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

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牛腾)9月21日上午,菏泽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菏泽大剧院广场举行,活动现场不仅有以农民为题材的精彩文艺演出,还有丰收成果展、农资农机展等惠农展销活动,突出了地方民俗特色,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体验。

据悉,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节日,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

丰收节期间,全市涉农区将开展系列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活动,全面展现农业丰收成果、农民丰收喜悦、农村繁荣兴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据了解,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445万,是全国优质粮棉、果蔬、林畜商品生产基地,粮食、肉类产量、林木蓄积量分别占全省1/7、1/8、1/5,牛羊存栏量分别稳居全省第三位和第一位,牡丹产业化走在前列,全市淘宝村、淘宝镇的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菏泽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发展农业“新六产”,着力搭建新平台、构建新支撑、发展新业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粮食总产占全省的七分之一。今年夏粮总产385万吨,林木积量达2028万立方米,牡丹种植面积48万亩,牡丹种苗出口量占全国的90%。

农业产业机构逐步优化,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大力调减压缩低效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油用牡丹、大蒜、大棚蔬菜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促进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推进“过腹还田”,加快“两羊一牛”等畜食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形成作物种植与畜牧业良微循环发展的局面。

近年来,菏泽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5亿元。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64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4480家。建立了职业农民实训基地,以及首次评选菏泽十大“新农人”。

全市加快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立足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农业“新六产”,促进“三链重构”,优化载体支撑,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在国家“三农”政策的指引下,全市上下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斗目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农村各项改革,用智慧和汗水描绘出“三农”事业的绚丽画卷,谱写了壮美的劳动者之歌。