中国的利益代言人,于是,苏联间谍到处考察国内的各路“军阀”。苏联驻华代表处武官格尔克,在考察吴佩孚的军队后赞叹说:

“从未见过这样完美的军事秩序,秩序和纪律极其严整,操练和训练比赞许的还要好。”

在苏联人看来,当时手握重兵、军纪严明的吴佩孚炙手可热,“是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人选”。于是,苏联人向吴佩孚提出,只要吴佩孚同意支持苏联军队继续驻扎在外蒙古,并承认外蒙古接受苏联“保护”,以及满足苏联人在东北的中东铁路等特殊权益,苏联将计划支持吴佩孚“统一中国”。

为此,早就看穿苏联人和列宁狼子野心的吴大帅,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苏联人。苏联人自然不死心,又想拉拢另一位秀才军阀“广东王”陈炯明,没想到也被痛斥拒绝。

于是,苏联人将眼光,转投向了孙中山。

5


1927年,在国民革命军的攻击下,吴佩孚兵败如山倒。

当时,失败的旧派军阀很喜欢逃到租界,但有政治洁癖的吴佩孚却再次申明了自己的“五不主义”,即“不借外债、不住租界、不与外人勾结、不做督军、不抢地盘”。有人建议他逃入天津租界,没想到吴佩孚立马怒骂说:

“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

有人想让他逃难到日本,吴佩孚说:

“我连租界都不住,谈何去日本!”

日本人提出愿意借他100万元,另外无偿赠送10万支步枪、500门钢炮和2000挺机枪,以支持他东山再起对抗北伐的国民军,维护日本人的在华权益。没想到吴佩孚直接拒绝了日本人:

“我如愿引外援、借外债,何必落到今日!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了。”



▲兵败下野后的吴佩孚。

无奈之下,昔日辉煌显赫的“吴大帅”只得带着残部退入四川,投奔强人杨森

就在此时,部下们才发现这位一生奉行不敛财、不好色的“大帅”是真的身无分文。1927年5月,落魄的吴佩孚逃到河南邓县构林关,当地乡绅出面宴请。没想到吴佩孚面对满桌酒肉,直接说:

“免了吧。战火连绵,百姓不得温饱,我们还要这么多菜干什么?”

然后就让乡绅们只留下4个小菜,其他全部撤掉。不仅如此,他对宴请款待他的乡绅们也毫不留情,别人请他题诗,他直接写道:

天落泪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

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尔曹。

一首诗,写得“款待”他的乡绅好生恼火,却又奈何他不得。

此后从1927年到1931年,吴佩孚一直在四川避难。直到九一八事变后,他才在当时主政北平的张学良邀请下,结束流亡生活,返回北平定居。

没想到一见张学良,吴佩孚就直接怒斥张学良,责问他为何不抵挡就放弃东北?

张学良只是回答说:

“实力不足,打不过。”

吴佩孚傲着头颅对少帅说:

“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



▲吴佩孚与张学良。

6


1930年代的北平,已是风雨飘摇。

在北平,穷困潦倒的吴佩孚过得很是窘迫,仅仅靠着老部下们的接济维生,但他宁死不愿接受日本人的收买。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北平。1937年8月,曾经担任民国代总理的江朝宗在北平组织了所谓的“治安维持会”,并自任会长。为了壮大声势,江朝宗企图拉拢吴佩孚加入,没想到一见面,吴佩孚劈头盖脸就一顿臭骂:

“你的年纪比我大,还要落水当汉奸,受万世唾骂!真是白发苍苍,老而不死是为贼。从今以后,别上我这儿来!”

1938年7月,日本为了达到侵吞中国的目的,又想出拥护反蒋系统的实力派,酝酿利用“中国第一流人物”来削弱国民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为此,日本人盯上了曾经震赫华北的吴佩孚,并试图建立一个“以吴佩孚为中心的新政府”。

当时,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多番劝诱吴佩孚说:

“请玉帅出来,救救我们日本。”

但吴佩孚却冷冷地说:

“根本谈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请日本人等一概退出中国,连东北也在内。”



晚年的吴佩孚。

为了表明誓死不降日本人的心志,吴佩孚特地将一口棺材摆在自己家的庭院,并改写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送给友人:

甲午耻,犹未雪,

民国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扶桑魔窟。

壮志饥餐岛夷肉,

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重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1939年初,日本人到处造势谣传,称吴佩孚已主张“中日议和”,准备负起“兴亚”重任,为此吴佩孚特地召开记者会。记者会开始后,日本特务一手炮制了一份“吴佩孚答记者问”的中西文铅印稿,并强迫吴佩孚照稿宣读,没想到吴佩孚却一字一顿地对全场130多名中外记者说:

“本人认为今日要讲中日和平惟有三个先决条件:

一,日本无条件全面撤兵;

二,中华民国应保持领土主权完整;

三,日本应以重庆的国民党政府为全面议和交涉对象。”

讲完后,吴佩孚还特命让外交秘书丛大经翻译成日文,并且要他一句一字翻译,绝对不许更改。

7


誓死不屈的吴大帅,最终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1938年6月9日,当听说国军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许多日本人后,吴佩孚开怀大笑。但后来听说洪灾导致140多万人无家可归时,五大三粗的吴大帅又失声痛哭。

1938年12月汪精卫公开投敌后,派出亲信前往游说吴佩孚与他合作,并许诺给吴佩孚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北平“政治委员会委员长”的要职,没想到吴佩孚当着汪精卫亲信的面,破口大骂:

“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人必定下贱!”

不仅如此,他还拿出一个手卷,让汪精卫的亲信带回去,说:

“这是我亲笔写的文天祥的《正气歌》,你替我带回去,送给汪精卫!”

汪的亲信打开手卷,只见里面写着: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时穷节乃见,一 一垂丹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左说右说,“吴大帅”就是不屈服“不配合”。日本人最终动了杀机。

1939年12月4日,66岁的吴佩孚由于牙病复发呆在家中,没想到日本人却不请自来,强行闯入,以“手术”的名义将吴佩孚喉咙直接刺穿。随后,日本“牙医”猖狂而去。

“大帅不屈服于日本人,被割喉而死”的消息随后传遍了整个北平城。

两天后,12月6日,北平刚刚下过一场大雪,冷风飕飕,滴水成冰。但当吴佩孚出殡的队伍出现在北平城时,整个北平万人空巷,无数民众自发站在道路两旁,为吴佩孚送行和设祭。由于围观送行民众人潮如海,以致吴佩孚的灵车从早上一直走到傍晚,才抵达北平城外的墓地。



1939年底,吴佩孚被日本人谋杀。

在哀悼的挽联中,有一副如此写道:

不爱钱,不蓄妾,不入租界,执简以书,是为真不朽;

同投军,同就学,同拯国难,扶棺痛哭,岂独念私情。

对于这位曾与自己在北伐战争中交战的老对手,蒋介石也发来唁电慰问:

“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比岁以还,处境弥艰,劲节弥厉,虽暴敌肆其诱胁,群奸竭其簧鼓,迄后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义炳耀,海宇崇钦。先生之身虽逝,而其坚贞之气,实足以作励兆民,流芳万古。”

蒋介石还让人送上了挽联:

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

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

对于这位在1923年的“二七惨案”中,与共.产.党人结下血海深仇的“军阀”,当时驻扎重庆的中.共元老

董必武则对记者说:

“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关(羽)、岳(飞)。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起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吴佩孚死后,他手下的一位老师长乔林自发为他守墓,并自己剃度为僧,常年守护在吴佩孚坟墓旁边,一直到1949年。



修复后的吴佩孚坟墓。

文革时,吴佩孚的坟墓被砸毁,一直到2002年,吴佩孚的养孙吴运乾等人最终修复坟墓,并撰写祭文悼念:

时光之飞逝兮,往事其如烟;风云之变幻兮,阴晴其相间……

没有多少人会再记得这位秀才出身的旧派“军阀”,对于自己复杂的一生,这位1938年将棺材公开停放在庭院“以死明志”、公开抗拒日本人的老秀才,曾经给自己写了一幅对联,并高挂在家中大厅两侧,公示给时不时来诱降他的汉奸和日本人看: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怕死,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入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大帅,真真不愧为“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